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34岁。腹泻3年,间或便结。诉初因寒冷饥饿致肠鸣,饱食晕腥食物后,渐觉腹中雷鸣,脘腹饱胀,随即腹泻,1日10余次,每次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泻后痛止,服止泻药可暂安。此后时而肠鸣、痛泻发作无时,尚有时暂愈,仍时时腹中隐痛,溏泻日4~6次,偶泻止后,大便反结。如此反复,屡治不愈。见舌红苔白,脉弦缓。
此因寒温失调,饥饱不均,伤及脾胃,故泻利发作。
喜在年少,后天之本虽伤,先天之本未损,生机尚旺,拟健运中阳,佐以活血调气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化载:白茯苓15g,桂枝9g,白术12g,炙甘草6g,当归9g,炒白芍9g,煨葛根9g,桔梗6g,陈皮9g,防风6g,山楂炭9g[方剂汇www.fane8.com],2日1剂,水煎,1日2次,温服,连服4剂。
二诊:服上方后,痛泻偶作,守上方去当归,加黑姜炭、小茴香各6g。
三诊:上方服5剂后,痛泻未作,饮食如常,腹中无所苦,为巩固疗效,守上方加炒黄连炭为丸,以善其后。
按:综观李今庸所拟之方,乍看用药似乎平常,仔细思之,可谓匠心独运。盖痛泻日久,脾胃必伤,中阳不振,寒湿相因,运化乏力,积滞内生。湿盛则泻,积久必滞,如是则痛泻与便结交替出现,乃虚中挟实之证。若纯用补虚之品,又恐其壅塞;只投消伐之剂,必更伤脾胃。李今庸以苓桂术甘汤化气通阳除湿,加葛根升津止渴,焦山楂消积,合用陈皮理中宫之气滞;当归、白芍益血中之虚损,使气机畅通,血液充盈,桔梗、防风乃宣发肺气,使治节行令,大肠传导有制。本案因辨证准确,配方有度,选药恰当,故获速效。
初诊之时,患者咳嗽咯痰较重,结合患者长期工作繁忙,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聚湿生痰,阻于肺脏,而见咳嗽、咯痰(色白质黏)。治当标本兼顾,以二陈汤燥湿健脾化痰;加之长期又有大便不实,乃脾虚湿盛所致,故合以参苓白术散化裁;此外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土虚木乘,肝气郁结,气机失调,方中前胡、桔梗一升一降,调畅气机。
本方为温阳化饮的祖方,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廿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亦载此方,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和二陈汤均为治疗痰饮的名方,合而用之治疗痰饮更妙。痰与饮虽同出一源,但质地有稀稠之分,痰较重浊,非得风升而难以上达,饮清下流,易承阳虚不制而上凌。苓桂术甘汤重在温阳化饮,二陈汤重在祛痰化饮,各有侧重,合二为一可兼收并蓄。临床合用治疗因脾气素虚而生痰饮,饮邪中阻清阳,上蒙清窍。
据患者大便不成形(食后加重)、腹腔脏器下垂、口黏、苔白腻、腹部饱胀疼痛等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困阻,所以代师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祛风胜湿、缓急止泻。
阳气虚弱的人一般易出现腰背冰冷,而痰饮患者的背部冰冷与阳虚的冰冷不一样,仲景描述是“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此患者乃脾肾阳虚的体质,加之人流术后护养不当,遭受风邪,故而出现腰背部冰冷呈游走性,乃因风善行数变之性。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并伴有腹痛、腹胀或肠鸣音、排便不爽或黏滞臭秽等症状,多由急性腹泻发展而来。我们认为慢性腹泻病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湿热内盛为标,从寒热错杂论治慢性腹泻常取得良好疗效。
龟1000克,芡实60克,莲子60克,料酒1匙,精盐少许。补脾益肾,滋阴固涩。适用于脾虚腹泻,久痢脱肛,遗精者。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健脾益气,理气化痰。主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症见脘腹胀满、疼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滑
山药180克,豆沙120克,京糕80克,水淀粉40毫升,白砂糖120克,植物油适量。健脾和胃。适用于脾胃盘弱所致的便溏、腹泻等慢性肠胃病。
羌活 5克;葛根 3克;绿茶 3克胜湿解肌,升疏清阳。适用冠心病因风寒湿诱发或加重;急慢性腹泻。
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健脾益气,温中祛寒。主脾胃寒湿。妊娠腹泻 。
樟脑3克,阿片酊50毫升,苯甲酸5克,八角茴香油3毫升,56%乙醇900毫升,50%乙醇适量镇咳,镇痛,止泻。适用咳嗽、腹痛及腹泻。
栗子肉15克,柿饼半个。补肾益气,健脾养胃。适用于小儿腹泻。
【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温服。【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67条:伤
