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
名称 | 豆蔻(Dòu Kòu) |
---|---|
英文名 | FRUCTUS AMOMI ROTUNDUS |
别名 | 圆豆蔻、白豆蔻、紫蔻、十开蔻 |
功能主治 | 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
用法用量 | 3~6g,入煎剂宜后下。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归肺、脾、胃经。 |
常用配伍 | 肉豆蔻 , 木香 , 陈皮 , 甘草 , 白术 , 人参 , 丁香 , 茯苓 , 厚朴 , 草豆蔻 , 干姜 , 白豆 , 白豆蔻 , 附子 , 生姜 , 当归 , 槟榔 , 半夏 , 砂仁 , 沉香 |
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度尼西亚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证类本草》:“豆蔻, 味辛,温,无毒。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生南海。 陶隐居云∶味辛烈者为好,甚香,可常含之。其五和糁(素感切)中物皆宜人。廉姜,温中下气;益智,热;枸(音矩)橼(音沿),温;甘…”
2《证类本草》:“肉豆蔻,(肉豆蔻_图缺)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其形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生胡国,胡名迦拘勒。(今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肉豆蔻,君,…”
3《本草择要纲目》:“豆蔻,(即草果.)【气味】辛温涩无毒.又大辛热.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主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与胃痛.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
4《药笼小品》:“草豆蔻,产闽中辛温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乱吐泻。辛燥耗血,阴不足者忌。…”
5《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宋开宝)事物异名云一名迦拘勒,一名脾家瑞气。【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核】曰∶肉豆蔻,即肉果。生胡国,胡名迦拘…”
6《本草择要纲目》:“红豆蔻,【气味】辛温无毒.阳而浮也.入手足太阴经.【主治】肠虚水泻.心腹绞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冷气.消瘴雾毒瓦斯.去宿食.温腹肠吐泻痢疾.治噎膈反胃.虚疟寒胀.李东垣脾胃药中常用之.亦取其辛热芳香能醒…”
7《雷公炮炙论》:“草豆蔻,雷公云∶凡使,须去蒂并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8《本草乘雅半偈》:“豆蔻,(别录上品)【气味】辛温涩,无毒。【主治】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核】曰∶豆蔻生南海,及交址,今岭南、八闽亦有,生成已详 内。南人采花作果,尤贵嫩者。并穗入盐淹治,叠叠作朵不散。更以木槿花合…”
9《本草择要纲目》:“白豆蔻,【气味】大温无毒.轻清而升.阳也浮也.入手太阴经.【主治】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饮食.温暖脾胃.感寒腹痛.止呕逆翻胃.去太阳经目内大红筋.别有清高之气.补上焦元气之不足.…”
10《本草乘雅半偈》:“白豆蔻,(宋开宝)【气味】辛大温,无毒。【主治】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核】曰∶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番舶来者佳。本似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光泽而浓,冬夏不凋。开花浅黄…”
11《本草图经》:“肉豆蔻,肉豆蔻(图缺),出胡国,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续传信方》∶治脾泄气痢等,以豆蔻二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火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了 子末一…”
12《本草经解》:“肉豆蔻,气温.味辛.无毒.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面包煨)肉蔻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13《药笼小品》:“肉豆蔻,一名肉果辛温。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肾脏虚寒,五更泄泻,四神丸用之是也。面裹煨。…”
14《药笼小品》:“白豆蔻,辛热。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除寒湿,化食宽膨。治久疟脾虚,感寒腹痛。若因热腹痛,气虚火升,咸宜禁之。去衣研。…”
