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名称 | 苦参(Kǔ Shēn) |
---|---|
英文名 |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
别名 | 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 |
功能主治 |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
用法用量 |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
性味 | 苦,寒。 |
归经 |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
常用配伍 | 防风 , 甘草 , 荆芥 , 当归 , 黄连 , 大黄 , 黄芩 , 白芷 , 蒺藜 , 黄柏 , 羌活 , 地黄 , 栀子 , 独活 , 玄参 , 人参 , 何首乌 , 川芎 , 赤芍 , 苍术 |
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
除去残留根头,大小分开,洗净,浸泡至约六成透时,润透,切厚片,干燥。
(1)取本品横切片,加氢氧化钠试液数滴,栓皮即呈橙红色,渐变为血红色,久置不消失。木质部不呈现颜色反应。
(2)取本品粗粉1g,加含 0。5%盐酸乙醇溶液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加氨试液使呈中性,蒸干,残渣加 1%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一管中加碘化汞钾试液,生成黄白色沉淀;另一管中加碘化钾碘试液,生成棕褐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置试管中,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加热,显红色;另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喷以5%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显黄绿色荧光。
(4)取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浓氨试液0。3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氧化苦参碱和槐定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 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丙酮-甲醇(8:3:0。5)为展开剂,展开,展距约8cm ,取出,晾干,再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后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展距同上,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
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橙色斑点。
置干燥处。
①利尿作用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盐分排出之增多。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体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1:1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强度弱于黄连,而与蛇床子相近。
③其他作用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公斤。
不宜与藜芦同用。
①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③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⑤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⑦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局方》苦参丸)
⑧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⑨治瘰疬:苦参四两,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随身备急方》)
⑩治鼠瘘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梢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补缺肘后方》)
⑾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卫生宝鉴》绿白散)
⑿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初起在耳轮上或耳后,耳垂处发一黄色米粒样疙瘩,周围发红,顶白透脓,奇痒难忍,破后脓水外溢,蔓延传染,不几日耳前后成为一片,脓水淋漓,此疮小儿最易传染:苦参、黄柏各五钱,苍术、海螵蛸各三钱。各研极细,和匀。用温开水调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浙江中医杂志》(6):27,1958)
