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31岁。2011年9月18日初诊。反复尿血2年余。2年前患者因反复尿血于2009年6月13日在某院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为IgA肾病,病理结果示:穿刺组织在光镜下见11个肾小球,其中7个球性废弃,3个节段硬化。2009年9月12日查肝肾功能示:ALT87.2IU/L,Scr0134μmol/L,UA578μmol/L;尿常规:BLD3+,Pro2+,红细数2万/mL。刻下:自觉小便发红,且泡沫多,夜尿1~2次,纳食可,夜寐安,双下肢无浮肿,测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咽痛,咽部红肿,舌苔黄腻,舌边红,中间有裂纹,脉细数。
西医诊断:IgA肾病。
中医诊断:慢肾风(肾虚湿热)。
治法:益肾清利,佐以利咽。
方选连朴饮合五苓散加利咽之品,处方:厚朴6g,川连3g,姜半夏12g,石菖蒲10g,焦山栀10g,白术12g,泽泻10g,猪苓12g,茯苓20g,生黄芪30g,太子参15g,京玄参10g,射干10g,淡子芩10g,牛蒡子15g,制僵蚕10g,净蝉衣6g,土茯苓30g,积雪草30g,生牡蛎40g(先煎)。7剂。水煎服。
9月25日二诊:患者自觉腰酸不适,时感胸闷,咽痛好转,余无所苦。舌苔仍黄腻、舌边偏红,脉细数。处方:上方去玄参、子芩,入南北沙参各20g。7剂,水煎服。
9月30日三诊:查血生化示BUN2.87mmol/L,Scr112μmol/L,UA456μmol/L,ALB39g/L,余正常。尿常规示BLD2+,Pro3+,RBC36/μL。刻下:仍觉胸闷不适,咽部不适感,纳寐可,夜尿3次,大便黏腻不成形[方剂汇www.fane8.com],尿中泡沫多,双下肢无水肿,舌苔黄腻,脉细数。处方:上方加瓜蒌15g,14剂,水煎服。
10月8日四诊:复查尿常规示BLD+,Pro2+,RBC58/μL,24h尿蛋白定量为2.65g。刻下无胸闷不适,自觉口苦咽痛,大便日行2~3次,仍不成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细数。仍以肾虚湿热论治加用利咽之品处之。
12月7日复查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0.98g,血肌酐已正常。口苦好转,咽红无咽痛,纳食不佳,夜寐安,二便调,舌苔根薄黄,脉细数。以养阴清热、调理脾胃为法善后,药后诸证好转,未再复发,后经调理脾胃而痊愈。
按:患者患IgA肾病,病理示有肾小球硬化,病变加重,属难治。本病由外感诱发,因肺为华盖,邪之外来,肺先受之,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咽喉,挟舌本。辨证属肾虚湿热,治疗以益肾清利,佐以利咽。湿热于咽部为患故运用连朴饮合五苓散加用利咽之品处之。方中厚朴理气化湿,黄连、淡子芩清热燥湿,制半夏化湿和中,石菖蒲芳香化浊,焦栀清热除烦,泽泻伍以猪苓、茯苓利水渗湿,生黄芪补气而利水,太子参养阴并补正气,玄参、射干、牛蒡子清热利咽,制僵蚕、净蝉衣祛风解毒,土茯苓、积雪草利湿解毒,生牡蛎软坚散结。二诊时患者咽部不适已好转,去利咽之品,湿热伤阴加用养阴之品。三诊时患者感胸闷不适湿热仍在,加用瓜蒌清热化湿,宽胸散结。四诊时诸证好转,唯有口苦咽痛且检查尿蛋白仍多,仍以肾虚湿热论治加用利咽之品处之。后患者湿热虽清而胃阴已伤,故转投养阴清热、调理脾胃之品而善后。经治疗后,患者肾功能改善,血肌酐下降,尿隐血及尿蛋白均好转。(江苏中医药,2018,50(4):55)
《素问•玉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曹师认为肾盂积水一病是体内水液运化障碍所致,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本例患者症见眼睑浮肿,腰酸尿频等症属脾肾两虚,气虚不能行水而致水湿逗留。治疗中虽宜脾肾同治,但有轻重缓急之分。曹师指出凡有“肿满”之症,先当治脾利水,选用防己黄芪汤补气行水,酌加川续断,杜仲以补肾。肿满消退后,重在补肾缓图其功。
本病诊断明确,治疗获效却不容易,当属难证之列。诊治此类病症,临床当注意三点:其一,要仔细审查病机,抓住主要矛盾。本案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寒、热、湿、瘀、虚等证象皆备。然结合病因、病程、症状、舌脉综合分析,则以肾阳亏虚为其根本。
IgA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之一,常缘起感冒等疾病而触发,以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证治汇补》云:“或肺气有伤,妄行之血,随气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经湿热内陷之邪,乘所胜而下传水府;或肝伤血枯,或肾虚火动,或思虑劳心,或劳力伤脾,或小肠结热,或心胞伏暑,俱使热乘下焦,血随火溢。
《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是仲景为太阳病蓄水证而设,蓄水证的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水不下输,津不上布;证候表现为小便不利、烦渴、舌苔薄白而滑润。本证小便不利为主要特征,小便不利的产生,责之于膀胱气化不利。本方主治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膀胱经,致膀胱经气不利,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白术、桂枝五味药组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通阳功能。