茯苓五钱 桂枝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三钱,炙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自除,治水气凌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凌心。其实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
(金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痰饮阴象,阻抑其阳,用此阳药化气以伸其阳,此正法也。兹所主乃在胸胁支满目眩者,何耶。灵枢谓心包之脉,是动则病胸胁支
(《金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已见。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治水肿小便不利,其脉沉迟无力,自觉寒凉者。于术(三钱)桂枝尖(二钱)茯苓片(二钱)甘草(一钱)干姜(三钱)人参(三钱)乌附子(二钱)威灵仙(一钱五分)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
段某,女,39岁,市石英厂干部,1986年4月22日初参。素体壮鲜病,前日下班归来,突然眩晕不支,呈阵发性发作,发时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为痰涎。身畏寒,手足冷,饮食不思,肠鸣辘辘,大便正常,小便不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
定位:位于手背部,第三、四掌指关节向后1寸处。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腹泻。备考:《新医疗法手册》:“腹泻点……针3~5分,针感麻、酸至手尖。主治腹泻。”
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4寸。神阙穴即肚脐中。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1个。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个。
不正常。正常情况下喝甘草牛蒡茶是不会出现拉肚子现象的,但甘草牛蒡茶偏凉性,并且具有一定润肠功效,对于一些正处于肠胃不好期间的人群,在饮用后就有可能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甘草牛蒡茶坏了,其中
可能会出现腹泻。茯苓和薏米都是有利水渗湿功效的药材,在服用期间是会对胃肠道产生一定刺激的,所以部分人群在吃了以后有可能会出现腹泻的现象,但要是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都还可以继续服用,待机体适应后会自行停
孕期腹泻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不平衡的情形,因此,适量的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是必要的。腹泻会造成体内钾离子及钠离子流失,建议可将蔬菜熬成汤或把水果榨汁、过滤来饮用,可以补充流失的钾离子;至于钠离子的补充,则
轻度腹泻的新生儿即一天排出水样便6~8次,可以继续保持原有的正常饮食。微重腹泻的新生儿可以停止喂食配方奶,以24小时内为佳。但是停止喂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新生儿补充少量的母乳或其他电解质口服液等液体
饮食要适当宝宝腹泻时的饮食要适当减量,吃辅食的宝宝要以吃面汤、米汤、米粉为主。可以把面炒微黄,把炒面、细姜丝做成面汤,再把姜丝挑出后喂宝宝,炒后的面易消化,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补肚子”(注意,患湿热泻
判断是否腹泻,有两个关键指标,一是排便频率;二是粪便性状。排便频率与平常自身排便对比,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粪质变稀,比平常水分多,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或夹粘液。腹泻一般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次数
1.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2.天枢,中脘,建里,期门,关元,气海等腧穴采用留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背部大肠俞,脾
江某,男,58岁。素患痰饮宿疾,感寒即易发作。三日前出差受凉,今日感头晕目眩,脘部闷满,有振水音,咳出清稀痰,气逆心悸,喘促不能平卧,高枕而不能入睡,心烦难受,苔薄白,脉弦。
陆某,女,58岁,退休公务员。201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眩晕3年余,再发半月。患者近3年来头痛眩晕反复发作,发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如坐车船,时欲呕吐,卧床转侧时更甚,喜闭目。
周某,男,37岁,2021年9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泄泻伴大便不成型2+年。现病史:患者平素泄泻,加之长期饮食不节,2021年8月痛风发作频繁,遂至外院口服中药“桂枝苍术白术知母生地等”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