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名称 | 草豆蔻(Cǎo Dòu Kòu) |
---|---|
英文名 |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
别名 | 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 |
功能主治 |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
用法用量 | 3~6g。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归脾、胃经。 |
常用配伍 | 豆蔻 , 陈皮 , 甘草 , 白术 , 人参 , 厚朴 , 木香 , 生姜 , 茯苓 , 半夏 , 当归 , 干姜 , 生姜汁 , 丁香 , 附子 , 槟榔 , 高良姜 , 柴胡 , 青皮 , 吴茱萸 |
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1) 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 ;内种皮为1 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 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 ,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于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 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置阴凉干燥处。
1.草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浓度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均呈抑制作用。
2.用巴甫洛夫小胃试验,草豆蔻10%水浸液60-80ml灌入主胃,测小胃分泌情况,结果对胃总酸排出量无影响而显着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报道,草豆蔻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几无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报道,通过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进行慢性药理实验,草豆蔻浸出液对总酸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①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博济方》豆蔻汤)
②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广济方》豆蔻子汤)
③治冷痰呕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眼,不拘时侯。(《圣济总录》豆蔻汤)
④治胃口冷,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兼治酒后数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饮食:草豆蔻半两(每个面裹煨,候面焦黄,去面用),甘草一两(炙),肉桂(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蛮姜一两。上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更入陈米末一钱,水一盏,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济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胀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⑦治老疟久而不瘥,及山岚瘴气,远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个(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朴方圆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枣大二块(一块用湿纸裹煨,一块生用)。上分为二大剂,于发前临晓,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来早,再温服,留滓再煎二次。(《鸡峰普济方》草豆蔻散)
⑧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
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草豆蔻,面包煨熟用草豆蔻,味辛性温无毒。浮也,阳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积滞之寒邪;止心腹新旧之疼痛。…”
3《本草求真》:“草豆蔻,(芳草)逐胃口上风寒止当心疼痛草豆蔻(专入脾胃)。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