15《本草择要纲目》:“草豆蔻,【气味】辛温涩无毒.纯阳而浮.入足太阴阳明经.【主治】风寒客邪.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寒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热郁者.则不可用.恐其积温成热.有偏胜之患也.…”
16《证类本草》:“红豆蔻,味辛,温,无毒。主肠虚水泻,心腹搅痛,霍乱,呕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饮食。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今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红豆蔻…”
17《雷公炮炙论》:“豆蔻,雷公云∶凡使,须以糯米作粉,使热汤搜裹豆蔻,于?灰中炮,待米团子焦黄熟,然后出,去米,其中有子,取用。勿令犯铜。…”
18《本草图经》:“白豆蔻,白豆蔻(图缺),出伽古罗国,今广州、宜州亦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苗类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生青熟白,七月采。张文仲治胃气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捣…”
19《证类本草》:“白豆蔻,(白豆蔻_图缺)味辛,大温,无毒。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今附)图经曰∶白…”
20《本草择要纲目》:“肉豆蔻,【气味】辛温无毒.入手足阳明经.(采得.须以糯米粉和包裹.投灰火煨熟用.)【主治】宿食痰饮.积冷胸腹胀痛.霍乱呕逆.性属金而能上.可温中以补脾.又称其能下气者.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
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多年生草本。叶披针形,顶端有长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无叶柄。叶舌初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有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苞片卵状长圆形;花萼管被毛;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唇瓣椭圆形,稍凹入,淡黄色,中脉有带紫边的桔红色带;雄蕊1;子房被长柔毛。花期2~5月,果期6~8月。
含桉油精、d- 龙脑、b-蒎烯、a-松油醇等。
白术(炒)2两半,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7钱半,白茯苓(去皮)2两,人参1两5钱,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煨熟,纸包捶去油)各1两
人参2钱,炒白术2钱,苡仁5钱,肉豆蔻1钱,炮姜8分,炙甘草5分,茯苓3钱,扁豆3钱(炒),阳春砂仁8分(冲),桔梗8分。
党参1两,丹参1两,玄参1两,黄芪1两,于术1两,木通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酒川芎1两,酒当归1两,酒白芍1两,川乌1两,萸肉1两,香白芷1两,淮山药1两,羌活1两,防风1两,柴胡1两,秦艽1两,苍术1两,厚朴1两,青皮1两,陈皮1两,乌药1两,杏仁1两,香附子1两,苏子1两,贝母1两,生半夏1两,生南星1两,枳实1两,牡丹皮1两,地骨皮1两,桑白皮1两,菟丝子1两,蛇床子1两,杜仲1两,牛膝1两,续断1两,炙甘草1两,破故纸1两,黄柏1两,知母1两,锁阳1两,巴戟天1两,胡桃仁1两,五味子1两,天冬1两,麦冬1两,枣仁1两,柏子仁1两,远志肉(炒)1两,肉豆蔻仁1两,吴茱萸1两,大茴1两,灵仙1两,覆盆子1两,川楝子1两,车前子1两,泽泻1两,益智仁1两,黄连1两,黄芩1两,黑山栀子1两,大黄1两,桂枝1两,红花1两,木鳖仁1两,萆麻仁1两,炮山甲1两,金樱子1两,五倍子1两,龙骨1两,牡蛎1两,生姜2两,干姜2两,葱白2两,薤白2两,韭蒜头2两,干艾2两,侧柏叶2两,槐枝8两,柳枝8两,桑枝8两,桃枝8两,冬青枝8两,鲜菊花8两,苍耳草1株,凤仙草1株,石菖蒲1两,白芥子1两,莱菔子1两,花椒1两,大枣1两,乌梅1两,发团3两。
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
肉豆蔻30克(用盐酒浸破故纸同炒干燥,不用故纸)山药30克(酒浸,与北五味子同炒干燥,不用五味子)厚朴60克(去粗皮,青盐30克同炒黑色,青盐不见烟为度,不用盐)大半夏30克(每个切作二块,木猪苓亦作片,水浸同炒燥,不用猪苓)
真蕲蛇(去皮骨并头尾各3寸,酒浸,炙取净末)4两,两头尖(系草药,出在乌鲁木齐,非鼠粪也,如不得真者,以白附子代之,其性相似,制过用)2两,真山羊血5钱,北细辛1两,龟版1两(醋炙),乌药1两,黄芪2两(蜜炙),母丁香1两(去油),乳香1两(瓦焙去油),麻黄2两,甘草2两,青皮1两,熟地黄2两,犀角8钱,没药1两(焙去油),赤芍1两,羌活1两,白芷2两,虎胫骨1对(醋炙),血竭8钱(另研),全蝎2两5钱(去毒),防风2两,天麻2两,熟附子1两,当归2两,骨碎补1两(去皮),香附1两(去净皮毛),玄参2两(酒炒),首乌2两(制),川大黄2两,威灵仙2两5钱,葛根2两5钱,沉香1两(不见火),白蔻仁2两,藿香2两,冬白术1两(土炒),红曲8钱,川萆薢1两,西牛黄2钱5分,草豆蔻仁2两,川黄连2两,茯苓2两,姜黄2两(片子),僵蚕1两,松香5钱(煮过),川芎2两,广三七1两,桑寄生1两5钱,冰片2钱5分,当门麝5钱,辰砂1两(飞净),桂心2两,天竺黄1两,地龙5钱(去土),穿山甲2两(前后4足各用5钱,麻油浸)。
