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名称 | 丁香(Dīnɡ Xiānɡ) |
---|---|
英文名 | FLOS CARYOPHYLLI |
别名 | 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 |
功能主治 |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
用法用量 | 1~3g。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归脾、胃、肺、肾经。 |
常用配伍 | 白豆 , 胡椒 , 硇砂 , 草果 , 益智 , 乌梅 , 赤茯苓 , 续断 , 葛根 , 阳起石 , 香薷 , 蛤蚧 , 川乌头 , 蜘蛛 , 松节 , 石榴皮 , 金银花 , 牛蒡子 , 瓦楞子 , 小丁香 |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1) 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 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 150~200 μm;其下有 20 ~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 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 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 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16μ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置阴凉干燥处。
1.丁香水煎剂和丁香油对于猪、犬的蛔虫均有驱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对于犬的钩虫病也有一定疗效。在体外,丁香水煎剂、乙醇浸剂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杀死猪蛔的作用。
2.抑菌试验:本品对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治病性皮肤真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又因为丁香油及丁香酚对于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不宜与郁金同用。
治胃寒呕逆:丁香1钱,柿蒂2钱。水煎服。
治胃痛:丁香2钱,肉桂、木香、乌药各4钱。攻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
治癣: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1《本草纲目》:“丁香,「释名」丁子香、鸡舌香。「气味」辛、温、无毒。「主治」1、突然心气痛。用丁香末,酒送服一钱。2、干霍乱(不吐不泻)。用丁香十四枚,研为末,开水一碗送下。不愈再服。3、小儿吐泻。用丁香、桔红等分,加炼做…”
2《本草求真》:“丁香,(香木)泄肺温胃暖肾止呃丁香(专入肺胃肾)。辛温纯阳。细嚼力直下达。故书载能泄肺温胃暖肾。非若缩砂密功专温肺和中。木香功专温脾行滞。沉香功专入肾。而于他脏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阳诸症。一切呕哕呃逆反胃…”
3《本草分经》:“白丁香,苦温微毒,消积,治疝瘕、积胀、疮疽、咽噤、齿目诸病。…”
5《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肾四经。主口气腹痛,霍乱反胃,鬼疰蛊毒,及肾气奔豚气,壮阳暖腰膝,疗冷气,杀酒毒,消?癖,除冷劳。有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按∶丁香辛温走肺部,甘温走脾胃。肾者,土…”
6《本草经解》:“丁香,气温.味辛.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能发诸香.丁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温.肺太阴也.脾亦…”
7《本草便读》:“丁香,丁香(图缺)宣中暖胃.故味辛以且温.达肾壮阳.因气香而带苦.并能疗呕吐呃逆.兼可医癖奔豚.(丁香有公丁母丁两种.公丁是花.母丁是实.公小而母大.一云树有两种.性味皆同.母者即鸡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
8《本草图经》:“丁香,丁香(图缺),出交广南蕃,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
9《本草乘雅半偈》:“丁香,(宋开宝)【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能发诸香。【核】曰∶出东海,及昆仑国,交、广、南番亦有。其树并高丈余,凌冬不凋,似栗似桂,叶似栎。花似梅,实似山茱萸者鸡舌也…”
10《本草从新》:“白丁香,消积.苦温微毒.治疝瘕积胀癖.及目翳弩肉.痈疽疮疖.咽噤齿龋.(时珍曰∶雀食诸谷、皆易消化、故所治诸证、皆取其能消烂之义也.)阴人使雄.阳人使雌.腊月采得.去两畔附着者.钵中研细.以甘草水浸一宿.去水…”
11《本草衍义》:“丁香,《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内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12《本草易读》:“丁香二百七十九,辛,温,无毒。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温脾胃而止霍乱,辟邪恶而杀虫;消癖而除发灰白之痘疮,除虚寒之呕哕。虚寒呕逆者,急服之。有实火者,忌服。生东海及昆仑。二三月花开,紫白色。七月成实,小者为公丁香,大…”
