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某某,男,21岁,198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溢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思者面部痤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
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葛根24克[方剂汇www.fane8.com],麻黄4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前方服用4剂,座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浸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成座疮。治当以葛根汤解太阳、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
痤疮梅花针叩剌部位耳前、耳后、内分泌、皮质下。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结构的慢性炎症性疾患,中医称为“肺风粉刺”、“壮疙瘩”。本病多由青春期性腺成熟,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促使皮脂腺增生肿大,皮脂分泌增多,毛襄壁增厚,导致皮脂淤积,堵塞毛裂口;加之微生物乘机繁殖,引起慢性化脓性毛襄炎即为痤疮。
《伤寒论》中用葛根汤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及“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等;《金匮要略》中用葛根汤治疗“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其中,刚痉有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甚或口噤不开等症。故项背强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葛根汤所主的共同见症。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案小儿太阳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由于阳明经脉邪气盛,阳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了里气升降失常,故而发热、无汗、腹泻同见。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顽固性或频繁发作的头痛往让人深受其苦,甚至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其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发病年龄≥25岁的痤疮称为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分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前者指25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持续到25岁以后,后者为25岁左右开始发病[1]。临床以女性为主,尤其是快节奏工作的职业女性。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亚洲青春期后女性痤疮的发病率约30%,其中75%以上为25~45岁之间女性,45岁之后发病则明显下降,少数患者一直持续到50岁以后。
颞下颌关节紊乱是临床常见病,病因与张口过度、咬坚硬食物、外伤、寒冷刺激、精神紧张、焦虑等诸多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下颌运动异常,张口小,口型偏歪,张闭口时关节出现绞索,张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处疼痛,局部有压痛,还会出现关节弹响和杂音。
杏仁25个(去皮尖),麻黄1两,桂枝1两,葛根1两,甘草半两。太阳表病,风湿相搏,荣卫俱病,一身尽疼,表气不和。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6g)。解肌发表,生津和营。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之
石膏、甘草、人参、天花粉、葛根、防风。风温,无大热而渴。
大黄(蒸)十分(75g),甘草三两(90g),黄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虫、蛴螬各二两(各60g),芍药四两(120g),干地黄十两(300g),干漆一两(30g),䗪虫(土鳖虫)半升(30g)。破血
知母、石膏、葛根、白芷。阳明里热头痛,有汗发热,脉洪而数,烦渴引水。
黄连(酒炒)、葛根、升麻、甘草。麻后泄泻及便脓血者。
桂枝、芍药、干葛、甘草、防风。痘疹,如暴风连日而有伤风之症者。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防风、桔梗、紫苏、苍术、陈皮、枳壳、柴胡。斑疹水痘,内有风热者。
周某,男,23岁,城内油漆工。正月中旬,虽已立春,然忻州仍北国风光,寒风凛冽。因工期紧迫。患者劳作至子夜,室内汗出湿衣,外出感受风寒,当晚腰背四肢疼痛不已,右臂尤甚,不能持物,不能穿衣。中西药疗治半月
本病好发于青年人,内分泌因素,皮脂因素,毛囊内微生物以及微量元素特别是锌缺乏都可引起。初起损害为黑头粉刺,可挤出黄白色脂栓。皮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破溃后有色素沉着。少数患者除粉刺、丘疹、脓疱疹外,可有结
升麻葛根芍药甘草(等分)冬温,无汗,发热,口渴者,此方主之。冬月应寒而反大温,民受其温疠之气,名曰冬温。非时不正之气,由鼻而入,皮毛未得受邪,故无汗;病由于温,故发热口渴。升麻、葛根,辛凉而发散者也,
伤寒之传经,自太阳而阳明,然二经之病恒互相连带,不能划然分为两界也。是以太阳之病有兼阳明者,此乃太阳入阳明之渐也,桂枝加葛根汤所主之病是也。《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KTKT(音),反汗出恶风者,
五疥干湿虫砂脓,五疥由五脏蕴毒而发,属足三阴者尤多。便秘为实利虚风;疮有遍体难分经络,必凭外证以断虚实。肿作痛,便秘硬,发热者,为风毒湿热;漫肿痒痛,晡热,或时寒热,体倦少食,便顺利者,为血虚风热。干
治因酒毒而病心痈。升麻、葛根、白芍、栀子、柴胡、条芩各一钱,木通、川连、连翘甘草各五分。
一治周身发热,发现斑点,呕吐。夫周身肌肉皆属阳明,阳明主发热,不恶寒,今为外邪抑郁,壅于阳明,故发热而现斑、呕吐者,皆邪毒上壅外出之故。葛根汤力能祛邪外出,随其邪之所向而祛之,故愈。一治两眼皮红肿痛甚
葛根汤证其一封姓缝匠,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转侧,脉浮紧。余诊之曰: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比之麻黄证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
取穴脾俞,丰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再刮手部合谷,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至丰隆。刮拭方法补泻兼施。方义脾俞,足三里用平补平泻,以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丰隆,合
痤疮和溢脂性皮炎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因为现在的这种皮肤疾病一般到现在还是尚不明确的。痤疮一般多见于年轻人,和青春期刚开始发育的学生。溢脂性皮炎这种疾病就和痤疮不怎么一样了。一般多见于年龄大一点的人群。因
有一定的缓解效果。粉刺是痤疮的疹型之一,除了粉刺,痤疮还有炎性的丘疹、脓疱、囊肿等,两者主要是由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降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所导致,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囊炎过敏刺激、长期的辛辣油腻饮
取穴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庭,支沟。刮拭顺序先刮前臂曲池,支沟,手部合谷,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内庭。刮拭方法补泻兼施。方义肺经与大肠经相表,合谷配曲池能疏泄肌肤之郁热,
涉及粉刺、痤疮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穴、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大椎穴。
半夏泻心汤有和胃降逆,消痞散结的功效,本方可以治疗腹胀不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黄腻。临床以脾胃虚弱,腹胀,呕吐,腹泻为使用依据。本方的寒热有分属于不同的脏腑。寒在脾,热在胃。所以用干姜暖脾
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痤疮的严重程度都不一样,因此对于不同人群来说,痤疮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平时建议清淡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而且因为白果也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痤疮的作用,因此对于
一般来说用一个白果就可以了。根据《秘传经验方》中“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可以知道新鲜的白果是可以用来外用擦拭的。因此如果要用白果来治疗痤疮的话,首先需要将生白果仁切开,再用其切面来涂抹已经洗净的患
韦某某,女,29岁。2016年9月28日初诊。主诉:面部痤疮2年余。症见:颜面部泛发痤疮,量不多、色暗,脸色暗沉,乏力,平素易畏寒,曾服滋阴降火、清热解毒类中药数剂但效微,纳可,夜寐欠佳,
夏某,女,30岁,郑州人。在2年前经检查诊断为支原体性角膜炎,至今反复发作,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眼内有异物烧灼感,眼痒,眼眵多,眼睑红赤,流泪,眼眶疼痛、多汗,怕冷,手足心热,心烦
徐某,女,36岁。2014年9月24日初诊。脸部痤疮反复发作1年。患者脸面部痤疮,尤以唇周、下巴、两颊明显,痘色暗淡,抚之有硬结,自述进食辛辣刺激之物发作更加明显,时发口腔溃疡,咽痒,平素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