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某,男,45岁,1987年4月9日诊。平昔形寒肢冷,近1个月来寐后盗汗,湿衣沾衾,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腰酸,舌淡红、苔白,脉细数无力。化验检查三大常规及抗“O”、血沉均正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五味子合剂等品,症状如旧。
此乃肺肾两亏,营卫失调,腠理开泄所致,拟防己黄芪汤合桂枝汤补肺固表,调和营卫为治。黄芪40g,防己6g,防风lOg,白术8g,龙牡各30g,桂枝6g,白芍10g。服药5剂,盗汗减少,肢冷减轻,继前方加枣仁10g、云苓12g,淮山12g、熟地15g调理半个月,诸症消失。嘱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后随访,精力充沛[方剂汇www.fane8.com],体格健壮。
按语:(原按)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系指自汗、盗汗发病的一般规律,不能概括全部。《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每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但本病大都因肺卫不固,阳气亏虚或阴虚火旺,邪正互争,湿热郁蒸所致。
防己黄芪汤能益气固表,泄湿利水。为治自汗或盗汗的基本方剂。阳虚者汗出畏寒,动则益甚,不耐风寒,极易感冒,面色觥白,苔薄白,脉细弱。可重用生黄芪60g补气固表止汗;白术、防己健脾化湿以实表;并加防风走表而助黄芪固表之力。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止汗敛阴。阴虚火旺者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宜防己黄芪汤加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或加黄芩、黄连、黄柏泻火坚阴;潮热甚,则加地骨皮、知母、鳖甲以滋阴退热,亦可加龙牡、糯稻根敛汗固表。(江西中医药1994;(4):27)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及久病虚弱之人。复溜穴是治疗本病的一个很常用的穴位。
柴胡桂枝汤第一次是出现在阳明篇的205条里,在此的条文序码是依《医宗金鉴·伤寒论》编排的。205条开宗明义说:“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患者发汗多,造成身体水分不足,容易引起虚脱。
《灵枢•邪客篇》:“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也,或令人目不螟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阳,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螟。
抑郁症以阳郁神颓为临床特征,病因多端,病理因素复杂,病机主要责之阳郁不达,营卫失和,脏腑气化失常,形神失调。桂枝汤及其类方善能调卫和营,宣通阳气,和调阴阳,振奋神机,临证应用,随证化裁,治疗抑郁症多能获效。
王某,男,9岁。主诉:左耳听力下降半月。患儿于半月前感冒后出现左耳听力下降耳闷、鼻塞,抗生素已用两周无好转。平时易于出汗,遇冷易于感冒,常用抗生素。胃纳好,大便不成形。肤白体胖,肌肉松软。舌淡胖,苔白厚,脉细滑。检查:左鼓膜充血,内陷,有积液,双下鼻甲充血肿胀。声导抗图呈B型。西医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耳闭。证属脾虚失运,湿浊困耳。治宜益气健脾,利水通窍。方拟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味。处方:
张仲景用本方一治“风湿”、一治“风水”。水之与湿,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因此,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而无实质上的不同,故可一并治之。风湿与风水,有表虚与表实之不同,本方所治,乃表虚不固,外受风邪,水湿郁于肌表经络之间所致。肺主气,外合皮毛,又主表;脾主运化水湿,亦主肌肉。
大黄500克(为末)苏木60克(锉,用河水1升,煎取汁600毫升)红花90克(炒黄色,入好酒1升,同煮三五滚,取汁)黑豆200克(煮熟,取汁600毫升)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苍术(米泔浸)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盗汗低热,面赤口干,心烦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脉数。
熟地黄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滋阴补肾。治肾阴不足,阴衰阳盛。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鹿茸(去毛)770克 人参(去芦)620克 熟地黄180克 制山甲240克(用苏合油60克制)生地黄240克 石燕300克(用鲜姜30克制)苁蓉(酒蒸)270克 家雀脑100个 地骨皮120克(用蜜3
熊胆(研)、胡黄连(木),各二钱;使君子(麸炮.为末)、天浆子(麸炒),各七个;青黛(研)一钱,寒食面三钱,麝香(研)一分,细墨(烧淬)半钱。杀疳退惊。治壮热昏愦,呕吐痰涎,颊赤面黄,鼻干目涩,有时盗
半夏6钱,秫米1两,白芍6钱,桂枝4钱,炙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2枚(去核)。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甘草(炙)二两(6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
