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或芥Brassica juncea(L.)Czern. et Coss.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名称 | 芥子(Jiè Zǐ) |
---|---|
英文名 | SEMEN SINAPIS |
别名 | 白芥子、黄芥子、芥菜子、青菜子 |
功能主治 | 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
用法用量 | 3~9g。外用适量。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归肺经。 |
常用配伍 | 白芥、白芥子、甘草、半夏、茯苓、当归、陈皮、白术、白芍、人参、地黄、柴胡、熟地黄、麦冬、香附、杏仁、大黄、栀子、玄参、肉桂 |
相关方剂 | 昆布散、痰嗽化痰丸、三子养亲汤、控涎丹、痛风汤、散偏汤、消囊汤、男化育丹、三子养亲汤加味、清心化痰膏 |
相关中成药 | 痰饮丸、消喘膏、咳喘膏、金衣至宝锭、复方咳喘胶囊、风茄平喘膏(复方风茄膏)、风茄平喘膏、杷叶润肺止咳膏、蛤蚧养肺丸、复方卡力孜然酊 |
白芥子:呈球形,直径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
黄芥子:较小,直径1~2m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少数呈暗红棕色。研碎后加水浸湿,则产生辛烈的特异臭气。
芥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芥子: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深黄色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本品横切面:白芥子 种皮表皮为黏液细胞,有黏液质纹理;下皮为2列厚角细胞;栅状细胞1 列,内壁及侧壁增厚,外壁菲薄。内胚乳为1 列类方形细胞,含糊粉粒。子叶及胚根薄壁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黄芥子 种皮表皮细胞切向延长;下皮为1 列菲薄的细胞。
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无刺激作用,但遇水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异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有温暖的感觉并使之发红,甚至引起水泡、脓疱。通常将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剂(刺激性药物使用于皮肤局部,其作用不仅限于用药部位,并牵涉到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时,称为抗刺激作用),治疗神经痛、风湿痛、胸膜炎及扭伤等。使用前先用微温的水湿润,以加强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则抑制芥子酶的作用)。应用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皮肤敏感者只能应用5~10分钟。芥子粉用作调味剂,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使心脏体积和心率减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时可缓解顽固性呃逆。内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呕吐,可用于麻醉性药物中毒之治疗。
①治感寒无汗:水调芥子末填脐内,以热物隔衣熨之,取汗出妙。(《简便单方》)
②治上气呕吐:芥子二升,末之,蜜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亦可作散,空腹服之;及可酒浸服,并治脐下绞痛。(《千金方》)
③治妇人中风,口噤、舌本缩:芥子一升,细研,以醋三升,煎取一升,涂颔颊下。(《圣惠方》)
④治关节炎:芥末一两,醋适量。将芥末先用少量开水湿润,再加醋调成糊状,摊在布上再盖一层纱布,贴敷痛处。三小时后取下,每隔三至五天贴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⑤治阴证伤寒,腹痛厥逆:芥菜子研末,水调贴脐上。(《生生编》)
⑥治大人小儿痈肿:芥子末,汤和敷纸上贴之。(《千金方》)
⑦治肿及瘰疬:小芥子捣末,醋和作饼子,贴。数看,消即止,恐损肉。(《补缺肘后方》)
⑧治咽喉闭塞不通甚者:芥子三两,捣,细罗为散,以水蜜调为膏,涂于外喉下熁之,干即易之。(《圣惠方》)
⑨治耳聋:芥子捣碎[方剂汇www.fane8.com],以人乳和,绵裹内之。(《千金方》)
全国各地皆产,以河南、安徽产量最大。
芥菜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无毛,有时具刺毛,常带粉霜。茎有分枝。基生叶叶柄有小裂片;叶片宽卵形至倒卵形,长15-35cm,宽5-17cm,先端圆钝,不分裂或大头羽裂,边缘有缺刻或齿牙;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有时具圆钝锯齿,不抱茎;上部叶窄被针形至条形,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花后延长;花淡黄色;花瓣4,鲜黄色,宽椭圆形或宽楔形,长达1.l-1.4cm,先端平截,全缘,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mm,短雄蕊长6mm;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lmm,花柱细,柱头头状。长均果条形,长3-5.5cm,具细喙,长6-12mm;果梗长5-15mm。种子近球形,直径l-1.8mm,鲜黄色至黄棕色,少数为暗红棕色,表面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 本种特点在于基生叶长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重锯齿和缺刻。
气温味辛,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芥子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味辛入肺,肺合皮毛;辛温发散,所以发汗。
气味辛、温,无毒。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醋研,敷射工毒。(《别录》)
见肺散。
性味辛温,入肺而通行经络,利气豁痰,能彻皮里膜外。芥菜∶辛热性散,久食耗
(荤辛)除胁下皮里膜外风痰白芥子(专入肺)。气味辛温。书载能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非此不达。古方控涎丹用之。正是此义。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
生太原河东。叶如芥而白。(藏器)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其茎中空性脆,三月开黄花,结角。其子大如粱米,黄白色。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其子亦大,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濒湖)气味
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为末醋调敷,消痈肿)。治咳嗽反胃,痹木香港脚,筋骨诸病(痰阻气滞)。久嗽肺虚人禁用(丹溪曰∶痰在胁下及
白芥子(图缺)辛能发汗,热可温中,入肺胃以搜痰,并走皮间与膜外,宽胸膈而利气,却能散冷耗营阴。(白芥子此芥种类少异,茎叶青白色,其子黄白色,非如食芥之叶青绿色而子紫黑也,味大辛,性大热,入肺胃二经,散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