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 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名称 | 夏枯草(Xià Kū Cǎo) |
---|---|
英文名 | SPICA PRUNELLAE |
别名 | 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 |
功能主治 | 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
用法用量 | 9~15g。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归肝、胆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当归、地黄、连翘、香附、白芍、川芎、黄芩、赤芍、柴胡、海藻、玄参、白芷、菊花、昆布、茯苓、防风、牡蛎、牡丹皮、半夏 |
相关方剂 | 安眠汤、止眩汤、加减启宫汤、攻癌夺命汤、夏金茶、调荣丸、消核饮、四物补肝散、瘰疬散坚药酒、二白降压汤 |
相关中成药 | 小儿健脾平肝颗粒、高血压速降丸、脉络通片、复方夏枯草膏、乳康片、复明片、降压袋泡茶、清脑降压片、青乳消颗粒、众生丸 |
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5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醋酐1 滴使溶解,再加硫酸微量,即显紫色,后变暗绿色。
(2)取[鉴别](1)项下的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0.9% 三氯化铁溶液与0.6% 铁氰化钾溶液的等容混合液,即显蓝色斑点。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用石油醚(30~60℃)浸泡2 次,每次15ml(约2 分钟),倾去石油醚液,残渣加乙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冰醋酸(20:5: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置日光及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或荧光斑点。
置干燥处。
①降压作用
夏枯草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和30%乙醇浸出液,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作用。煎剂(100毫克/公斤)注射于麻醉犬,可产生显着持久的降压作用,但易产生急速耐受;如给带有皮桥的犬服夏枯草。每日2次,每次2克/公斤,也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肾性高血压犬,连续服药2周后,血压有中等程度之降低,停药后又恢复至原初水平。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压作用,穗之作用较弱。切断迷走神经后,夏枯草的降压作用显着减弱。对在位及离体兔心、离体蟾蜍心脏,均见有兴奋现象,均认为降压非由于对心脏的抑制所引起。在蟾蜍下肢灌流中,煎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在用夏枯草的总无枫盐的用量与煎剂相当时,未出现明显的降压作用,其用量相当于煎剂一倍以上时,降压程度仅及煎剂的1/4~1/6;灌胃给药,虽降压作用出现较迟,但持续却较久,故认为夏枯草的降压与其中所含的无机盐无关。近年来有人对上述试验作了重复验证,测得夏枯草茎、叶的酊剂(30%醇)中含钾量即相当高,约83毫当量/毫升,穗中含量较少;口服对正常麻醉犬未出现明显降压作用;煎剂在除去其中无机盐后,降压作用即甚微,即夏枯草静脉注射,对麻醉动物的降压作用,不能排除其中所含的无机盐(主要是钾)的因素,故其降压成分及降压原理均有待研究。
②抗菌作用
据体外初步试验,夏枯草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抗菌谱亦较广。其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些抑制作用。对小鼠的实验性结核病,夏枯草可使肺部病变有所减轻。
③其他作用
夏枯草煎剂(1:50~1:200)可使家兔离体子宫出现强直收缩。对离体兔肠,高浓度能增强蠕动。曾报告夏枯草煎剂能抑制小鼠S-160肿瘤及艾氏腹水癌的生长,但死亡率反较不给药组更高,故实为其毒性作用。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摄生众妙方》夏枯草汤)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汇言》)
③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简要济众方》补肝散)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纲目》)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纲目》)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滇南本草》)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鲜)二两,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闽东本草》)
⑨治羊痫风、高血压:夏枯草(鲜)三两,冬蜜一两。开水冲炖服。(《闽东本草》)
⑩预防麻疹:夏枯草五钱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⑾治小儿菌痢:二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水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卫生易简方》)
⒁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⒂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①治疗肺结核
对浸润型、慢性纤维空洞型、血型播散型肺结核,均有一定疗效。取夏枯草2两,水煎分2~3次口服;或用夏枯草20斤加水煎至5000毫升时,加红糖2市斤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服药后咳嗽、胸痛、咯痰、发烧、咯血等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对肺结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1两,以黄酒2两加水适量浸泡,然后蒸至无酒味时过滤,成人每次20~40毫升,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
②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用夏枯草1斤[方剂汇www.fane8.com],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1200毫升,每次口服30~50毫升,日服3次,必要时配合其他对症治疗,但不加抗痨药物。治疗9例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除2例好转自动出院外,余均痊愈。平均住院35.6天,退热7.7天,积液吸收24.7天。
③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夏枯草2两,水浸10小时,文火煎2小时左右,每日4次分服,7日为一疗程。或取夏枯草干枯花穗制成100%流浸膏,小儿每岁每次1~2毫升,成人每次20~30毫升,日服2~3次。服药后平均3天退热;里急后重及大便次数平均4~6天消失或转为正常;腹痛及粘膜病变消失较慢,平均10天.服药期未发现副作用。
以夏枯草为主治疗本病75例,其中62例达临床治愈标准。剂量及用法:每日用夏枯草2两,大枣l两,加水1500毫升,文火煨煎,捣枣成泥,煎取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重症病例可酌增剂量。或每日用夏枯草2两,瘦肉2两(剔除脂肪),各加水1200毫升,分别煎煮一小时余,再将两者合并,用文火煨至300毫升,去渣,3次分服。一般均以3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停药2~3日后给第二疗程。治疗期间,可给维生素B、C及少量葡萄糖作为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为2~14天;肝脾退缩时间为10~65天;黄疸消退时间为3~21天;各种絮状浊度试验的阴转时间为7~71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作用。