人参、炒白术、炒黄芪、茯苓、龙眼肉、当归、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木香、炙甘草各五分。功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脾经失血少寐,发热盗汗;或思虑伤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或心脾伤痛,
桂枝汤(《玉函》)(治风伤卫气,脉浮缓,发热自汗,营卫不和。)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甘草(炙,二钱) 生姜(五片)大枣(四枚,擘)(上五味,水煎温服,啜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覆暖取微汗效,不汗,少
雪白茯苓为细末,煎乌梅陈艾汤调下二钱,服之神效。 ;
散表之药多矣,如后贤之羌活汤、十神散、人参败毒散等,皆风寒之要剂,而予以小儿外感,则惟以桂枝汤为最妙。夫小儿营卫最弱,一受风寒,非卫不与营谐,即营不与卫谐,桂枝汤为和营卫、理外邪之圣药。其中桂枝、芍药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治少小中风,脉浮发热自汗出,项强,鼻鸣,干呕方(即伤寒篇,本方见于十一)
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剌诸药不能治方。秋干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白蜜(一斤)上二味以蜜煎乌头,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进三合,复不知,加至五合。
属阴虚、血虚。小儿盗汗不须治,宜服凉膈散。盗汗发热属阴虚,用四物汤加黄柏;若气虚加人参、黄、白术。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汁,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当归六黄汤,
阴虚盗汗是中医里面的一种病症名,阴虚的人容易产生内热,而晚上自然界的阴气较为亢盛,体内的热邪便会裹挟阴液从体表汗毛孔排出体外,从而产生盗汗。人体不同的脏腑均可以出现阴虚证,所以均可以出现盗汗的症状,比
心阴不足型盗汗主要症状兼具盗汗的基本症状,即睡梦中出汗,醒来汗则消失,但宝宝通常睡眠质量较差,睡不安稳,容易惊醒。按摩方法推补脾经五分钟,推补肾经7分钟;逆运内八卦2分钟,推四横纹4分钟;揉外劳宫4分
1.防己黄芪汤首先准备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白术9g;将其各自冲洗干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将其煮开,煮开之后转小火慢炖,大约10-15分钟左右即可。
治则补血益气,镇惊潜阳。按摩取穴推补脾土穴10分钟;推补肾水穴10分钟;揉小天心穴6分钟,揉一窝风6分钟;四横纹穴各掐1分钟,揉肾顶穴5分钟。按摩功效推补脾土益气补血,以补后天之不足;推补肾水穴,滋阴
盗汗指的是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现象,对于盗汗中医学认为多属于阴气亏虚,阳气相对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津液外泄,因此可见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西洋参属于滋补类的中药,它的功能主治
盗汗指的是夜间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现象,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于阴气亏虚、阳气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津液外泄,因此可见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黄芪补气可以固表止汗,因此黄芪可以用来
艾灸后盗汗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也侧面说明自己的身体比较虚弱,体内湿寒气较重,和艾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艾灸后盗汗是可以继续艾灸的,且艾灸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除湿气等效果,但是艾灸一段
视具体情况而定。阳虚是一个症状名,阳虚的一般证候是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完谷不化;精神不振;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象沉细等,特定脏器兼证可供辨别,如果是心阳虚或者肺阳虚的话,可能会有盗汗的情况出现,如果
刘某,男,18岁。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浙浙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则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
病人,男,54岁,因“四肢活动不利伴言语不能4月余”于2017年11月23日入院,病人于2017年7月初饮酒后出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唿之不应,急诊送至医院行头颅CT示
张××,男,17岁。1930年,予任巴县中学校校医,时届冬月,学生多患外感,有伤寒、有中风,各因体质之强弱及受邪不同,患病各异,有轻有重。一日下午,一同学扶张某来校医室看病。症见头连项强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