4《玉楸药解》:“草豆蔻,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燥湿调中,运行郁浊,善磨饮食,能驱痰饮,治胃口寒湿作痛,疗腹中腐败成积,泄秽吞酸俱效,蛮烟瘴雨皆医,痎疟堪疗,霍乱可愈,反胃噎膈之佳药,呕吐泄利之良品,化鱼骨肉停留…”
5《本草备要》:“草豆蔻,一名草果燥湿祛痰,除痰截疟辛热香散。暖胃健脾,破气开郁,燥湿祛寒,除痰化食。治瘴疠寒疟(佐常山能截疟。或与知母同用,取其一阴一阳,治寒热瘴疟。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寒客胃痛(散滞…”
6《汤液本草》:“草豆蔻,气热,味大辛,阳也。辛温。无毒。入足太阴经、阳明经。《象》云∶治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与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珍》云∶益脾胃,去寒。《本草》云∶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下气,…”
7《药性切用》:“草豆蔻,辛温气散,燥湿散滞,温胃祛风,微炒用。…”
8《本草蒙筌》:“草豆蔻,味辛,气温。阳也。无毒。交趾(国名)多生,岭南亦有。苗类杜若梗,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叶渐舒,花渐出,如芙蓉淡红;实结苞,至秋成壳而熟,秋方老,壳方黄,似龙眼微锐。外皮有棱,(如栀子棱。)…”
9《得配本草》:“草豆蔻,一名草果味辛、微香,性温。阳也、浮也。入足太阴、阳明经。达膜原,破郁结,除寒燥湿,消积化痰。治瘴疠寒疟,杀诸鱼肉毒。同知母,治寒热瘴疟。(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太阴独胜之热。)同熟附子、姜、枣,治…”
10《药笼小品》:“草豆蔻,产闽中辛温香散,暖胃健脾。治客寒胃痛,霍乱吐泻。辛燥耗血,阴不足者忌。…”
11《本草易读》:“草豆蔻五十七,面包煨去皮用。辛,温,无毒,性浮。入足太阴、阳明。下气开郁,燥湿驱寒,消食醒酒,化痰攻积。解霍乱而止泻痢,辟瘴疠而退寒疟。除口气之臭,杀鱼肉之毒。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姜,二月开花作穗。时珍曰∶今…”
12《雷公炮制药性解》:“草豆蔻,味辛,性热无毒,入脾胃二经。主风寒客邪在胃。其余与白者同功,而性尤燥急,不及白蔻有清高之气。按∶草豆蔻辛温发散,故入脾胃而主风寒。多食大损脾胃,《衍义》谓其虚弱不食者宜此,恐非,胃火者大忌。雷公云∶凡…”
13《本草撮要》:“草豆蔻,味辛.入足太阴阳明经.功专散滞气.消鬲上痰.得热附子治寒疟.得乌梅治久疟不止.含之去口臭.有内热者宜忌.一名草蔻.…”
14《雷公炮炙论》:“草豆蔻,雷公云∶凡使,须去蒂并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15《本草择要纲目》:“草豆蔻,【气味】辛温涩无毒.纯阳而浮.入足太阴阳明经.【主治】风寒客邪.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身受寒邪.口食寒物.胃寒作痛.用之如鼓应桴.若热郁者.则不可用.恐其积温成热.有偏胜之患也.…”
16《本草述钩元》:“草豆蔻,与草果实有不同。产闽之建宁者。形似龙眼而微长微锐。其皮黄白而薄。有峭棱如栀子。无鳞甲。中子连缀。大如缩砂。其气辛香芳烈而和者是。若产于滇广气猛而浊者。即呼草果。气味微苦而辛。微香性热。阳也。浮也。入足…”
17《本经逢原》:“草豆蔻,辛涩温,无毒。面裹煨熟,去面用。发明 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东垣曰∶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丹溪曰∶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若明知口食寒物胃脘作痛,或湿郁成病者用之神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
18《本草从新》:“草豆蔻,闽产名草蔻.燥湿祛寒.辛温香散.暖胃健脾.燥湿祛寒.治寒客胃痛,霍乱泻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解口臭、酒毒、鱼肉毒.(故食料用之.)辛燥犯血忌.阴不足者远之.形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
19《本草便读》:“草豆蔻,草豆蔻(图缺)性味较白蔻为猛.芳香则中土偏宜.暖胃温中.疗心腹之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之乖违.又能燥湿强脾.可变胃辟除陈腐.兼解郁痰肉毒.故和羹服食馨香.(草豆蔻产闽省.形如龙眼.皮淡黄而薄.仁如砂仁…”
生于林缘灌木丛边缘的草丛中或山坡高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棕红色。叶2列,具短柄;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2~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疏毛或光滑;叶鞘膜质,抱茎,叶舌广卵形,长3~6毫米,密被绒毛。