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某某,女,62岁。1985年4月23日诊。患高血压及糖尿病已十余年。近1年来又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近1月两足冷痛,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色青紫,两足趾端痛难着地,入夜痛剧难眠,扪之冰凉,形消体瘦。舌红无苔,脉沉细数。
始考虑为阴虚之故,用滋阴缓急止痛之剂,不应,反冷痛加剧,再考虑为寒凝血脉,阳气不能下达,故入夜痛剧,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当归四逆汤3剂,舌红有减,薄苔布舌,但疼痛不减。
认为久病寒盛[方剂汇www.fane8.com],必有积瘀闭阻脉道。
遂用前方合大黄廑虫丸加减:当归、桂枝各12克,赤芍、熟地、水蛭各20克,细辛9克,桃仁15克,干漆、虻虫、蛴螬、廑虫、甘草各10克,通草3克,大枣25枚。
服3剂,疼痛大减,夜能安睡。服20剂,两足转温,肤色转红,足背已有搏动。续服大黄廑虫丸,日3服,每次1丸,3月后足温痛消,步履如常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988~(4>。176)
按语:本病按祖国医学辨证虽有寒、热之不同,但血瘀脉道则为共有特征。活血通脉成为主要治则。大黄廑虫丸活血通脉作用较强,能较好的溶解血栓,改善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尤其方中水蛭的溶解血栓作用被国内外医家证实,因此本方常可选用。若属阴寒证者合用阳和汤或当归四逆汤;属热证者合用四妙勇安汤。
冷症在中医学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是指“身体及身体某部分自觉寒冷,而非急剧的外因所引起”的病证,以女姓多见,男子也有发生。中医学可用阴阳学说解释其病机:女人属阴,小寒之后数九寒天时,值更是阴中之阴,夜晚也属阴;女人独卧则孤阴无阳以和,厥阴、少阴寒甚而感全身寒冷,脚更冷,可回阳救逆散内寒,本例冷症冠以特发性,是因没有明确的病因和相关的学术支持。
脱疽的药酒疗法是药物组成红花、桃仁、皂角刺、吴茱萸各15g,当归尾30g,炮姜10g,白酒1500ml
此案因素体血虚,复因寒邪凝滞,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而致厥冷。日久伤及脾肾,致使下元虚衰,气化不固,而现腰痛、小便频数、夜尿增多、大便稀薄等。药用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更用龙骨、牡蛎收敛固涩;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补肾缩尿;赤石脂涩肠止泻;干姜温中回阳。诸药相伍,寒邪得散,血脉得养,肾气得固,故收捷效。
《难经》曰:“三阳经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此乃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因而头痛多属三阳经。然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周围脉管(中、小动脉及静脉)的一种慢性、持续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病变,导致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闭塞,又称伯格氏病,属中医学“脱疽”“脉痹”范畴。“脱疽”这一病名起源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诉左下肢肿胀疼痛紫暗多年,变黑溃烂,日久不愈,伴右下腹痛几年。曾在某大医院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要求截肢。刻诊:左下肢紫黑肿胀严重,疼痛沉重,溃疡面年经久不愈,唇暗,大便1~2天1次。
当归1两,煅羊胫骨3钱,桂心〔肉桂桂通〕1钱,生甘草1钱,黑炮姜5分,麻黄5分,明乳香5分,净没药5分。活血和阳,以散其阴毒。脱疽,由沉寒痼冷,阴毒搏于趾节而成。屈不能伸者,病在筋,伸不能屈者,病在骨
白芍、川当归、熟地黄、川芎、桃仁各三钱(各9克),红花二钱(6克)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血虚兼血瘀证,症见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黏,腹痛,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腰腿
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主厥阴伤寒,血脉凝涩,手足
紫金标30克,白酒500毫升。祛风胜湿,活血通络,散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月经不调等。
血竭30克 当归60克 紫草9克 轻粉3克 三七粉3克 黄蜡60克 麻油250毫升活血,生肌,收口。治脱疽。
桃仁四钱(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三钱(9g),川芎、桔梗各一钱半(4.5g),赤芍、枳壳各二钱(6g),柴胡、甘草各一钱(3g)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
金银花、玄参各三两(90克),当归二两(60克),甘草一两(30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脱骨疽。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疱,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
熟地黄30克、麻黄1.5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炒,研)6克、肉桂3克、生甘草3克、炮姜炭1.5克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去皮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通草(二两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成无己云内经曰脉者血之腑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
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平昔浓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多致阳精煽惑,淫火猖狂,其蕴蓄于脏腑者,终成燥热火症,其毒积于骨髓者,终为疽毒阴疮。诚为巧人行拙,谁防祸起萧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萸、生姜。当归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上七味,以水八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柯韵伯曰: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
《伤寒论》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沈尧封曰∶叔和释脉法,细极谓之微,即此之脉细欲绝,即与脉微相浑。不知微者,薄也,属阳气虚,细者小也,属
此症发于脚趾,渐上至膝,色黑,痛不可忍,逐节脱落而死。亦有发于手上者。土蜂窠研细,用陈醋调搽,应手而愈。
脱疽是指四肢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
脱疽(图缺)是足之大指次指.或足溃而脱.故名脱疽.是脾经积毒下注而然.赤色.先肿痛及不痛.俱以蒜灸之.人参败毒托里之剂治之.若色紫黑者急斩去之.如黑上至踝骨不治.
(丁生手足指。或足溃而自脱。故名脱疽。有发于手指者。名蛀节。丁重者痛者。除湿攻毒。更隔蒜灸至不痛。痛或不痛者。隔蒜灸。更用解毒药。若色黑急割去。速服补剂。庶可救。黑延上者不色赤痛者。托里消毒更兼灸。作
蔡某某,男,57岁。福建南安人。2012年12月26日初诊,诉左足大拇趾破溃、渗液2月余。患者有“2型糖尿病”13年,平素服“达美康、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两月前因鞋子摩擦,左侧大拇趾
高某某,男,70岁。1993年10月20日诊。静时周身颤动,前后摇摆,不能自主,活动则止,逐渐加剧,已历数年。追询病史,文革中曾蒙冤受屈。舌淡质紫暗,脉细涩。此
患者,85岁,男性,面色黄黑,体型中等,脊背佝偻,入院时精神不佳,颇爱睡觉。入院诊断为:糖尿病伴有多种并发症、痛风、下肢动脉闭塞等。患者在2020年因自饮大量果汁后出现左足第五趾溃疡,接受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