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
名称 | 葛根(Gě Gēn) |
---|---|
英文名 | RADIX PUERARIAE |
别名 | 葛藤、粉葛、干葛、葛麻藤 |
功能主治 | 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
用法用量 | 9~15g。 |
性味 | 甘、辛,凉。 |
归经 | 归脾、胃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防风、黄芩、麻黄、人参、升麻、石膏、茯苓、柴胡、赤芍、白术、当归、麦冬、陈皮、地黄、羌活、桔梗、黄芪、知母、枳壳 |
相关方剂 | 葛龙茶、四逆理中汤、大圣人参散、通脉定眩汤、防风汤、柴芩双解汤、七阳散、葛根四物汤、门冬饮、清热透肌汤 |
相关中成药 | 抗感解毒胶囊、牛黄宁宫片、紫灯片、醒脑安神片、葛兰心宁软胶囊、再造丸、沉香散、康肾丸、中风再造丸、解肌宁嗽片 |
野葛: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外皮淡棕色,有纵皱纹,粗糙。切面黄白色,纹理不明显。质韧,纤维性强。无臭,味微甜。
粉葛: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体重,质硬,富粉性。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1) 本品粉末淡棕色、黄白色或淡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半圆形或多角形,直径 3~37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10 分粒组成。纤维多成束,壁厚,木化,周围细胞大多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少见,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8~70μm 。具缘纹孔导管较大,具缘纹孔六角形或椭圆形,排列极为紧密。
(2) 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放置2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葛根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氯仿-甲醇-水 (7:2.5:0.25)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条斑。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①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葛根中提出的黄酮能增加脑及冠状血管血流量。麻醉狗颈内动脉注射葛根黄酮后,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相应降低,作用维持2~20分钟,如静脉注射,则脑血流量增加较轻,也不能解除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脑血管的作用,但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病人则能改善脑循环,其作用温和。葛根黄酮及葛根酒浸膏注射于狗的冠状动脉及静脉,均能使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给大鼠腹腔及皮下注射葛根酒浸膏和腹腔注射其水煎剂及葛根中提出的结晶,对垂体后叶素所引起的心脏缺血反应均有保护作用,葛根水煎剂口服对高血压狗无明显的降压作用。葛根(日本产)煎剂中据报道有兴奋和抑制心脏两种成分。
②解痉作用
中国葛根(品种未注明)与日本市售葛根中均含天豆黄酮,对小鼠、豚鼠离体肠管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但中国产葛根较日本产者解痉作用强,可能与所含大且黄酮较多有关,此解痉成分能对抗组织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从日本产葛根中分离出之其他异黄酮类衍化物则无明显的扩乙酰胆碱作用。此外尚分离出肘肠管有收缩作用的物质,日本产葛根中提出之MTF-101有毒蕈碱样作用。
③降血糖作用
葛根(品种未注明)煎剂给家兔口服,开始2小时血糖上升,随即下降,第3、4小时下降最低,对家兔肾上腺素性高血糖不仅无对抗作用,反而使之增高,但能促进血糖提早恢复正常。葛根水提取物也能使家兔血糖初上升后下降,对饥锇家兔升血糖作用更显著,乙醚提取物对糖代谢则无明显影响。
④解热及雌激素样作用
日本产葛根浸剂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维持4~5小时之久。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有雌激素样作用。此作用之有效成分为大豆黄酮。
①治大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伤寒论》葛根汤)
②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③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升麻、干葛(细锉)、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升麻葛根汤)
④治癍疹初发,壮热,点粒未透:葛根、升麻、桔梗、前胡、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全幼心鉴》)
⑤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生葛根二斤,捣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师集验方》)