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慢性病虚弱证候的总称。多见于西医学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功能衰退性疾病。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在书中出现6次,一是在杂病部分中治疗下焦有水气的脐下悸、吐涎沫眩晕症;二是在伤寒论中的蓄水证,其中列有五条。这皆是水仃不行之证。方剂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此方的功效就是温通利水,王玉生临证中即利用它的温通利水之效,治疗不同疾病。
五苓散、清心莲子饮。消肾,小便白浊,有浊无渴。
五苓散加阿胶1钱,川芎1钱,炙草1钱,当归3钱,艾叶3钱,白芍4分,熟地黄4分。尿血,其人素好色,属虚者。
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
五苓散去桂(末)1两,滑石(末)1两。小便闭,少腹胀满有形。
黄耆(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各三两(各9g),大枣(擘)十二枚。(一方有人参)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紧。现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
猪苓5钱,白术5钱,赤茯苓(去皮)5钱,泽泻7钱半(一方加羌活)。婴孩吐泻。
制厚朴二钱(6克),川黄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3克),香豉(淡豆豉)(炒)、焦栀各三钱(9克),芦根二两(60克)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
大附子1枚(挖空,入五苓散在内,炮熟)治阳气不足,水饮内停,翻胃吐食。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因湿眼肿,并水泻,小便不利,此方主之。经曰∶诸湿肿满。又曰∶湿胜则濡泻。水道不利者,湿并于大肠故也。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泻为阴,二苓、泽泻之功用也。脾土健顺,则能制湿,膀胱气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成氏明理论云。苓。令也。号令之令。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专为号令者。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
药中之宝五苓散,专治伤寒有大功。阳证见时须去桂,阴加附子水煎浓。狂言乱语辰砂末,头目疼痛入川芎。咳嗽多加五味子,心气不定麦门冬。胃中呕逆人参妙,痰多半夏喜相逢。定喘马兜零最好,苍术去湿腹中空。小便涩闭
张某,女,7岁。素日饮食不节,加之玩耍坐卧于湿地,时已仲秋,闷热不减盛夏,其脾阳受困,由斯可见。晨起,睑下肿如卧蚕,全身亦肿,小便减少,大便稀溏,纳谷不思,神疲嗜睡,舌淡嫩,苔薄白,脉缓无力。化验小便
治烦渴饮水过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湿在内,小便不利。官桂(一两) 茯苓 猪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泽泻(二两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如瘀热在里
神治脾虚湿热作泻。留白广皮(三两,炒)苍术(四两,炒黄)白术(五两,炒黄)白茯苓(六两焙)甘草(二两,炙)白扁豆(六两,炒黄)泽泻(二两,炒)共为细末,每用黑砂糖调煨姜汤下,量人大小轻重。
治伤寒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唇口干焦,神思昏沉,狂言谵语,如见鬼神,及瘴疟烦闷不省者。木猪苓(去黑皮) 白术(洗,去芦) 泽泻(洗,剉) 赤茯苓(去皮) 辰砂(研。各十二两) 肉桂(去皮,八两
欧阳某,男,15岁。初诊:1997年11月29日。反复全身浮肿1年。患者于1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全身浮肿,初起于眼睑,晨起明显,活动后浮肿明显,休息无缓解,伴尿量减少、精神疲倦、食纳差等,无
徐某,男,60岁。2016年10月21日初诊。腰酸乏力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1周。患者1月前自觉腰酸乏力伴有恶心呕吐,晨起明显,未予以重视,1周前症状明显加重,至我院门诊就诊。查血生化示:B
于某某,女,62岁。2015年7月8日初诊。近半月以来,患者逐渐出现腹部胀满膨隆,皮肤绷紧如鼓,难于行动,肢体消瘦,但双下肢浮肿的临床表现,且近两日加重。发病同时伴有口苦,纳少,寐差,情志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