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或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枝皮。4~6月剥取,根皮及枝皮直接阴干;干皮置沸水中微煮后,堆置阴湿处,“发汗”至内表面变紫褐色或棕褐色时,蒸软,取出,卷成筒状,干燥。

名称厚朴(Hòu Pò)
英文名CORTEX MAGNOLIAE OFFICINALIS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
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3~9g。
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常用配伍甘草陈皮白术生姜茯苓人参生姜汁当归半夏干姜木香苍术豆蔻枳壳槟榔附子黄连藿香桔梗砂仁
相关方剂疥疮剪草散万安膏小承气汤通草丸不换金正气散新制阴阳攻积丸清脾饮保合太和丸山楂内消丸正料消风散
相关中成药调胃丹麻仁软胶囊香砂养胃片沉香曲平溃散舒肝丸中满分消丸国公酒胃病丸不换金正气散
概述方剂药酒茶方药膳中成药

厚朴性状及选购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0。2~0。7c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长13~25cm,厚0。3~0。8cm,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时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粗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较平滑,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根朴):呈单筒状或不规则块片;有的弯曲似鸡肠,习称“鸡肠朴”。质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枝朴):呈单筒状,长10~20cm,厚0。1~0。2cm。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厚朴炮制方法

厚朴: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晒干。本品为弯曲丝条状,断面纤维性,外表面黄棕色,内表深紫褐色。

姜厚朴:取厚朴丝,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本品为弯曲丝条状,断面纤维性,呈紫褐色。

厚朴鉴别方法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可见落皮层。皮层外侧有石细胞环带,内侧散有多数油细胞及石细胞群。韧皮部射线宽1~3列细胞;纤维多数个成束;亦有油细胞散在。粉末棕色。纤维甚多,直径15~32μm ,壁甚厚,有的呈波浪形或一边呈锯齿状,木化,孔沟不明显。石细胞类方形、椭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分枝状,直径11~65μm,有时可见层纹。油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50~85μm ,含黄棕色油状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 ,密塞,振摇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各含 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甲醇(27: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厚朴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

厚朴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厚朴煎剂在试管中,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其效力较黄连粉低5~10倍,但也有报告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效力大于黄连者;在豚鼠体内对炭疽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对若干皮肤真菌在体外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病毒性肝炎也有改善肝脏实质病变的作用。其醇浸剂(1:3000~1:300)在体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②其他作用

厚朴煎剂对小鼠及豚鼠的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0.05克/公斤),可引起兔,猫的血压暂时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此外,它还可能有箭毒样作用,动物死亡时表现垂头、四肢麻痹,麻痹作用可被士的宁对抗。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时为6.12±0.038克/公斤,皮下注射为51克/公斤;猫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平均为4.25±1.5克/公斤,口服时毒性很小。表示肠胃道吸收不完全。

厚朴的副作用及禁忌

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厚朴附方

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上四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厚朴临床应用

①治疗阿米巴痢

据46例观察,用药3~9天后,有43例获愈,2例进步,1例无效。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即基本消失。平均腹痛消失时间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为2.7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3.2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为4.5天。但对阿米巴原虫是否有杀灭作用,尚待证实。治后有2例复发,仍以原法治愈。用法:将川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每次20毫升(相当于生药2钱),每日2次。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副作用:少数患者有轻微耳鸣便秘,不影响治疗。

②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

试用厚朴粉于术前12小时1次吞服,体重50公开以下者5~7.5克,50公斤以上者7.5~10克。按此剂量用于36例手术,结果仅1例在手术过程中肠曲鼓出,使手术无法进行而改用硬膜外麻醉,其余在切开腹膜后肠曲不鼓,少数轻度鼓起,但轻轻一推即可将肠曲推上。术后一般在24~36小时间有肛门排气现象出现,自诉无其他不适。

厚朴论述

①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②《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方剂汇www.fane8.com],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③朱震亨:"厚朴,气药也。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⑤《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为首剂。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鞭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厚朴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喜生于温凉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2.生于山坡山麓及路旁溪边的杂木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2.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现已有栽培。

厚朴原始形态

①厚朴

落叶乔木,高5~15米。树皮紫褐色。小枝幼时有细毛,老时无毛,冬芽粗大,圆锥状,芽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椭圆状倒卵形,长35~45厘米,阔12~20厘米,先端圆而有短急尖头,稀钝,基部渐狭成楔形,有时圆形,全缘,上面淡黄绿色,无毛,幼叶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叶呈白粉状,侧脉上密生长毛;叶柄长3~4厘米。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杯状,白色,芳香,直径15厘米;花梗粗短,长2~3.5厘米,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质,几等长;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绿白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子房长圆形。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长9~12厘米,直径5~6.5厘米,心皮排列紧密,成熟时木质,顶端有弯尖头。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②凹叶厚朴,又名:庐山厚朴。

与上种的主要不同点,在叶片先端凹陷成2钝圆浅裂片,裂深2~3.5厘米。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广西等地。

厚朴化学成分

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

凹叶厚朴树皮含挥发油约1%。油含β--桉叶醇、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及异厚朴酚。此外,尚含生物碱约0.07%、皂甙约0.45%。

搜索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