⑥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广利方》)
⑦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生葛根,捣取汁,每服一小盏。(《圣惠方》)
⑧治妊娠热病心闷:葛根汁二升,分作三服。(《伤寒类要》)
⑨治卒干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差。(《补缺肘后方》)
⑩治酒醉不醒: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千金方》)
⑾治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饮汁。(《补缺肘后方》)
⑿治服药失度,心中苦烦:饮生葛根汁大良。无生者,干葛为末,水服五合,亦可煮服之。(《补缺肘后方》)
⒀治急性肠梗阻:葛根、皂角各1斤,加水4000毫升,煎煮40分钟,去渣,置药汁锅于火炉上保持适当温度(以不致烫伤为度)。另以1市尺见方之10层纱布垫4块,浸以药液后,稍稍除去水分,交替置腹部作持续热敷,每次1小时,每天2至3次。(《河南医学院学报》9(4):203,1965)
⒁治金疮中风,痉欲死:捣生葛根一斤,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取一升服,若干者,捣末,温酒调三指撮,若口噤不开,但多服竹沥,又多服生葛根自愈,食亦妙。(《肘后方》)
(15)伤寒(初觉头痛,内热脉洪)。用葛根四两,加水两升、豉一升,同煮成半升服。加生姜汁更好。
(16)烦躁热渴。用葛粉四两,拌入泡过粟米一夜的水中,煮熟,加米汤同服。
(17)疖子初起。用葛蔓烧灰,水调敷涂。
①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
根据用葛根治疗外感病项背强痛的经验,试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颈项强痛,亦取得疗效。㈠煎剂:10~15克/日,煎分2次服,连服2~8周。观察52例,颈项强痛消失17例,明显减轻30例。㈡总黄酮:每日量100毫克,两次分服,疗程同上。治疗40例,项痛消失9例,明显减轻27例。同时对高血压病的头痛、头晕、耳鸣及肢麻等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但降压不明显。多数患者在用药第1周即可出现疗效,作用持续1~2周。无明显副作用。
用葛根酒浸膏片每日6~12片,分2~3次服,总疗程4~22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1例,对心绞痛症状显效29例,改善20例,基本无效22例。心电图有效率为41.3%,血清胆甾醇及β-脂蛋白在服药期间无明显变化。又据75例用酒浸膏片(每片含葛甙100毫克,每日量900~1200毫克,少数用至1600毫克;13例加用葛根注射液,每日2~4毫升,每毫升含黄酮200毫克)治疗2~9个月的结果,心绞痛的有效率为86.7%,其中显效率为36%,心电图的好转率为44.4%。一般在1个月左右生效,2个月疗效较明显,此后疗效与疗程并不成正比,加用葛根注射液可提高部分患者疗效。对缓解憋气的效果较差。胆甾醇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性,但可能是受季节、饮食等改变所影响,因此本品是否能降低胆甾醇尚待研究。还有用葛根糖浆(每毫升相当生药1克)每次20毫升,日服3次,疗程4~12周,观察19例。用药后6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减轻,无效5例。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1~2周。疗程达8周或以上者疗效较好。心电图复查,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9冽。血清胆甾醇检查有10例明显降低,但对血压无明显影响。治疗中除1例胃溃疡患者于服药第1周内有轻度腹胀及上腹部不适外,未见明显副作用。
③治疗眼底病
用葛根黄酮注射液(每毫升含黄酮40毫克)局部注射。一般均采用结膜下注射法,遇局部反应重时,可交替使用球后注射法。前者每次0.2~0.4毫升,后者每次0.3~0.5毫升。初次宜用小剂量,以后可渐增。每周注射2次,2周一疗程。病程超过半年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视神经萎缩病例加用维生素B1肌注。尽量不与激素同用。共观察中央性视网膜炎35例,痊愈26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效3例。视神经萎缩12例,显效6例,进步2例,无效4例。妊娠毒血症视网膜病变2例均无效。陈旧性脉络膜炎3例,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视网膜剥离手术后各1例,均有进步。黄斑发育不良及高度近视合并黄斑变性各1例均无效。葛根黄酮对因视网膜血管痉挛引起的中央性视网膜炎的疗效比较显著,治疗不能少于4次,视力恢复正常或病变已经吸收后,可以本品肌肉注射或片剂内服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④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
日服葛根(总黄酮体)2~3次,每次20毫克;同时配合复合维生素B口服。观察33例,年龄15~64岁。根据EAG(电听阈曲线)和症状判断疗效,痊愈9例,显效6例,进步9例,无效9例。
①张元素:"用此(葛根)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即非太阳药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太阳初病[方剂汇www.fane8.com],未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
