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54岁。2012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周身凉痛、头部冷痛3年余。现病史:3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周身发凉、疼痛。诊室内暖气及空调开放,大多数人进来时都觉着热,而此患者却戴毛帽且两颞侧和后枕部进行了加厚,上身穿得很厚,下身穿皮裤。尽管如此装束,患者依然感到寒冷。刻诊:患者焦虑,头部冷痛,后枕部尤甚。周身凉痛,口干,眠差,大便一夜4~5次,每夜3~5时必有大便1次。舌质暗、苔白,脉细数有力。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痹证(营卫失和,气滞血瘀)。
处方:桂枝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桂枝12g,甘草10g, 生龙牡各15g(先煎),百合30g,小麦30g,大枣5枚,桃仁6g,红花10g,当归6g,熟地黄12g,川芎12g,桔梗10g,牛膝10g,柴胡12g,枳壳10g,附子6g(先煎)。2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12年6月2日):患者服上方后自觉周身冷痛,头部冷痛稍有减轻[方剂汇www.fane8.com],口干,眠差已明显好转,夜间大便次数减为1~2次,舌脉同前。继予上方加全蝎12g,通经活络。继服1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并嘱患者因病程较长,起效较缓慢,务必树立信心。
三诊(2012年6月19日):患者服上方后自觉周身冷痛、头部冷痛较首诊时减十分之六,口干,眠差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舌脉同前。继服15剂,水煎服。
四诊(2012年7月6日):患者精神佳,心情喜悦,周身冷痛,头部冷痛几乎消失,舌脉之瘀象已不明显,为巩固疗效,继服10剂,水煎服。
按语:营卫不和故见周身发凉、疼痛,头部冷痛,后枕部尤甚,眠差。寒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血瘀则津不上行而现口干。舌质暗、苔白、脉细数有力正是血瘀之佐证。病情长期不愈,患者焦虑、眠差。桂枝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合甘麦大枣汤安神;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故气滞则血瘀;血能载气,血行不利便会产生气滞诸证。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调畅气机。通过本案启示医者,针对久病痼疾,必要时需方方合用,方可收效。
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临床上痹证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伤科又有陈伤瘀血痹证,其表现各不相同,临床应加以鉴别。《素问·痹论》说:“风气肝者为行痹,窟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以首先应辨明其属外伤瘀血,还是系风、寒、湿、暑之邪所致。其次,应问明其病位在皮、在肌、在筋、在骨,还是在脉,以确定病之深浅。根据整体情况,确定患者的虚实寒热,正邪消长等。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所着《医林改错》,该方“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患者病程日久,且胸骨后疼痛明显,结合胃镜结果及舌脉等表现,考虑患者为气滞血瘀之象,故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降气和胃。
甘麦大枣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原文组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服。”其药味简洁,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广泛,现举案2则如下:
从本案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不难辨别患者是心绞痛,然而当患者的心电图初查结果为正常时,则易误诊为胃脘痛。《临证指南医案·心痛》:“徐灵胎评注:心痛,胃脘痛却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亦有因胃痛及心者,故此二症,古人不分两项,医者细心求之,自能辨其轻重也。”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组以全身广泛性肌肉骨骼系统疼痛,僵硬,明显躯体不适,并常伴有睡眠障碍,易疲劳及抑郁,焦虑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自18世纪本病被首次报道以来,医家对其病机的认识也不近同,张友贵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肝郁脾虚,气血失和;郑春雷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肾虚为本,风寒湿外邪侵袭为标;李永璇则认为本病为气血不足,体质素虚,以致腠理空虚,风寒邪气乘虚而入所致。
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主治脏躁,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其他精神失常类疾病凡属脏阴不足、虚热燥扰者均可参考使用。《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独活三两(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6g)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腰膝关节疼痛,屈
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白芍药、黄芪(蜜炙)、防风(去芦头)各一两(各9克),甘草(炙)半两(3克)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肢体重着,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得热
防己、杏仁、滑石、薏苡仁各五钱(15克),连翘、栀子、半夏(醋炒、晚蚕沙、赤小豆皮(凉水浸,取皮用)各三钱(9克)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骨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或兼有发热恶寒,小便短赤,舌
杭白芍30-60克,生甘草10克,木瓜10克,威灵仙15克。滋补肝肾、祛邪止痛。主治骨质增生,包括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足跟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还可以加减用来治疗胁痛、顽固性头痛以及
川乌5克,乌梅15克,草乌、甘草、金银花、木瓜、威灵仙各10克,白酒500毫升,白糖60克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止痛。适用风寒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胸痹疼痛,拘急不舒,时缓时急,喜温喜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紧;寒湿痹证,腰膝重痛,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得热则减,遇寒则剧。现常用于阳虚阴
蔓胡颓子根30克,赤芍10克,甜酒〔米酒〕500毫升。清热,利湿,止血。主治妇女崩漏,吐血,泻痢,痔疮下血,痹证,肝炎等。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病,开列于后。●头疼头疼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查患头疼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
痹证方论《袖珍方》曰∶凡痹疾,病目有五种,筋痹、脉痹、骨痹、皮痹、肌痹是也。多由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所侵,不能随时驱散,流注经络,久而为痹病者也。风多则引注;寒多掣痛;湿多则重着。治之当辨
人有两足牵连作痛,腹又微溏,人不能寐,卧倒足缩而不能伸,伸则愈痛者,人以为寒湿之成痹也,谁知是风寒湿同结于大肠乎?夫风入大肠,日日大便,邪似易下,即有湿气,亦可同散,何以固结于中,而痛形于两足耶?不知
(主风。出《素问·痹论》)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而为痹。风者,百疾之长,善行数变,多汗恶风,目胁痛,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屈伸不便。升麻前胡汤主之∶治肝风虚所中,头痛目眩,胸膈壅滞,心烦痛昏闷,屈伸不便。
秦子曰∶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结关节,或重着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今列外感四条,内伤八条。外感痹症风痹【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此风邪为痹之症也。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钱)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钱半) 牛膝(三钱)水煎服。方歌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
〔组成〕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当归三钱(9克)生地黄三钱(9克)川芎一钱半(4.5克)赤芍二钱(6克)牛膝三钱(9克)桔梗一钱半(4.5克)柴胡一钱(3克)枳壳二钱(6克)甘草一钱(3克)
〔痹证提纲〕湿合风寒痹病生,痛麻交见总非轻,沉已久何由起,惟有前方法可行。(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黄五物汤(证附)一经血痹属虚时,姜桂宣通便可施,枣芍滋肝宜并入,和营助气用黄。
曹某,男,47岁。2016年9月27日初诊。患者2月前食火锅后出现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未予系统治疗,服用西药止痛药后疼痛缓解,但此后病情反复发作,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
王某,男,46岁。2020年10月2日初诊。主诉: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3d。患者5年前因精神紧张出现头痛,查颅脑CT示:腔隙性脑梗死。间断口服中药治疗,仍反复发作。3d前因情绪激动头痛再
宋某,男,29岁,2018年6月29日就诊:以“头部昏蒙不适半年,失眠2周”为主诉,患者半年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头部昏蒙不适,头部如扣帽感,伴有头晕,症状呈持续性,情绪激动时加重,烦躁,白天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