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名称 | 黄芩(Huánɡ Qín) |
---|---|
英文名 | RADIX SCUTELLARIAE |
别名 | 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小黄芩 |
功能主治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
用法用量 | 3~9g。 |
性味 | 苦,寒。 |
归经 |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 , 当归 , 黄连 , 地黄 , 大黄 , 柴胡 , 栀子 , 防风 , 茯苓 , 人参 , 川芎 , 赤芍 , 白术 , 桔梗 , 半夏 , 升麻 , 麦冬 , 陈皮 , 连翘 , 石膏 |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1) 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 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 。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 ,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预平衡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①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②抗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③解热作用
早年报告,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④降压、利尿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 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
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正常人及家兔)亦有利尿作用。
⑤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⑥和胆,解痉作用
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较对照组)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⑦镇静作用
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⑧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2.5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禁服。
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⑿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⒀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⒁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⒂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G阴沸验方))
⒃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倘氏家藏方)
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性菌痢
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
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⑤治疗传染性肝炎
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⑥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⑦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此外,以黄芩煎荆预防猩红热,黄芩含片预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1《本草撮要》:“黄芩,味苦气寒.入手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经.功专泻火.得白术安胎.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浓朴、黄连止腹痛身热如火燎.烦燥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黄芩一两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惟…”
2《吴普本草》:“黄芩,《御览》卷九百九十二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经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四月华紫红…”
4《神农本草经》:“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疽,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恒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吴普》曰:黄芩,一名黄文,一名妒妇,一名虹胜,一名红芩,一名印头,一名内虚,神农桐君黄帝雷公扁鹊苦无毒。李氏小温,二月…”
5《本草求真》:“黄芩,(山草)清上中二焦火热与湿黄芩(专入心脾肺。兼入肝大肠膀胱)。书载味苦入心。又载入肺。入脾除湿。入大肠以治肠 腹痛。(痢为肠 。凡痢有寒有热。痢属于热。则其形气坚强。脉必滑实有力。身则畏热喜冷。不欲衣…”
6《药性切用》:“黄芩,性味苦寒,泻肺火,退寒热。中虚者名枯芩,入肺,以清肌表之热;内实者名条芩,大肠,而清热安胎。泻火生用;退寒热酒炒用。…”
7《新修本草》:“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
8《本草经集注》:“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腐肠,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
9《本草便读》:“黄芩,黄芩(图缺)苦入心脾.坚肠胃而性燥.寒行肝肺.除湿热之功多.质虚而空者为枯芩.上达可治心肺肌表之郁火.色青而坚者为条芩.下行能除肝胆肠内之阳邪.同白术可以安胎.火退则胎安之义.合白芍又堪止痢.热除有痢…”
10《得配本草》:“黄芩,旧根中空而枯者名片芩,又名枯芩。新根内实者名子芩,又名条芩。龙骨、山茱萸为之使。畏丹砂、牡丹、藜芦。恶葱。苦,寒。入手太阴、少阳、阳明经气分。泻三焦实火,祛肌表邪热,利气郁,消膈痰,解喉腥,化斑疹,治…”
11《雷公炮制药性解》:“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山茱萸、龙…”
12《本经逢原》:“黄芩,苦寒,无毒。中空者为枯芩入肺,细实者为子芩入大肠,并煮熟酒炒用。《本经》主诸热黄瘅,肠 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发明 黄芩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瘅、肠 泻痢为必用之药。其枯芩性升,入手太阴…”
13《本草分经》:“黄芩,苦寒入心,胜热折火之本,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为中上二焦之药,亦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中空者名枯芩,佐栀子泻肺火,中实者名条芩,泻大肠火。…”
14《中药炮制》:“黄芩,『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常用名』子芩、条芩、枯黄芩。『产地』内蒙、河北、山西、河南等地。『采收季节』春秋季采挖。『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泥沙,捞出,置蒸笼内隔水蒸至软化,不超过1小时…”