蕲蛇(酒炙)120克 龟版(炙)30克 玄参(去芦)30克 麻黄60克 香附(炙)30克 山甲(珠)60克 天竺黄 30克 白芷60克 地龙肉15克大黄(炙)60克 威灵仙75克 熟地黄60克 羌活30克 姜黄60克 乌药 30克 首乌(炙)60克 茯苓60克 葛根75克 细辛 30克 草豆蔻60克 紫豆蔻60克 藿香60克 赤芍30克 黑附片30克 虎骨(炙)30克 杭菊24克 川芎60克 青皮(炒)30克 僵蚕(炒)30克 白术(炒)30克 黄芪6O克天麻60克 黄连60克 骨碎补30克 全蝎75克白附子(炙)60克 防风 60克 萆薢60克 桑寄生75克 党参(去芦)30克 沉香30克.肉桂(去粗皮)60克 松香(炙)15克 没药(炙)30克 乳香(炙)30克 血竭花24克 山羊血 S克 母丁香30克 甘草60克 当归60克以上五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入麝香9克,牛黄10.5克,朱砂粉3O克,犀角粉24克,高丽参粉60克,冰片10.5克
党参1两半,陈曲1两,砂仁1两,陈皮1两,麦芽1两,炒白术2两半,木香(研)7钱半,黄连(酒炒)7钱半,甘草7钱半,白茯苓2两,山楂1两,山药1两,肉豆蔻(面裹煨,去油)1两。
木香0.9克 厚朴(姜制)1.2克 青皮(去白)陈皮 益智仁 白茯苓(去皮)泽泻 干生姜 半夏(汤洗)吴茱萸(汤洗)各0.6克 当归1.5克 升麻 柴胡各0.3克 草豆蔻(面襄煨,去皮)0.9克 苍术(泔浸)0.9克
白术(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蒸九次,晒九次,去土,切片,焙干)90克 人参(去芦,人乳浸透,饭锅上蒸热)90克 白茯苓(去粗皮,水飞,去筋膜,人乳拌,饭锅上蒸,晒干)45克 橘红 山楂肉(蒸)神曲(炒)各60克 川黄连(姜汁炒)白豆蔻仁(微炒)泽泻(去毛,炒)各11克 桔梗(米泔漫,炒)真藿香(洗)甘草(蜜炙,去皮)各15克 白扁豆(炒,去壳)莲子肉(去心)各30克 薏苡仁(淘净,炒)90克 干山药(炒)麦芽面(炒)芡实(净肉炒)各45克
含有硇砂和红豆蔻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硇砂和红豆蔻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草豆蔻和娑罗子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娑罗子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草豆蔻和娑罗子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娑罗子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草豆蔻和娑罗子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娑罗子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益智仁和红豆蔻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益智仁和红豆蔻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高良姜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服用吗?高良姜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7个高良姜和红豆蔻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高良姜和红豆蔻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广藿香和红豆蔻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广藿香和红豆蔻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高良姜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泡酒吗?高良姜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泡酒。共为您找到了1个高良姜和红豆蔻一起配伍泡酒的配方,包含高良姜和红豆蔻泡酒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高良姜和红豆蔻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6个含有高良姜和红豆蔻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硇砂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服用吗?硇砂和红豆蔻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硇砂和红豆蔻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硇砂和红豆蔻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草豆蔻和牛肚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牛肚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草豆蔻和牛肚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牛肚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