②李杲:"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也。"
③《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④《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⑤《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太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止,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以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
⑥《本草正》:"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
⑦《药品化义》:"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目痛不眠,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或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症,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干者为末,酒调服亦可。痘疮难出,以此发之甚捷。"
⑧《本经逢原》:"葛根轻浮,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治胃虚作渴,七味白术散用之。又清暑益气汤兼黄柏用者,以暑伤阳明,额颅必胀,非此不能开发也。"
⑨《本经疏证》:"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栝蒌但浥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葛根汤证),太阳被下,利遂不止,脉促喘汗者(葛根芩连汤证)咸用之。盖两者之利,为阳盛于外,不与阴交,阴遂不固而下溜,起其阴气,使与阳泱,得曳以上行,则非但使利止,并能使阳之遏于外者,随胃阳鼓荡面散矣。"
⑩《药盦医学丛书》:"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巳见点不可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角、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又凡伤寒阳明症已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已罢,纯粹阳明经症,得葛根亦良。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瘖,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
⑾《本草正义》:"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明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症,则仲景自有白虎诸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侯,葛根只以升奉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葛(《诗经》),又名:鸡齐(《本经》),絺绤草(《说文》),鹿藿、黄斤(《别录》),黄葛藤(《天宝本草》),野扁葛。
多年生藤本,长达10米,全株被黄褐色粗毛。块根肥厚。叶互生;具长柄;3出复叶,顶端小叶的柄较长,叶片菱状圆形,有时有3波状浅裂,长8~19厘米,宽6.5~1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均被白色伏生短柔毛,下面较密;侧生小叶较小,偏椭圆形或偏菱状椭圆形,有时有2~3波状浅裂。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密被黄白色绒毛;花密生;苞片狭线形,早落,小苞片线状披针形;蝶形花蓝紫色或紫色,长15~19厘米;花萼5齿裂,萼齿披针形;旗瓣近圆形或卵圆形,先端微凹,基部有两短耳,翼瓣狭椭圆形,较旗瓣短,通常仅一边的基部有耳,龙骨瓣较翼瓣稍长;雄蕊10,两体(9+1);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线形,扁平,长6~9厘米,宽7~10毫米,密被黄褐色的长硬毛。种子卵圆形而扁,赤褐色,有光泽。花期4~8月。果期8~10月。
葛根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及β-谷甾醇、花生酸,又含多量淀粉(新鲜葛根中含量为19~20%)。
甘葛藤的干根含淀粉37%。
三裂叶野葛藤的根部含淀粉15~20%。
从印度的同属植物的根中分离出葛根素、大豆黄酮、大豆黄酮甙、β-谷甾醇、4′,6″-二乙酰葛根素和豆甾醇。
本方主要以桂枝加葛根汤和九味羌活汤化裁而来,在诸风药葛根、桂枝、羌活、防风、川芎等解表症之风寒湿、温阳开窍的同时,又加半夏、僵蚕、天麻、炒白术等化痰通络,再得当归、赤芍活血之助,患者寒风袭体之邪不仅祛除,素来痰湿痹阻之现象亦得改善,同时佐以熟地黄一味,小补其老年之虚损,合欢皮以安五脏之神,稍减颈项部久不适之郁结之气。
葛根汤首见于《伤寒论》。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7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效。笔者应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效良好,现举隅如下。
