患者,男性,18岁。初诊:寐少,难入睡,每晚大约睡5h,睡中易醒,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压力较大,已半年余。曾服安眠药,白天困,全身无力,头脑昏沉,诊脉沉弦滑数,舌略红苔薄白。
辨证:气滞,痰热内扰。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涤痰。
方药:四逆散合升降散加减佐以涤痰。半夏15g,瓜蒌18g,白僵蚕12g,黄连10g,柴胡7g,枳实9g,栀子10g,白芍10g,天竺黄12g,竹茹8g,姜黄10g,蝉蜕5g,炙甘草6g,琥珀粉2g(分冲)。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睡眠安好,时醒,注意力尚不能集中。诊脉寸旺尺弱,舌嫩暗少苔。辨证:水亏火旺,心肾不交。治法: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药物组成:黄连12g,阿胶15g,干地黄12g,生龙齿12g,生白芍10g,黄芩9g,鸡子黄1枚(冲入),栀子10g,白芍10g,天竺黄12g[方剂汇www.fane8.com],竹茹8g,姜黄10g,蝉蜕5g,炙甘草6g,琥珀粉2g(分冲)。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睡眠已可,注意力集中,脉缓滑,嘱服天王补心丹1月,巩固疗效。
按:初诊患者烦躁,乏力,寐差,《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而脉沉弦,滑伯仁曰:弦为血气收敛,为阴中伏阳,或经络间为寒所入。数为阴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四诊抉微》)。酸枣仁汤主治虚证失眠,本案例之脉解为实证。以四逆散调畅气机,通达郁阳,疏散其热,烦躁之症得解。且李廷利以动物为模型,运用现代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证明四逆散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升降散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气机通和,阴阳相贯。滑数脉为内有痰热,佐以涤痰之药,助其气机条达。二诊时,注意力尚不能集中,脉阳旺阴弱。阳旺乃火发于上,阴弱是水亏于下。盖心者,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寤则栖心,寐时归肾。故不寐,心虚不入肾舍,或肾虚不纳心神。《伤寒明理论》云:“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亦有心火不降而不眠者,此既阳不交于阴耳。”以黄连阿胶汤交通阴阳,寐可安,神可聚。
失眠,中医又称“不得卧”“目不瞑”“不寐”等之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6]。西医在内伤发热的治疗中常运用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有一定的弊端,而中医辨证论治常收到较好疗效。韩老指出阴虚、阳虚、脾虚、血虚、食积、郁火、湿热或外感余邪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而升降散轻灵流动,升发清阳,舒畅气机,透达郁结,尤其适用于因脾虚、湿热、郁火等原因所导致的内伤发热,现详述如下。
情志之病,涉及五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黄师认为,本例患者憋闷、唿吸困难、胃中嘈杂、夜寐欠安,而相关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结合舌脉,显系肝郁气滞、肺气痹结之征。治以疏肝行气,开泄除满。
失眠的病因多样,或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或阳不交阴,心肾不交;或阴虚火旺,肝阳扰动;或心虚胆怯,心神不安;或胃气不和,夜卧不安,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素问•逆调论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患者失眠日久,汗出怕风,脉沉缓少力,此为营卫不调,故选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入睡困难,故用龙骨、牡蛎以潜镇安神;后背拘谨不舒,故以葛根以通背部经络;倦怠,手足厥冷,故以附子温通十二经之阳气。法随证立,方从法出,药物化裁得当,故效如桴鼓。
多种古籍都有提及温胆汤,如《千金方》《三因方》《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等都有温胆汤,虽都是温胆汤之名,但是具体用药各有异同。刘志龙教授常用温胆汤乃出自《三因方》,温胆汤加黄芩、黄连即为芩连温胆汤,即《医宗金鉴·中风门》中的清热化痰汤。
黄连4.5克(酒洗.)朱砂3克(水飞)酒生地黄 酒当归身 炙甘草各1.5克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侬之状,失眠多梦。现用于神经衰弱之失眠、健忘、心悸,精神抑郁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炙)、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各3克),木香五分(1.5克) ,炙甘草三分(1克),人参一钱(3克)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
百合 5克;酸枣仁 3克;花茶 1克养心安神。适用神经衰弱、虚烦失眠。
生芡实1两,清半夏4钱,黑脂麻(炒,捣)3钱,柏子仁(炒,捣)2钱,生杭芍2钱,陈皮2钱,茯苓片2钱。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溃于肺中,喘促咳逆;停于心下,惊悸不寐,滞于胃口,胀满哕呃;溢于经络,