⒀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⒁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㈠口服法:50%浓煎剂,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用苦参2两,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含生药0.5克的片剂,每次2~4片,日服4次。㈡注射法:50%注射液肌肉注射2~4毫升,早晚各1次;静脉点滴4~8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稀释。常用作口服煎剂的辅助治疗。㈢灌肠法:50%煎剂100毫升(内加0.25%普鲁卡因10~2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肠,7~10天为一疗程。用于口服煎剂后症状好转而肠道病理改变恢复不明显的病例。㈣敷脐法:用苦参粉8~10克,以温水调成稠糊状,做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用绷带固定。每日1~2次。据数百例临床观察,口服煎剂或外用敷脐治疗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日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煎液对慢性迁延性菌痢,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型效果也较好。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由此推断,可能是药物刺激脐部穴位,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发生疗效。也有认为其疗效的获得有两个环节: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脐穴的作用。
②治疗急性肠胃炎
每次用1.5钱煎服,每日2次;或用糖浆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两),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也可用胶囊剂,每次0.5克干粉,日服4次。一般服药1~2天治愈。
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除一般保肝治疗外,每日用苦参粉4克,装胶囊或制成丸剂分4次服。观察19例,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2.6天,最短的3天;同时自觉症状亦有所改善;肝肿大及肝功能的恢复亦较快。
④治疗小儿肺炎
用200%苦参注射液2毫升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有心力衰竭和暴喘、高热、惊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例,加用西药处理。根据129例(其中有47例合并静脉点滴广谱抗菌素1次)的观察结果,有效率在92%以上,临床治愈率为34.9%,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有57.4%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好转后即出院。无效病例为重症肺炎,或有合并症及脱水者。治疗过程中有两例于注射后5分钟发生过敏反应,分别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率增加和突然憋气、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脉细弱至不能触及。
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
用50%苦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疖肿、肾盂肾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10余种急性炎症性疾病220例,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在74%以上。此外,对结肠炎、胆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⑥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苦参、桔梗按7:3配合,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钱,日服2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498例(均为50岁以上患者),治愈2例,显效112例,好转296例,无效88例。有效率为82.3%。副作用:有43例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2例鼻咽发干,1例眼花。
⑦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口服浸膏制成的片剂或糖浆,成人每日按生药30克的剂量3次分服,小儿酌减,连服7日为一疗程。治疗100例,92例治愈。大多数于治疗后1~4日症状消失,粪便恢复正常,粪检阴转。部分病例随访3~9个月,除1例外,其余未见复发。如用25%苦参煎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次,连续5次,也有疗效,但不及口服为佳。少数病例服药后感恶心,个别手指发麻,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⑧治疗人肠滴虫
口服苦参粉胶囊或苦参片,成人每次按生药1.2~4克的剂量,每日3次,小儿酌减。一般以10天为一疗程。如效果不佳,可另用50%苦参煎剂60~100毫升行保留溜肠,每日1次。对腹痛明显或大便次数较多者加用西药对症处理,有蛔虫者兼用驱蛔药。据54例观察结果,临床治愈率占50%。治愈者症状和体征平均于11.44天消失,粪检平均于11.67天转阴。少数病例有头晕、便秘、胃纳减退、恶心等反应,均很轻微,能自行消失。
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苦参粉0.6克与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矾粉混合作为1次量,行局部治疗。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灌洗阴道,擦干后撒入药粉。每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临床观察176例,总成功率为71.5%。其中追踪3月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为痊愈,占26.1%;追踪不足3月,但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属有效,占45.4%。有宫颈糜烂者治疗后亦大有改善。用药后少数患者阴道有轻微疼痛;疗程结束后复查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阴道表皮脱落现象,经追踪观察未见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⑩治疗血吸虫病腹水
