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名称 | 薄荷(Bò He) |
---|---|
英文名 | HERBA MENTHAE |
别名 | 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
功能主治 | 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
用法用量 | 3~6g,入煎剂宜后下。 |
性味 | 辛,凉。 |
归经 | 归肺、肝经。 |
常用配伍 | 甘草、防风、荆芥、川芎、桔梗、连翘、黄芩、当归、栀子、荷叶、羌活、白芷、黄连、地黄、大黄、茯苓、柴胡、细辛、石膏、赤芍 |
相关方剂 | 内消瘰疬丸、生南星汤、大辰砂丸、逍遥丸、芦荟消疳饮、赛宝丹、连翘败毒膏、安胎膏、解酒仙丹、补肺膏 |
相关中成药 | 黄氏响声丸、加味逍遥片、和胃整肠丸、丹栀逍遥丸、清凉喉片、薄荷素油、保济丸、养阴清肺丸、跌打扭伤灵酊、无极丸 |
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除去老茎及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本品多为5~8mm的短段,墨绿色、紫棕色或灰褐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40%(ml/g) 。
(1) 本品叶的表面观: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状突起。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2) 取本品叶的粉末少量,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 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 滴,即变紫红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脑对照品,加石油醚制成每1ml 含2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乙醇(2:8) 的混合溶液,在100℃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置阴凉干燥处。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简便单方》)
②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每用一钱,沸汤泡洗。(《明目经验方》)
③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不计远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圣惠方》薄荷丸)
④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虿螫伤:薄荷按贴之。(孟诜《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频涂。(《医说》)
⑨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闽东本草》)
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⑦《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方剂汇www.fane8.com],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经续疏》:"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顾降者也。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耶。"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出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本经》、《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⑧《本草正义》:"孙星衍辑刻《本草经》,径谓薄荷苏类,确乎可信。《唐本草》谓为辛温,亦以苏类例之。然冷冽之气能散风热,决非温药,故洁古直谓之辛凉。其主治则《唐本》谓贼风伤寒、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又皆与紫苏大略相近,惟辛而凉降,微与温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风热生疮:煮汁和入消肿末药敷之,凉入肌肤,立能止痛。"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①薄荷
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茎方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
与上种相似。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坚果长0.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成分为薄荷醇,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药薄荷。具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等功能。主产江苏、江西、安徽、河北、四川等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薄荷是驰名中外的药用植物,全草入药生产于江苏近年来,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的需要,薄荷在江苏各地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因遭受锈病的严重为害,不仅造成严重减产,且影响品质,现将薄荷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药薄荷。具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等功能。主产江苏、江西、安徽、河北、四川等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薄荷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新修本草》。具有宣风热、清头目、透疹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等病症。
薄荷别名仁丹草,为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具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等功能。其嫩茎叶凉拌食用,可清热解毒,味道清凉爽口,是一种开发前景良好的药食兼用的绿叶蔬菜。
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暴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虀食。近世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痰之要药。故人家多莳之。《本草纲目》曰:薄荷,俗称也。陈士良《食性本草
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营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阴之部,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
薄荷,唐本草治贼风伤寒发汗,食性本草治阴阳毒伤寒头痛,苏颂、王好古亦皆谓治风寒,外此诸家则皆谓治风热,究将何从?考古方多用于风热,鲜用于风寒,煮汁饮之,则洁古所谓去高巅及皮肤风热者甚验。气味辛凉而不似
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唐附)薄荷,宿根经冬不死,二月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
味辛,气凉,入手太阴肺经。发表退热,善泻皮毛,治伤风头痛,瘰疬疥癣,瘾疹瘙痒。滴鼻止衄,涂敷消疮。
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又名鸡苏,各处俱种。姑苏龙脑者第一,(龙脑地名,在苏州府,儒学前此处种者,气甚香窜,因而得名,古方有龙脑鸡苏丸,即此是也。)五月端午日采干。与薤作相宜,和
气味辛、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益汁服,亦堪生食。(《唐本草》)
金钱薄荷元素曰: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士良曰:能引诸药入营卫,故能发散风寒。《唐本》: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思邈曰:作菜久食,却肾气,
可以。薄荷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在薄荷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薄荷一般是泡水服用,若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将薄荷炒菜食用,薄荷炒鸡蛋是一道经典菜肴,主要制作材料是薄荷叶和鸡蛋,具体
玉竹薄荷膏儿童是可以吃的。玉竹薄荷膏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如果咽喉部位有淡的话,使用这个药物进行治疗是可行的,对此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以服用3~5天时间,如果症状得不到缓解,则需要去医院进
有一定的作用。蜂蜜有滋阴润燥、润肺止咳的作用,可用于燥咳少痰、肺虚久咳等症状,而薄荷具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头痛等症状,还能治疗咳嗽、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两者一起泡水
提神醒脑薄荷叶中含有丰富的有辛凉气味的可挥发性薄荷油,能起到提神醒脑、刺激神经的作用,在困乏的时候食用一些薄荷叶泡水可以帮助提神醒脑。止咳化痰薄荷叶中含有薄荷醇物质,而薄荷醇不仅有芳香的气味,还有分解
能一起泡。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性平、味甘,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还有调和诸药的作用,而薄荷气味芳香,既可食用又能入药,中医认为,其性凉、味辛,能疏风、散热、解毒,两者药效不冲突,可
1、散热消暑薄荷叶泡水喝具有散热消暑的功效,特别适合炎热的夏天饮用,因为薄荷叶中含有薄荷醇等物质,可以帮助散热。金银花也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解暑降温,提高精神,使人神清气爽。2、消炎薄荷所含的8种
能一起泡。陈皮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中医认为,其性温,味辛、味苦,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功效,而薄荷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性凉,味甘、微苦,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等作
清热解毒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薄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作用,两者一起泡水,可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状。散结消肿蒲公英中含有蒲公英素、蒲公英醇等成分,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用蒲公英和薄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