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名称 | 荆芥(Jīnɡ Jiè) |
---|---|
英文名 | HERBA SCHIZONEPETAE |
别名 | 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
功能主治 |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
用法用量 | 4.5~9g。 |
性味 | 辛,微温。 |
归经 | 归肺、肝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防风、川芎、当归、羌活、黄芩、薄荷、连翘、地黄、桔梗、白芷、赤芍、黄连、枳壳、细辛、柴胡、栀子、牛蒡、麻黄、独活 |
相关方剂 | 复正汤、通经膏、荆芩四物汤、凉血消风散、银翘散、止嗽散、引血归经汤、四物济阴汤、金沸草散、槐花散 |
相关中成药 | 关节镇痛膏、伤湿宝珍膏、千金茶、愈风丹、湿痒洗液、川芎茶调丸、消肿止痛酊、腹安冲剂、荆肤止痒颗粒、菊花茶调散 |
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摘取花穗。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
(1)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置阴凉干燥处。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①《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方剂汇www.fane8.com],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爆湿散寒,则湿痹除矣。""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③《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④《本草备要》:"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⑤张寿颐:"荆芥,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风疥、瘰疬,吐衄,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散结导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诚风热血热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贱易得而忽视之。然古法每谓产后中风,口噤发痉,角弓反张,血晕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风、羌活、荆芥等药,炒研为末,另以黑大豆妙热,酒淋乘热调药冲服。意谓此是产后猝受外风,故宜风药酒服,温升疏散之法,无论何书,往往称为大效,甚且托名于华元化,称之为华陀愈风散。不知产后噤厥,角弓反张,纯是阴脱于下,阳浮于上,虽曰中风,明是内动之风,上升冲脑,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其常,镇而降之,犹恐不济,妄投风药,加以热酒,是为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杀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误认内风作外风之治法。…惟荆芥炒黑,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产后去血过多,阴不涵阳,晕厥昏瞶者,用童便调灌,则又能立定其气血冲脑之变,是为一举两得,却是佳方,此不可与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观也。"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部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陷腺点,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乱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距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2唇形,长约4毫米,上唇2裂,下唇较大,3裂;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
含挥发油1.8%,油中主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少量右旋柠檬烯。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petatenuifolia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本案患者素有耳痛,两次于外感后加重。荆芥连翘汤本有疏散风热之功且其力较强,投之即效,再投再效,足可见荆芥连翘汤之神。原方以外药物均为随证所加。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香荆芥,其花序称荆芥穗。具发表、散风、透疹之功能;炒炭有止血作用。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高,味鲜美,还可驱虫灭菌,生食熟食均可,但以凉拌作料为多,一般将嫩尖作夏季调味料。主产江西、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案患者有长期慢性咽痒咳嗽病史,耳咽相连,或为咽病波及耳窍发为耳痛。从其咯痰色黄,时伴口苦可知,本病病机当属痰热内蕴。荆芥连翘汤疏风通窍、清热解毒,唯恐其清热化痰止咳之力有所不逮,故加蒲公英、鱼腥草、百部、白前、紫菀、款冬。全方紧扣痰热内蕴之病机,再加清热解毒止咳之品,药仅数剂,耳痛即愈。
