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某某,女,44岁,家务。1984年5月5日就诊。自述五月前因吵架而情志受挫折,胸闷乳胀,周身瘫软乏力,欲行无力,终日烦扰,口于而渴,思食难进,欲言懒语,如寒无寒,似热而无热。
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服用镇静安眠药未效,后请中医诊治,服百合地黄汤十余剂,病情有所缓解。
近日又感风寒,发热达39_C,心中烦热,一医给服解热发汗药后,口干苦[方剂汇www.fane8.com],渴甚。化验血糖、尿糖均正常。患者头晕目眩,默默无言,时觉有热,小溲深赤,舌红少苔,脉浮数。诊为百合病,治拟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方用栝蒌牡蛎散合百合知母汤治之,并嘱怡情养性。经先后用本方加减治疗二个半月,渴止神安,一如常人。
按语:本案百合病以“渴甚”为突出症状,又见舌红少苔、烦热,显为阴虚之热,津伤已甚,以栝蒌牡蛎散治疗,正是的对之法,又佐以百合知母汤,则疗效更佳。(江苏中医杂志1987;(2):9)
心之官则思,过度思虑,心血暗耗,心失所养,虚火内扰,神动不安。性情抑郁之人,肝郁犯脾,痰浊内生。本案患者思虑不解,情志抑郁,以致痰浊生,心阴亏,神不安。情志之病,“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古人之言,询非虚语。否则,药虽逍遥,人不逍遥,仍然罔效。
本案患者先后行2次手术,体质较弱,此次因情绪刺激引起头痛发作,伴心烦急躁、胸闷气短。四诊合参,证属脾虚肝郁,肝阳上亢。肝体阴而用阳,调节气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化热伤阴,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致肝阳上亢,症见头晕头痛、心烦急躁、口干口苦等表现;土虚木郁乘之,脾土运化失司,可使痰浊内生,壅滞中焦,引起胸闷、眠差、舌体胖大、苔白厚腻等症。
顾中欣认为百合病可由多种病因导致,发病形式也多样,治法不可拘泥成方,辨证论治可获良效。该病人由于孕产特殊时期,耗伤气伤血,本为气阴两虚,加之自身情绪管理不佳,气机郁滞,气郁日久,化火伤阴,导致阴虚愈重,滋生该病。顾中欣在治疗该病人时选用柴胡疏肝散和百合地黄汤加减,既疏肝解郁治标,又补虚清热治本。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医家多以心肾立论,并以气血阴阳亏虚,及水饮瘀血论治。邹教授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除了心脏本病外,肝、脾、肾等脏病变均可干扰心神,导致心悸的发生。本例患者,邹师治从心、脾、肝、肾,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患者麻木、眩晕五月,久经多项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考虑系官能症可能。从中医诊断分析,眩晕的成因甚多,丹溪有“无痰不作眩”,景岳有“无虚不作眩”,虞搏有“血瘀致眩”,但从临床看,更多的是风火痰瘀虚交相为患,属本虚标实。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痰饮、气滞、血瘀为标。病在心,而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常用调心神、疏肝郁、化痰饮,滋补心肾等方法调治之。本文试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为主,谈谈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
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佩兰叶、枇杷叶、芦根、冬瓜仁各9g 。轻清芳化,清利余邪,健脾和胃。 用于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慢性肾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症,肠结核等。症见脘中微闷
栝楼根(天花粉)、牡蛎(熬)各等分。生津止渴,引热下行。治百合病,热盛津伤证。口干渴,欲饮水,口苦,小便赤,大便干,咳嗽,面赤鼻燥,或胃脘疼痛,舌红,苔黄,脉数。现常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
酸枣仁(炒)二升(15g),甘草一两(3g),知母二两(6g),茯苓二两(6g),芎穷(川芎)二两(6g)。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12g),桂枝三两(9g),甘草、牡蛎各二两(6g),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18g)。清热熄风,镇惊安神。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
黄连四两(12克)、黄芩二两(6克)、芍药二两(6克)、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9克)。滋阴降火,除烦安神。主治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失眠症,症见心烦失眠、口燥咽干、腰膝酸软或遗精,舌尖红,脉细数。邪火内
党参10~18克,乌药10~18克,蒲公英15~30克,白术10克,枳实(体虚非气滞重症者改用枳壳或香橼)10~15克,木香6~10克,槟榔6~10克。益气健脾,和胃通络,行气止痛。主治急慢性胃炎、消
百合1升(100g)。清热滋阴润燥。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炙甘草二两(6g)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百合病发汗后者,此方主之。百合(十枚) 知母(三两)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后合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歌曰:病非应汗汗伤阴
病源伤寒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病也。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得卧,欲出行,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时,闻饮食臭,或如强健人,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全身性疾病。它是由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而没有胃肠道器质性病变。病人常伴有睡眠障碍、精神不振、头痛、头昏和心悸等官能性症状。本病系一常见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发病率较
夫百合之病者,为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大病之后,不平复,而变为斯病也。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得卧;欲出行,复不能行;饮食或美时,或有不能食时;卧时如强健人,而不能行;如有
鳌按。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仲景原书。六经伤寒为伤寒论。杂病为金匮要略。乃王叔和编次之书。非仲景书也。伤寒症中。有百合病狐惑病阳毒阴毒二病。皆伤寒之属。患之者正多。六经伤寒论中。俱未之及。若以叔和编次之书
罗×,男,25岁。四川新津县某乡,农民。【病史】1969年冬,时感胃脘隐痛,按之似包块。便秘而腹不满,未予治疗。翌年,胃脘持续疼痛,嗳气吞酸,呃逆气阻,暧出始舒。曾按“胃炎”治疗数年,后转成都××医院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因久不见其子.兼闻有病.遂虚火上升.自汗不止.心神恍惚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已及一岁.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
伤寒百合病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苏颂曰∶病名百合,而以百合治之,未识其意。士材曰∶亦清心安神之效也。
吴某,女,76岁,2021年10月3日初诊。患者自2021年5月上旬以来出现动则心悸胸闷,纳谷不振,倦怠乏力,伴夜寐不实,口干,齿龈有血,苔薄,舌尖红,脉细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张某,男,54岁。患者因失眠2年于1999年5月26日就诊。患者素体虚弱,2年前外感,服辛温解表药发汗后出现失眠,每晚服佳乐定尚可睡3~4小时。近日来失眠加重,甚至彻夜难眠,服佳乐定2~3
王某,女,54岁。2011年1月12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慌、胸痛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3年来患者经常心慌、胸痛、气短,心中发空,嵴背痛,体倦乏力,劳累后更明显,食欲较差,大小便正常。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