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
名称 | 皂荚(Zào Jiá) |
---|---|
英文名 | Chinese Honeylocust Fruit |
别名 | 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大皂荚(《千金方》),长皂荚(《本草图经》),悬刀(《外丹本草》),长皂角(《仁斋直指方》),大皂角(《纲目》)。 |
功能主治 | 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本草图经》:"疏风气。"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或入丸剂,3~5分。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 |
性味 | 辛,温,微毒。 |
归经 | 肺;大肠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 , 猪牙皂 , 附子 , 大黄 , 当归 , 麝香 , 皂荚子 , 干姜 , 杏仁 , 细辛 , 巴豆 , 防风 , 木香 , 陈皮 , 半夏 , 白矾 , 枳壳 , 槟榔 , 雄黄 , 人参 |
干燥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线突起成棱脊状。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理化鉴别 (l)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5ml,煮沸2-3min,放冷,滤过,取滤液0.5ml,置小瓷血中,蒸干,放冷,加醋酐3滴,搅匀,加硫酸2滴,浙呈红紫色。(检查三萜类皂甙)(2)取生理盐水稀释的2%新鲜兔血1ml,沿管壁加入本品生理盐水浸液(l:0.1g)若干,迅速发生溶血现象。(检查皂甙)(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1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6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溶于20ml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回收醚液,水层再用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作供试液,以皂甙C(GSaC)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以正丁醇-乙醇一氟水(10:2:5)展开,用20%磷银酸乙醇液喷雾后,于120℃烘烤10min,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深蓝色斑点。
①皂甙的一般特性
含皂甙的植物颇多,至少有50个不同科的400种植物含有之。它能降低表面张力。其溶液(1:10000)振摇时,则溶液中每个气泡的表面皆可被皂甙包围而形成一薄膜,故泡沫持久不灭。同样,遇油类物质亦可借皂甙薄膜而形成乳剂。它能改变细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为一般原浆毒。对胆甾醇有特别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溶血作用(作用于血细胞表面的类脂质),胆甾醇可对抗其溶血作用。对鱼类的毒性很强,高等动物对它一般很少吸收,故主要为对局部粘膜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等。但如服用剂量过大或胃肠粘膜有损伤或注射给药,均可产生全身毒性,血细胞溶解;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即导致死亡。国内曾报告有服皂荚煎剂(200克加老醋1杯)中毒死亡者。大量皂荚中所含之皂甙不仅刺激胃肠粘膜,10分钟后即呕吐,以后有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
②祛痰作用
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的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在猫身上,皂荚确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③抗菌作用
在试管中,皂荚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美国皂角中所含之三刺皂荚碱有罂粟碱样作用,可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等。
孕妇忌服。
