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 或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名称 | 黄芪(Huánɡ Qí) |
---|---|
英文名 | RADIX ASTRAGALI |
别名 | 绵芪、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 |
功能主治 |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
用法用量 | 9~30g。 |
性味 | 甘,温。 |
归经 | 归肺、脾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当归、人参、地黄、茯苓、白术、防风、白芍、陈皮、川芎、麦冬、附子、熟地黄、五味子、干地黄、柴胡、牛膝、木香、黄芩、升麻 |
相关方剂 | 安胎散、回阳升陷汤、癃闭丸、金煎药方、清心莲子饮、泰山磐石散、血痹汤、双补丸、益心健脑汤、黄芪鸡粥 |
相关中成药 | 温经颗粒、芪苈强心胶囊、参茸卫生丸、老年咳喘片、龙牡壮骨颗粒、健脾生血片、补肺丸、五淋化石丸、舒肝益脾胶囊、七味肝胆清胶囊 |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黄芪:取黄芪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1)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多列。栓内层为3~5列厚角细胞。韧皮部射线外侧常弯曲,有裂隙;纤维成束,壁厚,木化或微木化,与筛管群交互排列;近栓内层处有时可见石细胞。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2~3个相聚;导管间有木纤维;射线中有时可见单个或2~4个成群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黄白色。纤维成束或散离,直径8~30μm,壁厚,表面有纵裂纹,初生壁常与次生壁分离,两端常断裂成须状,或较平截。具缘纹孔导管无色或橙黄色,具缘纹孔排列紧密。石细胞少见,圆形、长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壁较厚。
(2) 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 小时,滤过,滤液加于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5g,内径10~15mm)上,用40%甲醇100ml 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2 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1、正常大鼠饲以含黄芪粉末的事务1周后,测其耗氧量比服药前逐渐增加。
2、能加强正常心脏收缩,对衰竭的心脏有强心作用。
3、本品能使管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
4、实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
5、黄芪磨成粉末加入饲料给大白鼠喂服3日,有阻抑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6、黄芪对小白鼠有镇静作用,能维持数小时。
7、家兔口服黄芪,可使血糖明显下降。
8、对大白鼠离体子宫具有兴奋收缩作用。
9、抑菌试验:本品在体外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方剂汇www.fane8.com],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热药渣搽患处。
1、循环系统疾病
1.1心肌炎 黄芪注射液用于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尤其显著。黄芪加快心肌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肌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使心肌收缩振幅增大,排血量增多,对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导致的心力衰竭具有一定作用。
1.2心衰 黄芪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心肺病、心衰、呼吸衰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使患者的血液黏度和凝固性恢复正常,并且促进患者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治疗安全,无不良反应,也符合中医补气,改善血淤的情况,减少心肌的耗氧量,降低了心肌细胞的损伤。黄芪具有扩张血管、利尿降压的作用,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缓解患者的病情。
2、消化系统疾病
2.1十二指肠溃疡 对十二指肠患者注射黄芪建中汤注射剂,可以有效的降低球部溃疡患者对五肽胃泌素的敏感性,并且有抑制五肽胃泌素的刺激泌酸作用,极大的促进溃疡愈合。
2.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采用黄芪赤风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该病发病的机制主要是脾虚肝实,临床选用黄芪治疗,是依据黄芪可以疏达肝气、升举清阳、补中益气的药理。加之赤芍和防风疏达肝木,从而实现益脾泄肝的作用。
3、泌尿系统疾病
3.1肾病综合征 临床中肾病综合征通常表现为气虚、阴虚、淤血、湿热,应用复方防己黄芪汤治疗可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不仅有促进健康的作用,而且可以巩固长久的疗效。
3.2尿潴留 临床中采用黄芪通草汤治疗尿潴留,是结合黄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使生化有源的治疗机理。
4、其他系统疾病
4.1阻塞性肺病 由于黄芪具有抑制过敏和免疫反应,提高白细胞介素活性的作用,所以在临床中治疗阻塞性肺病时,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可以提高患者动脉含氧量,增强患者的抵抗能力,有效的改善患者肺部功能,促进肺内气体的交换作用,并且治疗安全,无不良反应。
4.2皮肤病 黄芪在临床中还可以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如治疗带状疱疹,或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荨麻疹都有显著疗效。
4.3脑梗死 在临床中运用补阳还五汤和不同剂量的黄芪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较为明显。作者认为临床中黄芪的计量120 g最佳,其次是60 g,30 g的疗效最差。同时在补阳还五汤中高剂量的黄芪也符合中医学气行则血行的药理。
1.膜荚黄芪:生于山坡灌丛及旱坡砂质壤土地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东、四川和西藏等省区。
