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再晒干。
名称 | 赤小豆(Chì Xiǎo Dòu) |
---|---|
英文名 | SEMEN PHASEOLI |
别名 | 赤豆、红小豆 |
功能主治 |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
用法用量 | 9~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性味 | 甘、酸,平。 |
归经 | 归心、小肠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当归、茯苓、大黄、黄芪、川乌、防风、地龙、白芷、黄连、白皮、人参、附子、白蔹、瓜蒂、草乌、陈皮、丁香、赤芍、白术 |
相关方剂 | 泄水至神汤、豆连散、豉心散、平险如意散、仙方如圣饼子、甘草三豆饮、补心汤、敷脐方、敛鼻散、麻子汤 |
相关中成药 |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追风透骨丸、透表回春丸、琥珀消石颗粒、漳州神曲、腮腺宁糊剂、胃炎宁颗粒、补白颗粒、追风透骨胶囊、肾炎解热片 |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乳白色。无臭,味微甘。
赤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直径4~6mm。表面暗棕红色,有光泽,种脐不突起。
本品横切面:赤小豆 种皮表皮为1 列栅状细胞,种脐处2 列,细胞内含淡红棕色物,光辉带明显。支柱细胞1 列,呈哑铃状,其下为10列薄壁细胞,内侧细胞呈颓废状。子叶细胞含众多淀粉粒,并含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和簇晶。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
赤豆 子叶细胞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不含簇晶。
置干燥处,防蛀。
具抑菌,利尿作用。
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①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②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③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④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⑤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⑥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⑦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⑧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⑨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⑩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⑾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⑿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⒀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⒁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⒂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⒃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⒄治妇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⒅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2.《名医别录》:主寒热[方剂汇www.fane8.com],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3.《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4.《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5.《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6.《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9.《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10.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11.《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12.《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13.《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14.《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国广为栽培。
①赤小豆,又名:猪肝赤(《本经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读》),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米,密被倒毛。3出复叶,叶柄长8~16厘米;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疏毛,纸质,脉3出,具柄。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毫米,具毛;花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两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枚,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广东、广西、江西及上海郊区等地。