13《本草分经》:“丁香,辛温纯阳而燥,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治胃冷呕逆症,非虚寒勿用。…”
14《本草撮要》:“丁香,味辛温.入足阳明经.功专去胃寒.得甘蔗、生姜治朝暮吐.得柿蒂治呃逆.得五味子治奔豚.得生姜治食蟹致伤.性热而燥.症非虚寒者忌用.雌者为母丁香.即鸡舌香也.畏郁金.忌火.…”
15《滇南本草》:“苦丁香,苦丁香(图缺),即野丁香,花开五色,用根。味咸、微辛,性寒。入膀胱经。治膀胱偏坠、疝气疼痛,利小便。若泡水吃。可消水肿。叶,贴疮。…”
16《本草新编》:“丁香,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善祛口舌溃烂,伐逆气殊功。止噫呃气逆、翻胃呕吐、霍乱,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坚齿。治奶头绽裂,消虫毒…”
17《本草择要纲目》:“丁香,(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气味】辛温无毒.纯阳.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
18《本草从新》:“丁香,燥、暖胃温肾.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有阳明内热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
19《汤液本草》:“丁香,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少阴经《象》云∶温脾胃,止霍乱,消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珍》云∶去胃中之寒。《本草》云∶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牙齿疳…”
20《滇南本草》:“丁香叶,丁香叶(图缺),即家中盆内栽者是。味苦、辛,性微温。芳香入肺,止肺寒咳嗽、或咳血、或痰上带血。单剂,蜜炙,煎服。…”
栽培和野生于热带地区。原产于非洲摩洛哥,现我国广东也有种植。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细长,向上渐短;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全缘。秋季开花,花有浓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红色,管状,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带淡紫,基部管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子房下位,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2.5)厘米,直径5~8(~12)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数粒,长方形。
花蕾(公丁香)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约3%及少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此外,尚含齐墩果酸、鞣质、脂肪油及腊。果实(母丁香)含挥发油2~9%。
鹿茸(去毛)770克 人参(去芦)620克 熟地黄180克 制山甲240克(用苏合油60克制)生地黄240克 石燕300克(用鲜姜30克制)苁蓉(酒蒸)270克 家雀脑100个 地骨皮120克(用蜜30克制)杜仲炭(盐炒)60克 甘草30克(用蜜6克制)天冬120克(用黄酒30克制)枸杞子90克(用蜜30克制)川牛膝120克(用黄酒90克制)大蜻蜓(去足、翔)60克 海马300克(用苏合油90克制)大青盐(清炒)240克 淫羊藿60克(用牛乳30克制)蚕蛾(去足、翅)27克 故纸90克(用黄酒60克制)砂仁120克 锁阳90克(用黄酒60克制)硫黄9克 菟丝子90克(用黄酒助克制)急性子75克(水煮)细辛45克(用醋45克制)公丁香75克(用川椒6克炒,去川椒)生黑附子560克(用清水煮一次,用醋560克煮一次,用蜜90克制)
木香 丁香各15克 京三棱(细锉,浸一宿)枳壳(去瓤,麸炒)青皮(去白)川楝子(锉,炒)茴香(炒)各30克 蓬术(细锉)30克(用去壳巴豆30粒同炒,巴豆黄色,去巴豆)
白花蛇 乌梢蛇 威灵仙 两头尖(俱酒浸)草乌 天麻(煨)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龟版(炙)麻黄 贯仲 炙草 羌活 官桂 藿香 乌药 黄连 熟地黄 大黄(蒸)木香 沉香各60克 细辛 赤芍 没药(去油,另研)丁香 乳香(去油,另研)僵蚕 天南星(姜制)青皮 骨碎补 白蔻 安息香(酒熬)黑附子(制)黄芩(蒸)茯苓 香附(酒浸,焙)玄参 白术各30克 防风75克 葛根 虎胫骨(炙)当归各45克 血竭(另研)21克 地龙(炙)犀角 麝香(另研)松脂各15克 牛黄(另研)片脑(另研)各4.5克 人参90克
蕲蛇(酒炙)120克 龟版(炙)30克 玄参(去芦)30克 麻黄60克 香附(炙)30克 山甲(珠)60克 天竺黄 30克 白芷60克 地龙肉15克大黄(炙)60克 威灵仙75克 熟地黄60克 羌活30克 姜黄60克 乌药 30克 首乌(炙)60克 茯苓60克 葛根75克 细辛 30克 草豆蔻60克 紫豆蔻60克 藿香60克 赤芍30克 黑附片30克 虎骨(炙)30克 杭菊24克 川芎60克 青皮(炒)30克 僵蚕(炒)30克 白术(炒)30克 黄芪6O克天麻60克 黄连60克 骨碎补30克 全蝎75克白附子(炙)60克 防风 60克 萆薢60克 桑寄生75克 党参(去芦)30克 沉香30克.肉桂(去粗皮)60克 松香(炙)15克 没药(炙)30克 乳香(炙)30克 血竭花24克 山羊血 S克 母丁香30克 甘草60克 当归60克以上五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入麝香9克,牛黄10.5克,朱砂粉3O克,犀角粉24克,高丽参粉60克,冰片10.5克