2.内蒙古黄芪: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1.膜荚黄芪(卜奎芪、口芪)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根头部径1.5~3厘米,表明淡棕黄色至深棕色。茎直立,具分枝,被长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披针形托叶,叶轴被毛;小叶13~31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0.8~3厘米,先端稍钝,有短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有白色长柔毛,无小叶柄。夏季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较叶稍长;花萼5浅裂,筒状;蝶形花冠淡黄色,长约1.6厘米,旗瓣三角状倒卵形,翼瓣和龙骨瓣均有柄状长爪。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长2厘米余,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柔毛。种子5~6粒,肾形,棕褐色。
2.内蒙古黄芪(红蓝芪、白皮芪) 形似上种,惟其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形。花冠黄色,长不及2厘米。荚果无毛,有显著网纹。
1.膜荚黄芪根含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2’,4’-dihydroxy-5,6-dimethoxyisoflavo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及微量的叶酸。
2.内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亚油酸及亚麻酸。
多涎症,古人多认为与阳虚寒湿,水运失调有关,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三中》曰:“水饮非升降不能传导,非阳气不能销铄水饮,上溢于齿牙,故喜唾也。”
黄芪又名戴糁、黄耆、王孙。载《神农本草经》。系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unge. var. mong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unge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手掌脱皮系春秋季好发病,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中医学认为,多因中气不健,营气不和,不能适应气交之变所致。故治用黄芪建中汤以健脾益气后又用此方治疗10余例,屡治屡验。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病症并治第六》,条文很简洁:“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中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此例病案的治疗关键在于患者出现脑出血后的第二天及时服用黄芪猪蹄汤,给予高蛋白的猪蹄汤和大剂量黄芪120克,刺五加皮30克,补充了患者的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使患者在没有营养供给时保持了体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物质保障。
患者胸闷胸痛重,以薤白重用通阳,丹参重用活血,桂枝、甘草、黄芪益气补阳,故能取效甚快。
味甘,气微温,无毒阳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阳经,及手足太阴经。温肉分而实腠理,益元气而补三焦,内托阴症之疮疡,外固表虚而汗出,补阴气内损之脉虚,治阳气下陷之热炽(黄芪虽属内外三焦通用之药,其实托里固表为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
(《本经》上品)【释名】黄芪(《纲目》)戴糁(《本经》)戴椹(《别录》,又名独椹)芰草(《别录》,又名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
【本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
黄芪防腠理,胜李牧之备边。黄芪(注)一名戴椹,一名芰草,独茎或作丛生,叶扶疏似羊齿状,又如蒺藜,枝干去地二三寸许,七月间开黄紫花,其实作荚子长寸余,根似甘草,皮黄肉白,长二三尺,折其皮柔韧如绵者,真,
补气,固表,泻火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丹溪云∶黄芪大补阳虚自汗,若表虚有邪,发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朱震亨,号丹溪,着《本草补遗》)。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常用名』怀芪、口芪、箭芪、布斗、正小皮、冲正、寸芪、红兰芪等。『产地』内蒙、山西、四川、甘肃、陕西。『采收季节』秋季采挖。『炮制方法』春冬季用温水抢洗,夏秋季
黄芪(图缺)固卫气而实皮毛,敛汗托疮,宜生乃效,补中州以资脾肺,阳虚血脱,当炙为良,味甘性温,色黄气浓。(黄芪一作耆者老也,为补药之长,故名,生者虽补中而善行卫分,能益气固表,得防风则补而不滞,行而不
上火即热毒炽盛,内火旺盛的表现,其具体症状可表现为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在中医上治疗上火应服用滋阴、清热、性寒降火的药食,而黄芪性微温,还有升阳的作用,在上火期间服用恐加重病症,是
1、停止饮用喝了黄芪枸杞水出现上火症状的话,那么就不要继续服用了,建议停用一段时间,看这种症状能不能自行消失。2、食用些寒性食物来中和下如果吃黄芪枸杞上火,还可以吃些偏寒性的食物来中和体内的燥热之气,
材料黄芪20克、党参10克。做法1、先取黄芪20g和党参10g。2、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用冷水泡发后。3、之后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后倒出其中的水。4、水干后继续加水,一共煎煮3次。5、最后将3次的煮出
根据自身需要看。三七粉和黄芪粉虽然可以同时服用,但三七粉主要起到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等作用,而黄芪主要起到固表敛汗、利水消肿、托疮排脓等作用,所以在使用时的比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需要补气功效的人
10克黄芪的片数大概在10-40片之间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不同的黄芪规格可能会存在差别。一次用10克黄芪也是比较适合日常泡水饮用的,虽说补益作用小,但是有协助补气、行血、强身保健的功效。
取黄芪,丹参各10克。枸杞适量,大枣8粒。将所有药材捣碎后用纱布包好直接用沸水冲泡,也可加适量绿茶一起冲泡。
1、黄芪陈皮都是温性中药材,用来泡水时,对于肾阴虚、湿热、热毒炽盛人群来说,是不宜服用的,不但不能起到滋补的作用,还会加重病情,影响身体恢复。2、黄芪陈皮虽然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对肺气等肺部情况有所缓解
儿童泡黄芪水喝一次放5片到5克的量。儿童不可食用过多黄芪,容易出现影响自身体质的情况,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量泡给儿童喝比较重要。一般的泡水食用量都在5片到5克左右。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