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顽固性或频繁发作的头痛往让人深受其苦,甚至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伤寒杂病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其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
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
葛根芩连汤具有表里两解、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发散郁火、益气和中等功效。临床上除了治疗五脏六腑湿热,还可以随证加减治疗郁热、瘀热、痰热、火热证。临床中,湿热、痰热、郁火、瘀热等阻络蔽窍、生风扰神引发的头痛、眩晕、中风、健忘、口僻等脑病,用葛根芩连汤随证化裁,常可获满意疗效。
本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篇》,原文谓:“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蒸食之,消酒毒。其粉亦甚妙。〔证〕
葛根味甘,性平,无毒,入胃、大肠二经。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奇毒,治往来之温疟,解野葛、巴豆、丹石、百药毒。按:葛根疗热解表,故入手足阳明,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以发之,恐
辛甘平,入胃兼入脾,能升胃气上行入肺而生津止渴,发汗解肌,散火郁,解酒毒药毒,治清气下陷泄泻、伤寒疟痢,太阳初病勿用,恐引邪入阳明也。升散太过上盛下虚者慎之。葛花解酒毒尤良。生葛汁大寒,解温病大热,治
属阳中有阴,体干,色白,气和,味甘,性凉,(鲜寒。)能升,力凉胃解肌,性气与味俱轻,入胃与大肠二经。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内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
【本经】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味甘、辛,性凉,入足阳明胃经。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伤寒》葛
五心烦热,乃问津于葛根。葛根(注)葛藤根也,蔓生二三丈,叶似楸,三叉形,七月开花红紫色,似豆花,不结实,根如手掌大,外紫内白,江南处处有之,家种者粉多,可蒸食充饥,不如山生者,入药以入土深且肥者为佳。
味辛、甘,气平,无毒。气味俱薄,轻而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乃阳明经本药。(李氏曰:葛根,出江、浙、闽、广,所在有之。有野生,有家种。鹿食九草,此其一也。春生苗,引藤延蔓,长二三丈,取用可作絺绤。各
轻扬升发,能引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开腠发汗,解肌退热,阳明头痛。为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上盛下虚人,不宜多服。
1、用量不宜过多。葛根的药用量为9-15克,不宜超过30克,蒲公英的药用量为10-15克,葛根属于解表发散药物,发散之功较强,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乏力,大汗等不适;蒲公英药性偏寒,过量服食蒲公英可能会引
可以适当地饮用。葛根是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属于一种中药材,其味甘、辛,性凉,对于人体来说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常常将葛根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腰背疼痛、口渴消渴、麻
1.陈皮葛根泡水并不是随意可以冲泡饮用,建议是在医生或者药师的检查诊断之后,在其指导下配伍饮用。2.在服药期间也不要随意服用陈皮葛根泡水,以免药性之间相冲突,建议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3.陈皮葛根
一般建议早晚各吃一次较好。晨起调一杯,加上酸奶、面包等等,可以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晚上睡前喝一杯可以助睡眠,促进夜间皮肤新陈代谢,起到美容的效果。
孕妇吃葛根控制食用量,可以长期食用。葛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止泻、退热等作用,以及丰胸、祛斑等美容效果,而且葛根的副作用一般很少,孕妇只要控制食用量,并且吃后没有不良反应是可以常吃的,但一定适量。
开水泡,温水喝。三七粉、丹参粉和葛根粉可以用开水泡,搅拌均匀后,待温度降低至65℃以下的时候,就可以趁温热的时候喝下去,这样药效可以发挥,也不会太烫口。如果用冷水泡的话可能会搅拌不均匀,可能还会导致前
1、将葛根去皮,然后切成小块,枸杞洗净。2、将葛根、红糖放入锅内。3、加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煮30分钟。4、然后将枸杞放入锅内煮约5分钟即可。
1、红糖葛根粉可以和红糖搭配,把葛根粉放到一个碗里面,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先搅和成糊状,加入适量红糖,充入一些开水,快速的搅拌均匀就可以吃了,能达到健脾和胃作用。2、枸杞葛根粉可以和枸杞搭配在一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