真蕲蛇(去皮骨并头尾各3寸,酒浸,炙取净末)4两,两头尖(系草药,出在乌鲁木齐,非鼠粪也,如不得真者,以白附子代之,其性相似,制过用)2两,真山羊血5钱,北细辛1两,龟版1两(醋炙),乌药1两,黄芪2两(蜜炙),母丁香1两(去油),乳香1两(瓦焙去油),麻黄2两,甘草2两,青皮1两,熟地黄2两,犀角8钱,没药1两(焙去油),赤芍1两,羌活1两,白芷2两,虎胫骨1对(醋炙),血竭8钱(另研),全蝎2两5钱(去毒),防风2两,天麻2两,熟附子1两,当归2两,骨碎补1两(去皮),香附1两(去净皮毛),玄参2两(酒炒),首乌2两(制),川大黄2两,威灵仙2两5钱,葛根2两5钱,沉香1两(不见火),白蔻仁2两,藿香2两,冬白术1两(土炒),红曲8钱,川萆薢1两,西牛黄2钱5分,草豆蔻仁2两,川黄连2两,茯苓2两,姜黄2两(片子),僵蚕1两,松香5钱(煮过),川芎2两,广三七1两,桑寄生1两5钱,冰片2钱5分,当门麝5钱,辰砂1两(飞净),桂心2两,天竺黄1两,地龙5钱(去土),穿山甲2两(前后4足各用5钱,麻油浸)。
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
白花蛇(二两.酒浸.焙干) 乌稍蛇(半两.酒浸.焙干)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一两.去土) 全蝎(一两半.去毒 炒) 两头尖(二两.酒浸) 赤芍药(一两) 贯芎(二两) 防风(二两半) 葛根(一两半) 没药(一两.另研) 血竭(七钱半.另研) 朱砂(一两.另研) 乌犀屑(半两) 地龙(半两.去土) 甘草(二两.去皮.炙) 丁香(一两.去枝) 白僵蚕(一两.炒) 乳香(一两.另研) 麝香(半两.另研) 片脑(一钱半.另研) 官桂(二两.去粗皮) 草豆蔻(二两) 川羌活(二两) 虎胫骨(一两.酥炙) 玄参(一两) 牛黄(二钱半.另研) 威灵仙(一两半.酒浸) 天麻(二两) 藿香(二两.去土) 天竺黄(一两) 败龟甲(一两.炙) 人参(一两) 何首乌(二两) 白芷(二两) 乌药(一两) 安息香(一两) 青皮(一两) 黑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香附(一两) 白豆蔻(一两) 骨碎补(一两) 黄连(二两) 茯苓(一两) 黄芩(二两) 白术(一两) 熟地黄(二两) 松香脂(半两) 大黄(二两) 当归(一两半) 木香(二两) 沉香(一两) 金箔(为衣)
杜仲 熟地黄 附子 肉苁蓉 牛膝 破故纸 续断 官桂 甘草各120克 生地黄 大茴香 小茴香 菟丝子 蛇床子 天麻子 紫梢花 鹿角各45克 羊腰子1对 赤石脂 龙骨各30克 麻油4升 黄丹1.5千克 雄黄 丁香 沉香 木香 乳香 没药各30克 麝香1克 阳起石1.5克
吴茱萸(汤洗七次)干姜(炮)各60克 木香 橘红 肉桂(去粗皮)丁香 人参(去芦头)当归(洗,焙)各30克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陈皮(去白)二斤,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去枝.梗),各一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干木瓜、石菖蒲、白术、白芷、麦冬,各四两;草果仁、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蓬莪(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槟榔、木香(不见火)、藿香叶,各六两;木通(去节)八两。
含有桉油和丁香罗勒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8个含有桉油和丁香罗勒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治疗胃虚且含有丁香枝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2个可以治疗胃虚且含有丁香枝的方剂,包含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丁香油和茶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丁香油和茶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丁香枝可以治疗恶心吗?共为您找到了3个可以治疗恶心的丁香枝配方,并且有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桉油和丁香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5个含有桉油和丁香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山柰和丁香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山柰和丁香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辣椒和丁香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辣椒和丁香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老鹳草和丁香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老鹳草和丁香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治疗下疳且含有小丁香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2个可以治疗下疳且含有小丁香的方剂,包含详细的配方组成比例和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肉桂油和丁香油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6个含有肉桂油和丁香油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