总状花序顶生,总花梗长30厘米,密被黄白色长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宽大,长2.5~3.5厘米,外被粗毛,花后脱落;萼筒状,长约2厘米,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顶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1.2厘米,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唇瓣阔卵形,先端有3个浅圆裂片,边缘具缺刻,白色,内面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极短或不存在,发育雄蕊1,花丝扁圆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黄色绢毛,花柱细长,紧贴于花丝槽内,从药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状附属物,柱头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圆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种子含山姜素、小豆蔻明。
木香0.9克 厚朴(姜制)1.2克 青皮(去白)陈皮 益智仁 白茯苓(去皮)泽泻 干生姜 半夏(汤洗)吴茱萸(汤洗)各0.6克 当归1.5克 升麻 柴胡各0.3克 草豆蔻(面襄煨,去皮)0.9克 苍术(泔浸)0.9克
蕲蛇(酒炙)120克 龟版(炙)30克 玄参(去芦)30克 麻黄60克 香附(炙)30克 山甲(珠)60克 天竺黄 30克 白芷60克 地龙肉15克大黄(炙)60克 威灵仙75克 熟地黄60克 羌活30克 姜黄60克 乌药 30克 首乌(炙)60克 茯苓60克 葛根75克 细辛 30克 草豆蔻60克 紫豆蔻60克 藿香60克 赤芍30克 黑附片30克 虎骨(炙)30克 杭菊24克 川芎60克 青皮(炒)30克 僵蚕(炒)30克 白术(炒)30克 黄芪6O克天麻60克 黄连60克 骨碎补30克 全蝎75克白附子(炙)60克 防风 60克 萆薢60克 桑寄生75克 党参(去芦)30克 沉香30克.肉桂(去粗皮)60克 松香(炙)15克 没药(炙)30克 乳香(炙)30克 血竭花24克 山羊血 S克 母丁香30克 甘草60克 当归60克以上五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入麝香9克,牛黄10.5克,朱砂粉3O克,犀角粉24克,高丽参粉60克,冰片10.5克
真蕲蛇(去皮骨并头尾各3寸,酒浸,炙取净末)4两,两头尖(系草药,出在乌鲁木齐,非鼠粪也,如不得真者,以白附子代之,其性相似,制过用)2两,真山羊血5钱,北细辛1两,龟版1两(醋炙),乌药1两,黄芪2两(蜜炙),母丁香1两(去油),乳香1两(瓦焙去油),麻黄2两,甘草2两,青皮1两,熟地黄2两,犀角8钱,没药1两(焙去油),赤芍1两,羌活1两,白芷2两,虎胫骨1对(醋炙),血竭8钱(另研),全蝎2两5钱(去毒),防风2两,天麻2两,熟附子1两,当归2两,骨碎补1两(去皮),香附1两(去净皮毛),玄参2两(酒炒),首乌2两(制),川大黄2两,威灵仙2两5钱,葛根2两5钱,沉香1两(不见火),白蔻仁2两,藿香2两,冬白术1两(土炒),红曲8钱,川萆薢1两,西牛黄2钱5分,草豆蔻仁2两,川黄连2两,茯苓2两,姜黄2两(片子),僵蚕1两,松香5钱(煮过),川芎2两,广三七1两,桑寄生1两5钱,冰片2钱5分,当门麝5钱,辰砂1两(飞净),桂心2两,天竺黄1两,地龙5钱(去土),穿山甲2两(前后4足各用5钱,麻油浸)。
荜茇、麦糵、黄陈皮、人参、桔梗、柴胡、草豆蔻、木香、良姜、半夏饼子各等分。
白花蛇(二两.酒浸.焙干) 乌稍蛇(半两.酒浸.焙干)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一两.去土) 全蝎(一两半.去毒 炒) 两头尖(二两.酒浸) 赤芍药(一两) 贯芎(二两) 防风(二两半) 葛根(一两半) 没药(一两.另研) 血竭(七钱半.另研) 朱砂(一两.另研) 乌犀屑(半两) 地龙(半两.去土) 甘草(二两.去皮.炙) 丁香(一两.去枝) 白僵蚕(一两.炒) 乳香(一两.另研) 麝香(半两.另研) 片脑(一钱半.另研) 官桂(二两.去粗皮) 草豆蔻(二两) 川羌活(二两) 虎胫骨(一两.酥炙) 玄参(一两) 牛黄(二钱半.另研) 威灵仙(一两半.酒浸) 天麻(二两) 藿香(二两.去土) 天竺黄(一两) 败龟甲(一两.炙) 人参(一两) 何首乌(二两) 白芷(二两) 乌药(一两) 安息香(一两) 青皮(一两) 黑附子(一两.炮.去皮脐) 香附(一两) 白豆蔻(一两) 骨碎补(一两) 黄连(二两) 茯苓(一两) 黄芩(二两) 白术(一两) 熟地黄(二两) 松香脂(半两) 大黄(二两) 当归(一两半) 木香(二两) 沉香(一两) 金箔(为衣)
生鹿角屑(鹿茸更佳)500克,高丽参200克,用油1500~2000克先熬枯去渣听用,或用黄丹收亦可。生附子200克,川乌、灭雄各150克,白附子、益智仁、茅山术、桂枝、生半夏、补骨脂、吴茱萸、巴戟天、胡芦巴、肉苁蓉各100克,党参、白术、黄芪、熟地黄、川芎、酒当归、酒白芍、山茱萸肉、淮山药、仙茅、蛇床子、菟丝饼、陈皮、南星、北细辛、覆盆子、羌活、独活、香白芷、防风、草乌、肉豆蔻仁、草豆蔻仁、远志肉、荜澄茄、炙甘草、砂仁、厚朴(制)、杏仁、香附、乌药、良姜、黑丑(盐水炒黑)、杜仲(炒)、续断、牛膝(炒)、延胡索(炒)、灵脂(炒)、秦皮(炒)、五味子、五倍子、诃子肉、草果仁、大茴、红花、川草薢、车前子、金毛狗脊、金樱子、甘遂、黄连、黄芩、木鳖仁、蓖麻仁、龙骨、牡蛎、山甲各50克,炒蚕沙150克,发团80克。