①治卒中风口歪:大皂荚一两(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酢和,左歪涂右,右歪涂左,干更涂之。(《千金方》)
②治头风头痛,暴发欲死:长皂荚一挺(去皮、弦、于)。切碎,蜜水拌微炒,研为极细末。每用一、二厘吹入鼻内,取嚏;再用一分,以当归川芎各一钱,煎汤调下。(《余居士选奇方》)
③治痰喘咳嗽:长皂荚三条(去皮、子),一荚入巴豆十粒,一荚入半夏十粒,一荚入杏仁十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色,为末。每用一字,临卧以姜汁调下。(《余居士选奇方》)
④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皂荚(长一尺二寸者)五挺(去黑皮,涂酥三两,炙尽为度),白羊精肉十两。上药,先捣皂荚为末,后与肉同捣令熟,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水下二十丸。(《圣惠方》)
⑤治便毒痈疽:皂角(用尺以上者)一条,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风诸癞:长皂角二十条。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滤去渣,候冷,入雪糕,丸如梧子大。每酒下五十丸。(《仁斋直指方》皂角丸)
⑦治风癣疥癞或皮肤麻木,死肌,风痹顽皮等证:大皂荚二十条(去皮、子、弦)。切碎,水十五碗,熬成稠膏。每日用少许搽患处;再以十茶匙枸杞子汤调服。(《马敬思自得录方》)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皂角1~3钱,研极细末和蜂蜜混合,加开水适量,频频口服(呕吐也坚持服),于1~2小时服完。同时配合肌注冬眠灵、阿托品、爱茂尔,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服药后以手轻柔腹部,于8~12小时后再以甘油20~30毫升,或10~20%氯化钠500~800毫升(以上药量小儿酌减)灌肠。治疗中需禁食,直至梗阻缓解为止;如呕吐重,禁食时间长,有水、电解质子衡紊乱者须予纠正。待有梗阻缓解征象(腹部包块、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消失,排便排气)时即给予驱蛔剂。共观察40余例,皆于12~24小时之内梗阻解除。有的未及灌肠即自行排下棕红色粪便,有的混有蛔虫;大多数灌肠后排下粪便或蛔虫。蛔虫排出少者30余条,多者130余条。
②治疗耵聍栓塞
取皂荚1两,掰成1寸长的小段,加水4000毫升,文火煎取2000毫升,过滤,加防腐剂。用于滴耳,每次2~3滴。治疗500余例,快者可使耵聍在2~3小时内软化,当天能够冲洗;最慢者3~4天亦可软化溶解。
此外,皂荚粉与女贞子、千里光等配制成片剂,可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
1《汤液本草》:“皂荚,气温,味辛、咸。有小毒。引入厥阴经药。《本草》云∶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治囊缩,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日华子》云∶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
2《药鉴》:“皂荚刺,气温,味辛,有小毒。主治诸般肿毒恶疮,能引诸品直至溃处,外科之圣药也。凡痈疽未破者,能引之以开窍,已破者,能引之以排脓。又诸恶疮癣痘毒,及属风中之必用也。盖皂荚气味辛畅,而有小毒,故能引至毒处而疏散之…”
3《本草从新》:“皂荚刺,宣、通窍溃痈.辛温.搜风杀虫.功同皂荚.其锋锐直达病所.溃散痈疽.治肿毒妒乳.(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肿、名妒乳.)风疠.(疠风、乃营气热风寒客于脉而不去也、经曰∶脉风成为疠、脉与营皆血也、蒸晒为末、大…”
4《本经逢原》:“肥皂荚,辛温有毒。去皮弦子取净肉用之。发明 肥皂涤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痴病胜金丹用之,亦取涌发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其子亦治大肠风秘,须去硬壳及黄膜,但取其仁炒研用之,庶不致有伤肾气耳。…”
5《本草蒙筌》:“皂荚,味辛、咸,气温,有小毒。所在各处有生,怀孟州(并属河南)者独胜。恶麦门一味,畏空青二参。(人参、苦参。)入足厥阴引经,宜以柏实为使。种因有二,用亦各分。理气疏风,长板荚须觅;治齿取积,猪牙荚当求。去弦…”
6《本草新编》:“皂荚,皂荚,味辛、咸,气温,有小毒。入足厥阴、手少阴、手太阴三经。理气疏风,搐鼻喷噎,可救五绝痰迷、中风不语诸症。敷肿痛即除,吐风痰,杀痨虫精物,起风痹,治死肌,利窍开关,破症堕孕。此物备急用之药,药笼中不…”
7《本草求真》:“肥皂荚,(乔木)除风湿去肠胃垢腻肥皂荚(专入肠胃)。生于六阳之盛。成于秋金之月。气味平温。有毒。不减皂荚皂刺之性。凡因肠胃素有垢腻。秽恶发于外。则为瘰 恶疮。肿毒泄于下。则为肠风下痢脓血。俱可用此以除。以其力…”