每天用苦参6~8克煎服。观察25例,大多在服药后2日内小便次数增多,腹围减小,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此外,据报告试服苦参制剂治疗丝虫病,似有杀虫作用。
1《神农本草经》:“苦参,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及田野。《名医》曰: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芩茎,一名禄曰,一名陵…”
2《药鉴》:“苦参,气寒,味苦,无毒。沉也,阴之阴也。主治痈肿,杀疥虫,消热毒。破症瘕、散结滞。养肝气安五脏,定诸志。同菊花明目,止泪益精。同麦冬解渴,生津利窍。赤癞眉脱者,君诸药驱风甚捷。黄胆遗溺者,主利药逐水立效。同…”
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苦参,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 ,平胃气。《药性论》云∶治热毒…”
4《证类本草》:“苦参,(苦参_图缺)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 ,平胃气,令人嗜食…”
6《滇南本草》:“苦参,苦参(图缺),味苦,性大寒。凉血,解热毒,疥癞脓 疮毒最良。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消痰毒。(补注)苦参丸∶治疥癞疮毒,血风癣疮,风湿相搏,遍身瘙痒,肠风下血便血。…”
7《药笼小品》:“苦参,清下焦血热。故孙一奎治血痢,每多用之。不可多服,令人腰膝软弱。盖苦伐生气,徒有参名而已。…”
8《雷公炮制药性解》:“苦参,味辛,性寒无毒,入胃大肠肝肾四经。主结气积聚,伏热黄胆,肠风燥渴,溺有余沥,逐水消痈,明目止泪,去湿杀虫疗大风及一切风热细疹。以糯米泔浸一宿,去浮面腥气,晒用。玄参为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9《本草备要》:“苦参,泻火,燥湿,补阴苦燥湿,寒胜热。沉阴主肾。补阴益精,养肝胆,安五脏(湿热去则血气和平,而五脏自安)利九窍,生津止渴,明目止泪(泪为肝热)。治温病血痢(纯下清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下如豆汁者,湿伤…”
10《本经逢原》:“苦参,苦寒,无毒。反藜芦。《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瘅,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发明 苦参、黄 之苦寒下降,皆能益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烁而…”
11《长沙药解》:“苦参,【本经】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一名水槐,一名苦识。生山谷及田野。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乙木而杀虫,利壬水而泻热。《金匮》苦参汤…”
12《本草图经》:“苦参,苦参(图缺),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处处皆有之。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二尺以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河北生者无花子…”
13《本草纲目》:“苦参,「释名」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气味」苦、寒、无毒。「主治」1、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2、伤寒结胸(伤…”
14《本草乘雅半偈》:“苦参,(本经中品)【气味】苦寒,无毒。【主治】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核】曰∶生汝南山谷,及田野间,近道处处有之。苗高三四尺,叶青色细碎,极似槐叶,春生冬凋。…”
15《本草撮要》:“苦参,味苦气沉.入足少阴经.功专去风湿.杀疳虫.得枳壳治风癞热毒.肾虚无热者勿服.糯米泔浸蒸用.元参为使.恶贝母、菟丝子、漏芦.反藜芦.酒煎醋煎服之即吐.…”
16《本草衍义》:“苦参,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曰∶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得无用苦参否?曰∶始以病齿,用苦参已数年。此病由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
17《本草分经》:“苦参,大苦大寒,沉阴主肾,燥湿胜热,养肝胆利九窍,祛风逐水,解毒杀虫。…”
18《本草新编》:“苦参,苦参,味苦,气寒,沉也,纯阴,无毒。入心、肝、肾、大肠之经。治肠风下血,热痢刮痛难当,疗狂言心燥,结胸垂死;赤癞眉脱者,祛风有功;黄胆遗溺者,逐水立效。扫遍身痒疹,止卒暴心疼,杀疥虫,破症瘕,散结气,…”
19《新修本草》:“苦参,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胆,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 ,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KT疮,平胃气,令人嗜食轻…”
20《雷公炮炙论》:“苦参,雷公云∶凡使,不计多少,先须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苦参,又名: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
亚灌木,高50~120厘米。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雀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苦参9克 黄芩6克 生地黄24克
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一钱(6g),甘草 木通各五分(3g)
