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某,女,2012年9月25日就诊,三叉神经痛近20天,现左面颊扳机点触痛,疼痛24h不能缓解,头似屋漏雨之感,严重影响睡眠、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面痛。
证属风湿痹阻,筋脉不通。
以麻杏薏甘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炙麻黄6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15g,全蝎6g,白芷10g,川芎20g,细辛9g,片姜黄20g,忍冬藤20g,白芍30g,桂枝6g,知母20g,胆南星10g,元胡20g,充蔚子20g,榔炭20g,菊花40g,天麻10g,熟大黄25g,14副,水煎服,每日1剂。
2012年10月10日二诊:患者服用上述中药11副后,三叉神经痛明显减轻,轻按压后触痛明显缓解,纳寐好,大便干,舌胖大有齿痕苔黄,脉弦.前方去片姜黄、忍冬藤,加乌梅20g,香附6g[方剂汇www.fane8.com],黄芩10g,桃仁10g,皂夹子10g,蚕砂10g,14副。
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为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持续数秒或1~2min,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病程呈周期性,发作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如常人.随着病程迁延发作次数将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为持续性发作,很少自愈.本病属中医“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面部主要归手足三阳经所主,头为诸阳之会,患病部位在面,符合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的治病特点.患者头似屋漏雨,舌红苔黄,脉弦数,分析风湿痹阻,引发肝经风热,二者相合,攻冲头面,壅滞头部经络,不通则痛.方中以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芷宣肺解表祛风,同时配以生薏苡仁、胆南星等清热利湿,使风湿均去,以忍冬藤、细辛、片姜黄温经通络止痛,以全蝎、元胡、川芎活血通络止痛,尤其川芎辛散温通可上行头部,直达病所,加上清泻肝火的充蔚子、菊花、天麻,治法面面俱到,使诸邪各出其道,再以芍药、知母清热养阴,佐制各类辛温药物,使驱邪而不伤正.待症状缓解时去青风藤、片姜黄,改为桃仁、皂夹子、蚕砂增其活血祛风湿之力,以香附、黄芩疏肝清热,乌梅生津。
临床用此方治疗腰痛时,凡湿热重者,重用知母,加苍术、黄柏、薏苡仁;寒湿重者,重用麻黄、桂枝、附子;有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若肾虚者,减麻黄之量,合肾气汤治之。
《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肾气主上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主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脾主运化水液,脾气可协助肾之水液代谢功能,即所谓“土能制水”。本案由于脾虚不运,水湿内生,久致肾虚蒸化失司,影响膀胱的贮尿排尿,肾与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而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此为不约。
湿痹之为病,关节疼痛部位不移,肢体酸楚,甚至麻木,治疗当以利湿为主,兼以祛湿散寒、健脾益气之法。此例系湿邪侵犯经络所致,故选用麻杏薏甘汤加味,除湿祛风而取效。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此病之痛极为难忍,且发作频繁,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即使缓解仍易复发,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治疗也较困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常在口角、鼻翼等处存在敏感区,日常生活中如洗脸、刷牙等活动易触碰敏感区而引发疼痛。反复剧烈疼痛易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应激突出的情况,影响睡眠质量,引发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等消极情绪。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用于治疗历节病。笔者对此方饶有兴趣,今就该方的原义与临床感悟,略谈己见。
蔓荆子18g,僵蚕18g,荆芥18g,延胡索24g,钩藤24g,生石决明60g,白芷9g,陈皮9g,全蝎6g。解表散寒,祛风通络。主治:三叉神经痛。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
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麻黄二两(6克)、知母三两(9克)、生姜五两(9克)、白术五两(9克)、防风四两(9克)、附子(炮)两枚(6克)。通阳行痹,祛风逐湿。主治肢节疼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9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6g)。扶阳益阴。治伤寒发汗后阴阳俱虚,反恶寒;疮家发汗成痉。现常用于治疗阴虚失养、阳虚失温所致筋脉挛急疼痛诸证,如颈椎综合征,三叉神经痛,