8《新修本草》:“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疗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
9《本草备要》:“肥皂荚,泻热毒辛温。除风湿,去垢腻(故澡身,盥面用之),疗无名肿毒有奇功(不拘奇疡恶毒,用生肥皂去子、弦及筋捣烂,酽醋和敷立愈,不愈再敷奇验。此方方书未载,若贫人,僻地仓卒无药者,用之甚便,故特着之。《集成》…”
10《本草衍义》:“皂荚,皂荚其子炒,舂去赤皮、仁。将骨浸软,煮熟,以糖渍之,可食。甚疏导五脏风热壅。其荚不 肥者,微炙,为末,一两,入生白矾末半两,腻粉半两,风涎潮塞气不通,水调灌一二钱。但过咽则须吐涎。凡用白矾者,分隔下涎…”
11《本草从新》:“皂荚,一名皂角.宣、通窍搜风.辛咸而温.有小毒.入肺、大肠.兼入肝经.性极尖利.搜风泄热.吹之导之.则通上下关窍.而涌吐痰涎.搐鼻立作喷嚏.治中风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风不醒人事、口噤不能进药、急提头发、手…”
12《药性切用》:“肥皂荚,一名皂角。辛咸性温,入肺、大肠而兼入肝经。搜风泄热,通窍涌痰,为卒中通关专药。蜜炙、酥炙、绞汁、烧灰,并皆可用。虚人、孕妇并忌。…”
13《本草纲目》:“皂荚蕈,「释名」辛、有毒。「主治」1、肠风泻血。用皂荚蕈瓦上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2、肿毒初起。用皂荚蕈磨醋涂搽。…”
14《神农本草经》:“皂荚,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生川谷。《名医》曰:生壅州,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阴干。案《说文》云:荚草实。《范子计然》云:皂荚出三辅,上价一枚一钱。广志曰:鸡…”
15《得配本草》:“肥皂荚,柏实为之使。畏人参、苦参、空青。恶麦门冬。伏丹砂、粉霜、硫黄、 砂。辛,温。入足厥阴经。除风湿,破坚症,通关节,疗肿毒。得莱菔子,治一切痰气。去筋膜。酥炙,烧炭,酒炒绞汁,依方法制。核甘,温。腥。除风…”
16《名医别录》:“皂荚,有小毒.主治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下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汤.生雍州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青葙子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本经》原文∶皂荚,味辛、…”
17《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疗腹胀满,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药性论》云∶使。主破坚症腹中痛,能堕胎日华子云∶通关节,除头风,消痰,杀劳虫,治骨蒸,…”
18《本草经集注》:“皂荚,味辛、咸,温,有小毒。主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治腹胀满,消谷,破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为沐药,不入汤。生雍州川谷及鲁邹县,如猪牙者良。九月、十月采荚,阴干…”
19《本经逢原》:“皂荚,一名皂角辛咸温,小毒,入药去皮弦子,酥炙用。《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头风泪出,利九窍,杀精物。发明 皂荚辛散属金,治厥阴风木之病。观《本经》主治风痹死肌,头风泪出,皆取其去风拔毒、通关利窍,有破坚积,…”
20《本草纲目》:“皂荚,「释名」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气味」皂荚:辛、咸、温、有小毒。皂角子:辛、温、无毒。皂角刺:辛、温、无毒。木皮、根皮:辛、温、无。「主治」木皮、根皮:风热痰气,杀虫,产后肠脱。皂角子:1、腰脚风…”
生长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东北地区及江苏、浙扛、湖北、广西、四川等地亦产。
落叶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有时稍凸,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长12~30厘米,直径2~4厘米。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根皮(皂荚根皮)、叶(皂荚叶)、棘刺(皂角刺)、种子(皂荚子)以及由植株衰老或受伤害后所结的小型果实(猪牙皂)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荚果含三萜皂甙、鞣质。此外,还含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