②赤豆,又名:红饭豆(《增订伪药条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茎上有硬毛。3出复叶;托叶线形,被白色长柔毛;小叶卵形至斜方状卵形,长5~10厘米,宽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极浅3裂,两面被疏长毛。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端;蝶形花,形与上种相同;荚果扁圆筒状,于种子间收缩,无毛;种子6~10粒,暗红色,矩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种脐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每百克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纤维4.9克、灰分3.3克、钙67毫克、磷305毫克、铁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黄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风疹(rubella)为儿童、成人的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风疹为感染风疹病毒后形成抗体—病毒复合物导致的一种炎症反应。主要经飞沫传播,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对妊娠期妇女危害最大,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后,可引起死胎、流产或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两方合而用,对于治疗脾胃素虚、湿邪中阻,又外感风寒的水肿病有卓效。方中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翘、桑白皮之苦寒,以清热于里;茯苓皮功专行皮肤水湿;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为散湿驱邪之用。
以上案例由于郁热不得透发,外闭内郁为病,故用本方加减以发表清里,使之汗出热撤而愈。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功用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中医古籍早有记载,《纲目》:“消胀除肿,排脓散血。此药治一切痈疽疥疮赤肿,水调敷之,无不愈者”。《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日华子本草》:“赤豆粉,解热毒排脓”。
本案病变在眼睛,孔窍之病,极易辨为半表半里之少阳或厥阴病,但患者无其他支持之症,故不辨为半表半里。“孤证不立”,临证中不能仅因某一症状而先入为主、急辨六经。六经之辨须总体分析全身症状,还须结合患者精神面貌、体质形态的虚实等等,方可明辨。
患者于2013年4月18日外出郊游后面部出现肌肤焮热瘙痒,次日出现疱疹,经西药抗过敏等治疗效不佳。就诊时症见:面部皮肤潮红肿胀,有水疱,皮肤瘙痒,小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本经》中品)校正:(自大豆分出)【释名】赤豆(恭) 红豆(俗) 荅(《广雅》) 叶名藿。(〔时珍曰〕案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即八谷也。董仲舒注云:菽是大豆,有两种。小豆名荅,有三四种。王祯云
(俗呼红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气味〕甘酸平无毒。〔主治〕赤小豆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
味甘、苦、酸,气平,无毒。(苏氏曰:赤小豆,江淮间多种之。寇氏曰:今关西,河北,汴洛多食之。李氏曰:此豆以紧小而赤,兼有黑斑者,入药最良。稍大而鲜红及紫红色者,名赤大豆,仅可供食用,并不疗疾。俱于夏至
俗曰红豆。核曰:赤小豆,《广雅》称荅,苏恭单称赤豆,叶曰藿。近世咸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者,谬甚矣。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最良,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仅堪供食,并不疗疾。俱于夏至后下种,至秋开花,荚
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止吐逆,消胀满。治水肿,通健脾胃。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味辛、甘、酸,气温无毒。阴中之阳。赤豆花:名腐婢。治宿酒渴病。气平,味酸,无毒。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消热毒,排脓血,止洩利小便,去胀满,除消渴,下乳汁。久食虚人,令枯瘦,解小麦毒,和鲤鱼煮食,愈脚气水肿。痢后气满不能食者,宜煮食之。不可同鱼鲊食。
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入脾经。下水,治黄烂疮,解酒醉,燥湿浸手足肿大,疗脚气入脐高突。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
《本经》云:下水肿,排痈肿脓血。藏器曰:驴食足轻,人食身重。《别录》云:疗寒热热中消渴,止洩,利小便,下腹胀满,吐逆卒澼。甄权曰: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同鸡子白,调涂一切热毒痈肿。煮汁
1、赤小豆富含酸性物质,羊肝、羊肚含多种金属元素,若同食,可能会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导致食物中毒。2、赤小豆与碱同食,会破坏赤小豆中的无机盐等营养成分。3、赤小豆性善下行,通利水道,故津血枯燥消瘦之人
薏米,赤小豆,冰糖各适量;薏米,赤小豆洗净泡2小时,薏米煮先用锅炒至微发黄,再将材料一并放到汤煲中,大火煮开,继续用小火煮差不多40分钟左右,放少许冰糖。作用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会比红豆的功效更
不超过50克,一周1-2次。孕妇在食用赤小豆时,不宜一次性食用过多,也不宜长期频繁食用,因为赤小豆是有比较好的利水功效的,过于频繁食用可能会导致人体失去过多水分,还会让人变得黑瘦结燥,再加上赤小豆有降
赤小豆玉米饭原料赤小豆50克,玉米50克,大米100克。做法赤小豆、玉米、大米分别洗净。先把赤小豆、玉米放入锅内,加水400毫升,煮沸,用文火煮30分钟,待用。再把大米和已煮好的赤小豆、玉米同放电饭煲
原料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苡仁100克。白糖适量。做法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日,与薏苡仁共煮粥;2.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加白糖少许。
材料赤小豆60克、冬瓜750克、生鱼2条、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做法1、赤小豆洗净,冬瓜洗净,连皮切,生鱼洗净,宰净去鳞、内脏,慢火煎至微黄。2、猪瘦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3、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
鲤鱼与赤小豆不宜同食。赤小豆甘酸咸冷,消水肿利小便,解热毒,散恶血;而鲤鱼亦能利水消肿。二者同煮,利水作用更强。食疗中虽然有鲤鱼赤小豆汤能治肾炎水肿,系针对病人而言,正常人不可服用。
肠胃不好尽量少吃赤小豆,易引起消化不良和产气而腹胀,肠胃不好,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或是十二指肠炎等情况或感染原因或结肠炎等问题引起的肠胃功能不好的现象,需要先治疗疾病,首先要注意饮食保养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