黄连四两(12克)、黄芩二两(6克)、芍药二两(6克)、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9克)。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失眠症,症见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或遗精,舌尖红,脉细数。邪火内
柴胡四两(12克),龙骨、黄芩(切)、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牡蛎(熬)、茯苓各一两半(4.5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擘)六枚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镇惊安神。主治
茯苓 360克;白酒 3000克健脾补虚、安神益寿、宣和百脉、消邪却冷。适用失眠健忘,体虚羸弱,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
丹参30两,五味子(炙)15两,石菖蒲10两,珍珠母(煅)200两,首乌藤50两,旱莲草30两,合欢皮30两,生地黄25两,菟丝子30两,女贞子(炙)40两。养心安神。主由于思虑过度、神经衰弱引起的失
失眠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有许多原因会形成失眠,不同的原因会有不同的失眠状况,也必需不同的对治方法。当身体处于肺热状态时,嘴唇发红,必定失眠。这种失眠,只要喝喝姜茶,让身体顺利的排除寒气,肺热状态消失了
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四逆散主之。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达于四肢,因而厥逆,故四逆多属于阴。此则泄利下重,是阳邪下陷入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
〔组成〕白僵蚕炒二钱(10克)蝉蜕一钱(10克)广姜黄去皮三分(10克)生大黄四钱(6~12克)〔煎服法〕共为细末,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半两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
经义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素问》)帝曰∶
僵蚕三钱 蝉蜕七个 姜黄二钱 大黄一钱 金银花一钱 白芍二钱 泽兰二钱 陈皮一钱 元参三钱 胆草二钱 黄芩二钱 当归三钱 黄连钱半 栀子二钱 生地三钱 柴胡二钱 甘草一钱前四味名升降散。去姜黄、大黄名
有人遍身生疮疼痛,手足尤甚,并粘着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二三斤,晒干为末,掺卧席上,仍以被盖卧,且不粘衣,又能得睡,五、六日即愈。又方∶大蒜膏、粪坑土(见痈诅诸方)均效。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白芍三钱 阿胶三钱 鸡子黄二枚煎成待温,入鸡子黄搅匀服。治心烦不寐,大清心火,生心中之阴液以安神,仲景之大剂也。
取穴主穴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申脉。配穴肝火扰心配行间,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痰热扰心配丰隆,阴虚火旺者配太溪;心胆气血者配心俞,胆俞。治疗功效神门为心之原穴,有宁心安神之功,照海通阴跷脉,申脉
1.确认体质之后,可以用桂圆治疗失眠的话,可以每天睡前食用5到10个桂圆,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2.也可以将200克桂圆,捏破,然后加高粱白酒500克,密封好,然后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存放一个月,一个月之
一般是不会的。鹅肉中并不含有会兴奋神经和大脑的成分,所以一般在晚上适当地吃一些鹅肉的话并不会引起失眠,可以不需要太过于担心。但是因为鹅肉是比较难消化的,而晚上人体的肠胃蠕动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如果食用过
熟的好。酸枣仁性味甘、酸、平,归肝、胆、心经,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效,无论是生还是熟都是具有一定的宁心安神,促进睡眠,缓解失眠的作用的。但是相对来说酸枣仁治失眠的效果熟的会要比生的好,这是因
安神补脑液是一种降低大脑兴奋性的药物,以及帮助紧张的紧绷的神经进行一定的放松,会更加有助于睡眠状态的投入,缓解肌肉的紧绷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助眠帮助,以及注意在睡前可以进行轻松的瑜伽和体操来进行锻炼联系
可能不是喝蒲公英水导致失眠。虽然蒲公英性味寒凉,但是当中并不含有促使失眠的成分,例如促使神经兴奋的成分,所以,在晚上适量喝些,一般不会出现失眠现象,但是如果饮用过多,会出现夜尿多的情况,影响睡眠质量,
天麻龙眼泡水原料天麻粉5克,龙眼6克,蜂蜜适量。做法1.取5克天麻粉放入杯中;2.加入龙眼后,冲泡开水;3.水温后再加入蜂蜜调味,搅拌均匀即可。
建议可以和安神助眠的食材进行搭配。如果想要用天麻来治疗失眠的话,那么建议可以将天麻搭配一些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食材来一起使用,比如百合、酸枣仁、莲子心、茯苓、远志等。如果症状长期未缓解或者有加重的情况
患者,男,44岁,2006年11月24日初诊。诉有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70/110mmHg。平时服用美托洛尔、卡托普利、尼群地平,血压控制于140/90mmHg。平时头晕、心悸、失眠多梦
毛某,女,54岁。初诊日期:2014年8月28日。患者失眠4年余。来诊见其消瘦,面色苍白。4年前胆囊结石术后逐渐出现失眠加重。常伴中下腹部隐痛、夜眠腹胀、易腹泻。舌暗红苔薄,脉弦。
于某某,女,63岁,因“失眠2月余”来诊。患者2个月来夜寐差,入睡尚可,夜间多次醒来,醒后难以入睡,尿频,心烦,口干。舌淡红、苔黄,脉弦。在外院诊断为不寐,根据症状及舌苔、脉象辨证为痰热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