柴胡、郁金、山栀子、青黛、丹参、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牡丹皮、甘草。清肝泻火,通经活络。肝郁化火面痛,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炒)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去土)6克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主治气血痹阻肩痛,臂痛,腰痛,或周身
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柔肝潜阳,和络熄风。主肝阳上亢,上扰清窍。(三叉神经痛)
蔓荆子60g。祛风止痛。主治三叉神经痛。
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白术 知母 防风(各四两) 生姜(五两)上九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关节痛,疗效较为满意,具有祛湿、驱风、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的作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匾要略◎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原方为:桂枝120克,附子60克,甘草60克,麻黄60克
三叉神经痛是相当常见的一种神经疾病,但是常常被误诊,不是将三叉神经痛误诊为是龋齿痛(待全口牙齿都被拔光后疼痛仍然不止才转诊来神经科诊治者不乏其人),就是将其他疾病(例如鼻咽癌或多发性硬化)误诊为是三叉
【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用法】水煎温服。【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生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这是一种神经功能的症状群,即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暂短剧烈疼痛,而神经功能尚正常。三叉神经痛发病极迅速,有如闪电之势,而疼痛性质剧烈,呈钻刺样、刀割样、火灼样撕裂样剧烈疼痛。疼痛虽然剧烈,
宁某某,女,42岁【初诊】患三叉神经疼痛有年,曾在神经科治疗。常服镇静剂西药,若停药则头痛即发。面色红赤,舌红唇紫,夜寐梦多,心烦急躁。病属木郁化火,肝热生风,络脉瘀滞之症。先当疏调气机,以解肝郁,用
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防风12克、麻黄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为3次服,每日1剂。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
(1)风热挟痰阻络:多呈阵发性、烧灼性或刀割性疼痛而且难以忍受,鼻旁或唇旁有痛点,发作前并无明显先兆,发作时突然疼痛,以颜面中、下部疼痛者较多,也可为一侧面部疼痛,但左右疼痛较为少见,疼痛发作时,可见
1.如果发现顺产伤口有红肿、流脓等症状,应当及时采取消炎抗感染治疗,有必要的情况下还需切开排脓。2.如果发现伤口有裂开等,在有必要的的情况下可进行相应的缝合处理。3.如果有缝合线未吸收的情况,应当及时
1.颊车定位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左右各一。功效主治颊车穴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功效。主治牙疼,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下
取神庭、神阙、承浆、列缺、合谷、瞳子髎、风池、悬钟、丘墟、曲差、地仓、冲阳、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灸或者
1.点揉局部穴位以食指和中指点揉颊车、上关、下关,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佳。2.点揉远端穴位用拇指点揉合谷、外关穴,用食指和中指点按风池穴。3.点揉耳穴拇指放在被按摩者耳廓的后方,食指放在耳廓的前方,分别按
涉及三叉神经痛的处方用穴共80多个,计360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下关穴、合谷穴、颊车穴、太阳穴、阳白穴、四白穴、攒竹穴、地仓穴、鱼腰穴、迎香穴。
赵某某,女,47岁。以“入秋便秘2月,咳嗽半月”为主诉于2007年11月3日初诊。患者每入秋季则发便秘,如羊粪状,解之困难,2至3日一行。咽痛,咽痒,干咳,晨起口干口苦,纳可,眠可,小便调
王某某,男,37岁。以“手指关节肿痛时作2年”为主诉于2008年5月28日初诊。二年前患者不明原因出现手指关节肿痛,发无定时。手掌小鱼际时红,遇冷或阴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纳眠可,口中和,
张某,男,28岁,工人。1990年6月12 日诊。患者一周前汗出淋雨,遂周身出现风团,痒甚,午后加剧。前医予抗组织胺药治疗乏效。诊见周身红色风团,瘙痒难忍。察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浠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