同属植物Gleditsia triacanthos L.的叶含大量生物碱三刺皂荚碱。
大黄1两,士鳖子1两,当归1两,川芎1两,赤芍1两,生地黄1两,麻黄1两,细辛1两,白芷1两,荆芥1两,防风1两,苍术1两,羌活1两,川乌1两,草乌1两,甘草1两,五灵脂1两,白芍1两,虎骨1两,防已1两,甘遂1两,海藻1两,大戟1两,芫花1两,白凤仙根1两,白蔹1两,附子1两,乌药1两,南星1两,半夏1两,香附1两,肉桂1两,苍耳子1两,申姜1两,艾叶1两,角刺1两,枳壳1两,三棱1两,蓬术1两,卜子1两,巴豆1两,五倍子1两,独活1两,桃仁1两,红花1两,苏木1两,川断1两,连翘1两,栀子1两,苦参1两,干姜1两,蓖麻1两,甲片1两,全蝎1两,僵蚕1两,蜂房1两,山柰1两,甘松1两,皂荚1两,半支莲1两,过山龙1两,水红花子1两,玄参1两,紫金皮1两,蛇衣1条,蜈蚣14条,蛤蟆3只,血余1团,大蒜3两,葱头3两,生姜3两,桃头3两,柳头3两,槐头3两,桑头3两,阿魏6两,木香2两,丁香2两,乳香2两,没药2两,血竭2两,潮脑4两,麝香6钱(后8味共研末,收入膏内)。
皂荚(刮去皮,酥炙)八两(240克)
硇砂1两,芫花1两,干漆(炒出烟)1两,巴豆半两(去皮心膜,研,出油),猪牙皂荚3分,乌头(炮裂,去皮脐)3分,(以上6味,捣罗4味为末,入硇砂、巴豆拌匀,用米醋3升,于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大黄(蒸熟,焙,锉)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青陈皮(汤浸,去白,焙)1分,京三棱(煨、锉)1分,陈曲(炒)1分,当归(切,焙)1分,桂(去粗皮)3分,木香3分。
蔓荆子 附子 细辛 续断 皂荚 泽兰 零陵香 防风 杏仁 藿香 白芷各60克 松叶 石南各90克 莽草30克 松膏 马鬐膏 猪脂各1.8升 熊脂1.2升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皂荚1挺(去皮,涂酥,炙令黄色,去子)干姜7.5克(炮裂,锉)甘草7.5克(炙微赤,锉)麝香3克(细研入)
硫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无灰酒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自然铜(打碎.研细如粉)一两,雄黄(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米醋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光明砂(打如皂荚子大.绢袋盛.以荞麦灰汁煮三伏时.取出研如粉)一两半。上四味,用一有盖瓷瓶子,先以金箔三片铺于瓶子底上,便入硫黄,又以金箔两片盖之,次入雄黄,又金箔两片盖之。次入朱砂,又金箔两片盖之,次入自然铜,又金箔三片盖之。以瓶子盖合却,不用固济,于灰池内坐瓶子令稳,以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半斤,围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熟火十两,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火一斤,去瓶子二寸,以火尽为度。候冷,取药出瓶子,以纸三重裹药,於净湿土中培至来旦取出,更研令细。磁石(烧.以醋淬二十遍.捣罗.研如粉)、紫石英(研如粉)、阳起石(研如粉)、长理石(研如粉),各三分。上四味,用一有盖瓷瓶子,先入磁石,次入阳起石,次入长理石,次入紫石英。其所入金箔,一依前法,重重入之,以盖子合其口,不固济。用火养三日三夜,第一日,用熟炭火一斤,去瓶子三寸。第二日,用火半称,去瓶子二寸半,第三日,用火半称,去瓶子二寸。一日至夜,任火自消。候冷。取出药,用纸裹,入湿土中培至来旦取出,更研令极细。虎胫骨(酒涂.炙令黄)、腽肭脐(酒刷.微炙)、龙齿、龙脑、麝香、牛黄,上六味,各一两,捣罗为末,更细研如粉。钟乳十两(绢袋盛。先以长流水煮半日,弃其水,别用五斗,煎取一斗,煮诸草药。留钟乳水三合,磨生犀角三分)。天麻(去苗)、远志(去心)、仙灵脾、巴戟天乌蛇(酒浸.微炙.去皮、骨用肉)、苦参,各一两一分。已上七味,捣为粗散,以前钟乳水一斗,煎至七升,用生绢滤去滓澄清。肉桂(去粗皮)、鹿茸(去毛.酥炙微黄)、木香、肉豆蔻各一两半。延胡索、胡桐律,各三分。已上六味,捣粗罗为末,以前钟乳汁七升,煎至四升,以生绢泸去滓澄清。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当归(去苗),各一两。已上二味,捣粗罗为末,以前钟乳汁四升,煎至三升,以生绢滤去滓澄清。生地黄汁、童子小便、无灰酒各一升,皂荚仁(打.罗如粉)一两半,上件地黄汁等,合前药汁,都计六升。内银锅中,于静室内,以文武慢火养至一升。下金石药末在内,以柳木篦搅,勿令住手,看稀稠得所,去火。然後入牛黄等六物,搅令极匀,即下皂荚仁末,及磨了犀角水,以绵滤过,入在药内。然後乳钵内以锤令力士研三、五千研下,研讫分为三分,内一分入芒硝一两,更研匀(名破棺丹)圆如绿豆大。
