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名称 | 浙贝母(Zhè Bèi Mǔ) |
---|---|
英文名 | BULBUS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
别名 | 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
功能主治 | 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
用法用量 | 4.5~9g。 |
性味 | 苦,寒。 |
归经 | 归肺、心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玄参、桔梗、赤芍、黄芩、连翘、地黄、麦冬、金银花、茯苓、半夏、白芷、牡丹皮、当归、陈皮、杏仁、薄荷、知母、天花粉、牡蛎 |
相关方剂 | 攻癌夺命汤、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泻肺丸、柴贝汤、贝母白芷内消散、加味普济消毒饮、益气清金汤、和脾散结方、夏枯草膏、清肺和疟汤 |
相关中成药 | 灵泽片、内消瘰疬丸、玉液丸、铁笛片、羚羊清肺颗粒、乌贝散、玉液金丸、杏贝止咳颗粒、白百抗痨颗粒、儿童清肺丸 |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
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1)本品粉末淡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卵形、广卵形或椭圆形,直径6~56μm,脐点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马蹄状,位于较小端,层纹大多明显;偶见半复粒及复粒,复粒由2 分粒组成。表皮细胞类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时可见气孔,副卫细胞4~5个,草酸钙结晶细小,多呈颗粒状,有的呈棱形、方形或细杆状。导管多为螺纹,直径至18μm 。
(2)取本品横切片,加碘试液2~3滴,即显蓝紫色,但边缘一圈仍为类白色。
(3)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2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3 滴,生成橘红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1~3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4)取本品粉末,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亮淡绿色荧光。
(5)取本品粉末5g,加浓氨试液2ml 与苯20ml,放置过夜,滤过,取滤液8ml ,蒸干,残渣加氯仿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甲与贝母素乙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置干燥处,防蛀。
①对平滑肌及腺体的作用
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浙贝母碱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着收缩。前者类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均未确证有镇咳作用。
浙贝母碱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敏感,对大鼠子宫也能兴奋。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预先应用双苄胺或利血平处理后,其兴奋子宫的作用减弱或消失。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并使对光反应捎失,静脉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暂时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浙贝母生物碱则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②对循环系统及呼吸的作用
浙贝母生物碱大剂量可使狗、猫及兔血压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压微升,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脏搏动立即停止。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本草正义》:"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义皆本此。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旨。主金疮者,苦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掺药。后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苦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1.5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朔果卵圆形,直径约2.5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花期3~4月。果期4~5月。
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母辛碱和贝母替定碱。日本产的浙贝鳞茎中还分出了浙贝母碱的葡萄糖甙。
(1)风热、痰热咳嗽。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于苦泄,归肺经,长于清肺,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多与黄芩等配伍;若治风热咳嗽,则常配伍桑叶、前胡等。 (2)瘰疠,瘿瘤,乳痈疮毒、肺痈。本品苦泄,长于消肿散结。治瘰疠,常配玄参、牡蛎等;治瘿瘤,常配海藻、昆布等;疮毒乳痈,常配蒲公英、连翘等;治疗肺痈,常配伍鱼腥草、芦根、桃仁等。
浙贝母选鳞片抱合紧密、芽头饱满无损、无病虫害、大小一致的小号鳞茎作种产区在长期的栽培实线中,经过选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农家品种
浙贝母又名土贝母、象贝母、浙贝。载《轩歧救正论·药性微蕴》。系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鳞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