①朱震亨:"《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②《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③《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④《本草求真》:"夏枯草,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愈一切瘰疬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何书又言气禀纯阳,及补肝血,得毋自相矛盾平?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是以一切热郁肝经等证,得此治无不效,以其得藉解散之功耳。若属内火,治不宜用。"
⑤《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⑥《本草正义》:"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
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基部匍匐,高约30厘米,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近基部的叶有柄,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或略有锯齿。轮伞花序顶生,呈穗状;苞片肾形,基部截形或略呈心脏形,顶端突成长尾状渐尖形,背面有粗毛;花萼唇形,前方有粗毛,后方光滑,上唇长椭圆形,3裂,两侧扩展成半披针形,下唇2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紫色或白色,唇形,下部管状,上唇作风帽状,2裂,下唇平展,3裂;雄蕊4,2强,花丝顶端分叉,其中一端着生花药;子房4裂,花柱丝状。小坚果褐色,长椭圆形,具3棱。花期5~6月。果期6~7月。
夏枯草和半夏皆在夏季枯萎,共性为引阳入阴,其异在于半夏归肺胃、夏枯草属肝胆。当痰湿阻滞于肺胃而不降时,以半夏为宜;若肝胆之气机升散不畅,则夏枯草合适。半夏性燥开破,善治湿痰;夏枯草苦寒散降,用于郁结痰火。
白毛夏枯草又名金疮小草、雪里青。载《本草拾遗》。系唇形科植物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第1年9~10月收获1次。但第2、第3年,则在5~6月和9~10月各收获1次。齐地割起全草,拣净杂质,鲜用或晒干。
夏枯草又名铁色草、灯笼草、夏桔头。载《神农本草经》。系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入药。复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慢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病属中医“肠痈”范畴,认为是由于寒温不适,或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或暴急奔走,跌仆损伤,或情志不畅,暴怒忧思等因素,导致肠胃受损,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败瘀留积,蕴于肠道而成。
「释名」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气味」(茎、叶)苦、辛、寒、无毒。「主治」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2、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
味苦辛、寒。热瘰疬,鼠瘘,头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一名夕句,一名乃东。生川谷。《名医》曰: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采。
味苦辛寒。主寒热,瘰,鼠头疮,火气所发。破症散瘿结气,火气所结。嘴肿湿痹,湿热之在下者。轻身。湿火退则身健也。此以物禀之气候为治,又一义也。凡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惟此草至夏而枯。盖其性禀纯阴,得少阳之
(隰草)散阴中结热夏枯草(专入肝)。辛苦微寒。按书所论治功。多言散结解热。能治一切瘿湿痹。目珠夜痛等症。似得以寒清热之义矣。(汪昂曰。按目珠属阳。故书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时珍
味苦,辛,气寒,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凉营泻热,散肿消坚,治瘰疬瘿瘤、扑伤、血崩带下、白点汗斑诸证。鲜者熬膏佳。
气寒.味苦辛.无毒.主寒热.瘰鼠.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寒水经.味苦辛无毒.得地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遇火令而枯.禀金水之气独全.水
夏枯草(图缺),生蜀郡川谷,今河东、淮、浙州郡亦有之。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至五月枯。四月采。
夏枯草,味苦,气温。曰寒者,误。入肺、脾、心三经。专散痰核鼠疮,尤通心气,头目之火可祛,胸膈之痞可降。世人弃而不收,谁知为药笼中必需之物乎。夫肺气为邪所壅,则清肃之令不行,而痰即结于胸膈之间而不得散。
1、用量不宜过多。夏枯草的药用量为9-15克,蒲公英的药用量为10-15克,两者均属寒凉药物,过量喝夏枯草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肠胃不适,过量服食蒲公英也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
材料夏枯草、蒲公英各15克,布袋1个。1、将夏枯草和蒲公英放入布袋中。2、加水浸泡30分钟左右。3、倒入砂锅中,用大火煮开。4、水开后改小火再煎15-20分钟。5、将布袋拿出,取汁饮用。
可以。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炎的作用,如果是有上火现象或者炎症情况的人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乳腺炎有消肿散结的作用。而夏枯草的功效是祛痰止咳、消肿散结、清肝利尿、明目等,对于咳嗽痰多以
有一定的作用。夏枯草味辛、苦,偏寒性,归肝、胆经,对人体来说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作用;而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对人体来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因此两者搭配在一起服用的
因人而异。虽然半夏和夏枯草能够对失眠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以及失眠的程度都不一样,因此对于不同人群来说,其服用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体质较好、失眠程度较轻的人群来说,一般服用一周
都有一定的散结作用。夏枯草和蒲公英都有散结的作用,但具体怎么服用以及针对哪一种病症引起的结节问题,还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才行,而且任何结节病情光是吃夏枯草和蒲公英,是无法起到治愈的目的,
建议不要喝。经期的女性,一般是不建议女性在经期喝蒲公英搭配夏枯草水,因为两者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药性偏寒凉的,如果在经期喝的话,容易导致小腹寒凉,可能会发生腹泻或者腹痛,尤其是月经不畅的女性,还可导
有一定的作用。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干燥果穗,其味辛、苦,偏寒性,归肝、胆经,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作用,是属于一种清热去湿的中药材,因此平时适当地喝一些夏枯草对于去湿热来说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