①熏洗方:五味5钱,朴消5钱,枳壳5钱,白芷5钱,陈皮5钱,细辛5钱,黄柏5钱,水杨柳根5钱,黄连5钱。②败毒散:当归1钱,芍药1钱,川芎1钱,甘草1钱,木鳖子1钱,山栀子1钱,连翘1钱,熟地黄1钱,防风1钱,金银花1钱,荆芥1钱,陈皮1钱,枳壳1钱,全蝎1钱,穿山甲1钱,僵蚕1钱,蝉蜕1钱,皂角子1钱,朴消,蜈松1条(去头脚),大黄3钱。③搽药:白矾1两(飞过,煅成枯矾),蟢儿白衣16个(烧成炭)。④油药:酥合油5分。熊胆5分。头生鸡子3个(去清煎成油)。⑤药水:片脑1分,朴消5分,橄榄核(烧成炭)5钱,熊胆3分,蜗牛螺肉10余个。⑥治外痔方:乡村食百草鹅杀取胆油,调孩儿茶。⑦治血痔方:皂荚同本身头发烧烟于坛内。⑧治外痔方:刘寄奴(1名九里光)1钱,孩儿茶1钱,苦参1钱,轻粉3分,血竭5分,没药5分。
龙骨2两,虎骨3两(涂酥,焙),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皂荚半斤(肥者,去子)。
大枫子肉9克 花椒9克 皂荚15克 土槿皮1.5克 地骨皮6克 藿香18克 白矾12克 鲜凤仙花9克 米醋1千克
天南星2两半,半夏2两半(2味用白矾、皂荚、姜汁水煮透熟),陈皮1两,枳实1两(2味用白矾、皂荚水泡半日,去白矾,晒干,炒),白术(炒)1两,苍术(米泔、白矾、皂荚水浸1宿,去黑皮,晒干,炒)1两,桃仁1两,杏仁1两(2味同白研、皂荚水泡,去皮尖),红花(酒蒸)1两,大戟(长流水煮1时,晒干)1两,白芥子(炒)1两,芫花(醋拌1宿,炒黑)1两,甘遂(面裹煨)1两,黄柏(炒褐色)1两,大黄(酒蒸,纸裹煨,焙干,再以酒炒)1两半。
含有枳壳和皂荚子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8个含有枳壳和皂荚子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生姜和皂荚子可以一起服用吗?生姜和皂荚子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2个生姜和皂荚子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生姜和皂荚子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生姜和皂荚可以一起服用吗?生姜和皂荚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7个生姜和皂荚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生姜和皂荚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生姜和皂荚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7个含有生姜和皂荚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杏仁和皂荚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41个含有杏仁和皂荚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薄荷和皂荚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薄荷和皂荚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杏仁和皂荚子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4个含有杏仁和皂荚子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枳壳和皂荚子可以一起服用吗?枳壳和皂荚子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8个枳壳和皂荚子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枳壳和皂荚子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香附和皂荚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香附和皂荚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薄荷和肥皂荚可以一起服用吗?薄荷和肥皂荚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薄荷和肥皂荚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薄荷和肥皂荚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