大风子肉半斤,荆芥1两半,当归1两半,苦参1两半,羌活1两,独活1两,防风1两,蝉蜕1两,全蝎1两。
连翘40两,黄连40两,当归40两,甘草40两,柴胡24两,黄柏80两,金银花160两,防风40两,苦参40两,荆芥穗40两,黄芩40两,麻黄80两,地丁240两,白芷40两,薄荷40两,天花粉40两,赤芍40两,羌活80两,大黄240两。
川乌 草乌 生地黄 白蔹 白及 象皮 官桂 白芷 当归 赤芍 羌活 苦参 土木鳖 穿山甲 乌药 甘草 独活 玄参 定粉 大黄各15克
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分
肉桂3分,黄连1钱,姜黄1钱5分,苦参3钱,苦葶苈(酒洗,炒)5钱,石膏5钱,黄柏(酒炒)5钱,知母(酒炒)5钱。
川芎5钱,白芷5钱,生地黄5钱,熟地黄5钱,当归5钱,白术5钱,苍术5钱,陈皮5钱,香附5钱,枳壳5钱,乌药5钱,半夏5钱,青皮5钱,细辛5钱,知母5钱,贝母5钱,杏仁5钱,桑白皮5钱,黄连5钱,黄芩5钱,黄柏5钱,栀子5钱,大黄5钱,柴胡5钱,薄荷5钱,赤芍5钱,木通5钱,桃仁5钱,玄参5钱,猪苓5钱,泽泻5钱,桔梗5钱,前胡5钱,升麻5钱,麻黄5钱,牛膝5钱,杜仲5钱,山药5钱,远志5钱,续断5钱,良姜5钱,何首乌5钱,甘草5钱,连翘5钱,藁本5钱,茵陈5钱,地榆5钱,防风5钱,荆芥5钱,羌活5钱,独活5钱,金银花5钱,白蒺藜5钱,苦参5钱,僵蚕5钱,天麻5钱,南星5钱,川乌5钱,草乌5钱,威灵仙5钱,白鲜皮5钱,五加皮5钱,青风藤5钱,益母草5钱,两头尖5钱,五倍子5钱,大风子5钱,巴豆5钱,穿山甲5钱,芫花5钱,蜈蚣20条,苍耳头7个,桃枝30,柳枝30,榆枝30,槐枝30,桑枝30,楝枝30,楮枝30,枫枝30。
防凤 荆芥 川芎 甘草各3克 当归(酒洗)黄柏各6克 茅山苍术 牡丹皮 川椒各9克 苦参15克
金银花1两,合欢皮1两,荆芥穗1两,白芷梢1两,赤芍药1两,当归尾1两,怀生地黄1两,皂角刺1两,番木鳖1两,蓖麻子1两,山慈姑1两,金线重楼1两,乌梅肉1两,土木鳖1两,紫苏叶1两,骨碎补1两,金钗草1两,刘寄奴1两,玄胡索1两,穿山甲1两,麻黄1两,玄参1两,桃仁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独活1两,连翘1两,黄芪1两,白及1两,苏木1两,红花1两,川芎1两,乌药1两,甘草1两,苍耳1两,南星1两,蝉蜕1两,蜈蚣1两,五倍1两,蒲黄1两,降香1两,大黄1两,石斛1两,草乌1两,蓬术1两,半夏1两,肉桂1两,川乌1两,姜黄1两,漏芦1两,象皮1两,黄连1两,黄柏1两,山栀子1两,败龟版1两,牙皂1两,川椒1两,白蔹1两,苍术1两,苦参1两,僵蚕1两,杏仁1两,蜂房1两,血余1两,蛇蜕1两,鸡肫皮(以上拣选道地精制者,洗去土,去芦头)1两,葱汁1两,千里光汁1两,姜汁1两,金灯光汁(以上熬膏听用)1两,象牙末1两,血竭1两,樟脑1两,木香1两,麝香2钱(共9味,另研极细末无声者,听用),上好山东飞丹2斤(水飞过,炒过,筛净,20两),上好面粉2斤(炒过,筛净,28两),龙骨(醋煅)4两,无名异4两,海螵蛸(去壳,煅)4两,赤石脂(煅)4两(共为极细末无声者,听用),上好黄蜡1斤,白蜡4两,菜油13斤(麻油更妙),嫩松香半斤。
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所致的头晕目眩、疲倦、心悸。以及用于月经量少、经闭和痛经等。也可以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疮痈肿痛和阴虚血少的肠燥便秘等症。苦参具有清热
苦参和山茶花可以一起服用吗?苦参和山茶花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苦参和山茶花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苦参和山茶花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苦参和楮茎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苦参和楮茎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苦参和山茶花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苦参和山茶花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苦参和乌药叶可以一起服用吗?苦参和乌药叶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苦参和乌药叶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苦参和乌药叶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苦参和木兰皮可以一起服用吗?苦参和木兰皮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3个苦参和木兰皮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苦参和木兰皮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苦参和楮茎可以一起服用吗?苦参和楮茎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苦参和楮茎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苦参和楮茎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苦参和乌药叶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苦参和乌药叶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苦参和菥蓂子可以一起服用吗?苦参和菥蓂子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2个苦参和菥蓂子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苦参和菥蓂子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苦参和木兰皮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3个含有苦参和木兰皮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