本案为耳带状疱疹,其病机一般为瘀毒内蕴。荆芥连翘汤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化瘀,甚为对症。因患者病势顽固,且耳痛程度严重,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连翘、川芎用量,另配炙乳没、五灵脂、全蝎粉、蜈蚣粉、水蛭粉,意图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区区7剂,三年顽疾,十去八九。
本案耳痛伴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此乃瘀毒内蕴,痹阻络窍,复感风热,壅滞耳窍,不通则痛。方中荆芥、防风、白芷疏风散邪;柴胡、枳壳理气通窍;桔梗引药上行;连翘、黄芩、山栀清热解毒;当归、川芎、延胡索活血止痛;瓜蒌皮、虎杖、桑叶一则疏风泄热,二则能通大便,使热下泄有道。全方集疏风、清热、解毒、活血、理气、通窍为一体,证治相合,诸症悉平。
即假苏。一名姜芥。反鱼、蟹、河豚、驴肉。辛、苦、温。入足厥阴经气分,兼入血分。散瘀破结,通利血脉。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喉,消疮毒。治中风口噤,身直项强,口面斜,目中黑花,及吐衄崩中,肠风血痢,产风血晕
味辛,微温,入足厥阴肝经。散寒发表,泄湿除风,治鼻口?斜、肢体痿痹、筋节挛痛、目弦头旋之证。消疮痍疥癞,痔瘘瘰疬,除吐衄崩漏,脱肛阴(疒颓)。
荆芥穗(图缺),味辛、苦,性微温。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荆芥穗(一钱)白菊花(一钱五分)川芎(一钱)栀仁(二钱
荆芥,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能引血归经,清头目之火,通血脉,逐邪气,化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治产后血晕有神,中风强直,亦能见效。但入之血分之药中,使血各归经,而不至有妄行之虞;若
气温,味辛、苦。《本草》云∶辟邪毒,利血脉,通宣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渴。杵,和醋,封毒肿。去枝、梗,手搓碎用,治产后血晕如神。动渴疾。多食,熏五脏神。破结气。
又名假苏辛微温,无毒。产后止血,童便制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无鳞鱼与驴肉俱忌之;食黄鱼后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与蟹同食动风。《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疽。发明荆芥穗入手太阴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或花穗。『常用名』荆芥穗、麻荆芥、假苏。『产地』江苏、浙江、湖北等地。『采收季节』伏天采收。『炮制方法』先取原药切去根,拣去杂草,捆扎好把,放入水中,两手推擦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寒热鼠,瘰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疸。(荆芥《本经》名假苏,以其辛香如苏也,处处有之,本系野生,今多栽种,二月布子生苗,辛香可茹,方茎细叶,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如紫
可以。荆芥在中药里面属于发汗药、解热药,是中医常用的草药之一,荆芥可以单独泡脚,也可以搭配生姜、花椒一起泡脚,这样功效更佳,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效果,荆芥、生姜、花椒一起使用,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
用防风、荆芥治疗荨麻瘆方法防风、荆芥各6克。用法:水煎服。备注又方:炒黑荆芥、防风各9克,焦麦芽15克,水煎服。
组成川芎100克,荆芥穗200克。功效祛风解表。适用于风寒感冒。制法将上2味药共研为粗末,加水共煮,蒸馏,收集蒸馏水1000毫升即成。服法每次服用20毫升,1日3次。5日为1个疗程。
荆芥甘草防风汤是以荆芥、甘草和防风三种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个方剂,具有以下几种功效:第一种,具有祛痘、解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小儿痘疹;第二种,具有止痛的功效,可用来治疗头痛、咽痛;第三种,
不能。荆芥和艾叶可以达到一定祛风止痒的作用,而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荆芥和艾叶对湿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荆芥和艾叶都属于辛温类的药材,而湿疹大多都是属于湿热性的,或者风热
可以。荆芥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可以烹饪食用,也入药,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将荆芥晒干了泡茶喝,荆芥味辛香、微温,其茎叶有解暑、发汗发热、防治中暑、口臭、胸闷及小便不利等作用,也可用于急性肠胃炎
叶子不同。罗勒和荆芥都是入药,乍看相似,但是仔细看区别也比较明显,罗勒的叶子形状为卵圆形或长圆形,罗勒叶子上有较强的凹凸感,褶皱比较明显,叶脉比较明显,而且罗勒的叶片比较宽大。荆芥的叶子形状为三角状心
荆芥性味辛、温,归肺、肝经,主要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而艾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主要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所以将荆芥和艾叶一起煮水用,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散寒止痛、温经止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