生鹿角屑1斤(鹿茸更佳),高丽参4两(用油3、4斤先熬枯去渣听用,或用黄丹收亦可。此即参茸膏影子),生附子4两,川乌3两,天雄3两,白附子2两,益智仁2两,茅山术2两,桂枝2两,生半夏2两,补骨脂2两,吴茱萸2两,巴戟天2两,胡芦巴2两,肉苁蓉2两,党参1两,白术1两,黄芪1两,熟地黄1两,川芎1两,酒当归1两,酒白芍1两,山茱萸肉1两,淮山药1两,仙茅1两,蛇床子1两,菟丝饼1两,陈皮1两,南星1两,北细辛1两,覆盆子1两,羌活1两,独活1两,香白芷1两,防风1两,草乌1两,肉豆蔻仁1两,草豆蔻仁1两,远志肉1两,荜澄茄1两,炙甘草1两,砂仁1两,厚朴(制)1两,杏仁1两,香附1两,乌药1两,良姜1两,黑丑(盐水炒黑)1两,杜仲(炒)1两,续断1两,牛膝(炒)1两,延胡索(炒)1两,灵脂(炒)1两,秦皮(炒)1两,五味子1两,五倍子1两,诃子肉1两,草果仁1两,大茴1两,红花1两,川萆薢1两,车前子1两,金毛狗脊1两,金樱子1两,甘遂1两,黄连1两,黄芩1两,木鳖仁1两,蓖麻仁1两,龙骨1两,牡蛎1两,山甲1两,炒蚕砂3两,发团1两6钱,生姜4两,大蒜头4两,川椒4两,韭子4两,葱子4两,棉花子4两,核桃仁(连皮)4两,干艾4两,凤仙(全株)1两,干姜1两,炮姜1两,白芥子1两,胡椒1两,石菖蒲1两,木瓜1两,乌梅1两,槐枝8两,柳枝8两,桑枝8两,茴香2两。
真安息香120克 人参60克 真蕲蛇(小者为佳,去骨并头尾10厘米,酒浸,炙,取净末)120克 当归 川芎 川黄连 羌活 防风 玄参(以上酒炒)藿香 白芷 茯苓 麻黄 天麻 川萆薢 片子姜黄(以上炒)甘草(炙)肉桂(研,不见火)白蔻仁(研,不见火)首乌(料豆水拌,蒸九次)西琥珀(研)黄芪(蜜炙)大黄(酒蒸)草豆蔻仁<研)雄鼠粪(两头尖者是)熟地黄 穿山甲各60克(前后四足各用15克 麻油浸,炙)全蝎(去头、尾、足)灵仙(酒炒)葛根(炒)桑寄生(烘干)各75克 北细辛 赤芍(炒)乌药(酒炒)青皮(面炒)于术(土炒)僵蚕(洗,炒)乳香(去油)没药 辰砂 骨碎补(酒炒)香附(去皮、毛,酒炒)天竺黄 制附片 生龟版(火炙,熬过者不用)沉香 母丁香 胆星各30克红花(酒浸,烘干)犀角尖各24克 厚朴 地龙(炙干)松香(煮九次)各15克 广木香12克(不见火)梅花冰片 犀牛黄各7.5克 血竭2.4克 虎胫骨1对(炙酥)
厚朴(姜制)一两(30克)、陈皮(去白)一两(30克)、炙甘草半两(15克)、草豆蔻仁半两(15克)、茯苓(去皮)半两(15克)、木香半两(15克)、干姜七分(2.1克)
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黄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含有草豆蔻和螺蛳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螺蛳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草豆蔻和葱汁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葱汁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草豆蔻和麻根的方剂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麻根的方剂,包含方剂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草豆蔻和螺蛳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螺蛳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草豆蔻和螺蛳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螺蛳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草豆蔻和食茱萸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食茱萸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2个草豆蔻和食茱萸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食茱萸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草豆蔻和梅花冰片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梅花冰片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2个草豆蔻和梅花冰片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梅花冰片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草豆蔻和石榴根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石榴根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草豆蔻和石榴根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石榴根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
含有草豆蔻和金耳环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金耳环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含有草豆蔻和天竹黄的中成药有哪些?共为您找到了1个含有草豆蔻和天竹黄的中成药,包含中成药组成比例、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供您参考。
草豆蔻和凌霄花可以一起服用吗?草豆蔻和凌霄花可以一起服用。共为您找到了1个草豆蔻和凌霄花一起配伍服用的配方,包含草豆蔻和凌霄花服用的功效与作用及主治、用法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