15《本草蒙筌》:“黄芩,味苦,气平、大寒。味薄气浓,可升可降,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所产尚彭城,(属山东。)凡用择深色。剔去内朽,刮净外衣。薄片咀成,生炒如式。单恶葱实,勿令同煎。畏丹砂牡丹藜芦,用山茱龙骨引使。枯飘者名宿芩…”
16《名医别录》:“黄芩,大寒,无毒.主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其子,主肠 脓血.秭归及宛朐.三月三日采根,阴干.(得浓朴、黄连止…”
17《本草纲目》:“黄芩,「释名」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内部实在的叫子芩、条芩、鼠芩。「气味」(根)苦、平、无毒(一称大寒)。「主治」1、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女带下、手足寒热,宜服“三黄丸”。随…”
18《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黄芩,臣 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黄芩,味苦平性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中枯而飘者,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19《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黄芩,味苦,平、大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 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药性论》云∶∶臣。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
20《汤液本草》:“黄芩,气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气浓,阳中阴也。阴中微阳,大寒。无毒。入手太阴经之剂。《象》云∶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受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麻黄3.5克 黄芪1.5克 黄芩2.2克独活3克 细辛1.5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党参1两,丹参1两,玄参1两,黄芪1两,于术1两,木通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酒川芎1两,酒当归1两,酒白芍1两,川乌1两,萸肉1两,香白芷1两,淮山药1两,羌活1两,防风1两,柴胡1两,秦艽1两,苍术1两,厚朴1两,青皮1两,陈皮1两,乌药1两,杏仁1两,香附子1两,苏子1两,贝母1两,生半夏1两,生南星1两,枳实1两,牡丹皮1两,地骨皮1两,桑白皮1两,菟丝子1两,蛇床子1两,杜仲1两,牛膝1两,续断1两,炙甘草1两,破故纸1两,黄柏1两,知母1两,锁阳1两,巴戟天1两,胡桃仁1两,五味子1两,天冬1两,麦冬1两,枣仁1两,柏子仁1两,远志肉(炒)1两,肉豆蔻仁1两,吴茱萸1两,大茴1两,灵仙1两,覆盆子1两,川楝子1两,车前子1两,泽泻1两,益智仁1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黑山栀子1两,大黄1两,桂枝1两,红花1两,木鳖仁1两,萆麻仁1两,炮山甲1两,金樱子1两,五倍子1两,龙骨1两,牡蛎1两,生姜2两,干姜2两,葱白2两,薤白2两,韭蒜头2两,干艾2两,侧柏叶2两,槐枝8两,柳枝8两,桑枝8两,桃枝8两,冬青枝8两,鲜菊花8两,苍耳草1株,凤仙草1株,石菖蒲1两,白芥子1两,莱菔子1两,花椒1两,大枣1两,乌梅1两,发团3两。
炙鳖甲、赤硝各十二分(90克),蜣螂(熬)六分(45克),芍药、牡丹(去心)、土蟞虫(熬)各五分(37克),蜂房(炙)四分(30克),乌扇(烧)、柴胡、黄芩、鼠妇(熬)、干姜、大黄、桂枝、厚朴、石韦(去毛)、紫葳、阿胶(炙)各三分(22.5克),瞿麦、桃仁各二分(15克),葶苈(熬)、半夏人参各一分(7.5克)
薯蓣37.5克 大黄45克 前胡23克 茯苓15克 人参15克 杏仁23克(熬,、去皮,尖)当归75克 桔梗15克 防风15克 黄芩60克 麦冬60克 甘草37.5克(炙加15克)五味子30克 干地黄75克 枣100枚 芍药30克 石膏30克(研)泽泻60克 阿胶30克(炙)白术15克。干姜30克 桂心30克 干漆23克 黄芪37.5克
半夏(洗)12克,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擘)12枚
苦参9克 黄芩6克 生地黄24克
桂枝(去皮)4.5克 黄芩4.5克 人参4.5克 甘草3克(炙)半夏7.5克 芍药4.5克 大枣6枚(擘)生姜4.5克 柴胡12克
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3克 天花粉12克 黄芩9克 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
黄芩和黄芪是作用截然不同的两味药物。黄芩属于清热解毒药,味苦性寒,归肺、大肠、小肠、脾、胆经。可用于治疗湿温、黄疸、腹泻痢疾、小便淋沥涩疼、痈肿疮毒、温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咽喉肿疼、血热妄行
黄芩可以治疗呕逆恶心吗?共为您找到了2个可以治疗呕逆恶心的黄芩配方,并且有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1.解热功效:炒黄芩进入机体,可用于治疗发热、胸闷、口渴、湿热泻痢、黄疸等症状,可与滑石、白蔻仁等一起配伍使用,可增强疗效。2.清肺止咳功效:炒黄芩可入肺经,可清肺热,可用于治疗因肺热导致的咳嗽
黄芩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在临床上用于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疮疡肿毒,胎动不安,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黄疸等。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是不宜使用的,所以是不能经常喝的,长时间应
黄芩是中药不能长时间泡水喝,不然黄芩的寒性会使身体受伤,特别容易损伤脾胃,容易使人体出现腹泻等脾胃虚弱的情况,甚至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临床上黄芩对于人体湿热的疾病,有非常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特
黄芩,黄连,黄柏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其中黄连最苦,偏于清中焦胃火和上焦心火,可以用于治疗中焦寒热错杂所致的痞满,比如半夏泻心汤。也可以用于热扰心神所致的不寐,比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芩
治疗急性胰腺炎且含有黄芩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3个可以治疗急性胰腺炎且含有黄芩的方剂,包含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黄芩可以治疗急性胰腺炎吗?共为您找到了3个可以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黄芩配方,并且有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治疗急性胰腺炎且含有黄芩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可以治疗急性胰腺炎且含有黄芩的中成药,包含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治疗咽膈不利且含有黄芩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可以治疗咽膈不利且含有黄芩的中成药,包含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