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幼蛇干燥尸体。
名称 | 白花蛇(Bái Huā Shé) |
---|---|
功能主治 | 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
用法用量 | 3~4。5g。研粉吞服1~1。5g。 |
性味 | 甘、咸,温;有毒。 |
归经 | 归肝经。 |
常用配伍 | 防风、附子、天麻、羌活、僵蚕、当归、麝香、白附子、白僵蚕、麻黄、甘草、独活、天南星、牛膝、白芷、川芎、人参、牛黄、木香、细辛 |
相关方剂 | 药酒外搽方、白花蛇散、花蛇三七酒、辛字化毒丸、乙肝解毒汤、加味养阴清热汤、健肾汤、活络通经丸、泌尿清汤、家传西圣膏 |
相关中成药 | 双虎清肝颗粒、乙肝宁颗粒、鼻咽灵片、花红片、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茵芪肝复颗粒、复方瓜子金颗粒、祛瘀益胃胶囊、散结止痛膏、消栓再造丸 |
①大白花蛇
干燥体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盘径18~25厘米,蛇体直径约3厘米。头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向上,口较宽大,俗称"龙头虎口",上颚有长毒牙。背部棕褐色,密被菱形鳞片,有纵向排列的24个方形灰白色花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白色,鳞片较大,杂有多数黑斑,习称"念珠斑"。尾渐细,末端呈三角形,角质,习称"佛指甲"。腹内部黄白色,脊椎骨突出显着,两侧具多数肋骨。气微腥,味微咸。以身干、个大、头尾齐全、花纹斑点明显者为佳。主产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②金钱白花蛇(《饮片新参》)
又名:小白花蛇、金钱蕲蛇、金钱蛇。干燥体甚小,亦卷成圆盘形。头在中央,尾细,纳于口内。盘径约3.5厘米,蛇体直径仅4毫米左右。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腹部黄白色。气微腥。以身干、头尾齐全、色泽光亮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①冶中风伤酒,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节疼痛,及年久疥癣、恶疮、风癞诸症:白花蛇一条(以酒洗润透,去骨刺,取肉四两),羌活二两,当归身二两,天麻二两,秦艽二两,五加皮二两,防风一两。各锉匀,以生绢袋盛之,入金华酒坛内悬起安置,入糯米生酒醅五壶浸袋,箬叶密封,安坛于大锅内,水煮一日,取起,埋阴地七日,取出。每饮一、二杯。仍以滓日干碾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煮酒吞下。切忌见风、犯欲,及鱼、羊、鹅、面发风之物。(《濒湖集简方》白花蛇酒)
②治疠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疮疹,皮肤瘙痒,抓之成疮,及一切疥癣风疾:白花蛇、乌梢蛇各一条(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土桃蛇一条(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苦参一斤(研取头末四两)。上为细末。以皂角一斤,锉长寸许段,无灰酒浸一宿,去酒,以新水一碗,揉取浓汁,去渣,银石器内熬膏;和前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煎防风通圣散送下,粥饭压之,日三服,三日浴以大汗出为应,再三日又浴取大汗,三浴乃安。(《医学正传》愈风丹)
③治大风病:白花蛇、乌梢蛇各取净肉二钱(酒炙),雄黄二钱,大黄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白汤下,三日一服。(洁古·白花蛇散)
④治疥癞遍体,诸药不能及者:生白花蛇,取中剂断,火烧一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芼以五味,令过熟,与病者顿啖之,瞑眩一昼夕乃醒,疮庀随皮便退。(《本草图经》)
⑤治风瘫疠风,遍身疥癣: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荆芥各二钱半。为末,好酒二升,蜜四两,石器熬成膏。每服一盏,温汤服,日三服。急于暖处出汗。十日效。(《医垒元戎》驱风膏)
⑥治诸风疠癣:白花蛇一条[方剂汇www.fane8.com],酒润,去皮骨,取肉,绢袋盛之,蒸糯米一斗,安曲于缸底,置蛇于曲上,以饭安蛇上,用物密盖,三七日取酒。以蛇晒干为末,每服三,五分,温酒下。仍以浊酒并糟作饼食之尤佳。(《瑞竹堂经验方》白花蛇酒)
⑦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蜈蚣一条(全者),乌蛇(项后取)、白花蛇(项后取)各二寸(先酒浸,去骨并酒炙)。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二钱至三饯匕,煎酒小沸调服。(《圣济总录》定命散)
⑧治脑风头痛时作及偏头疼:地骨皮一分,白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天南星(浆水煮软,切,焙)各一两,荆芥穗二两,石膏(研,飞过)二两。上五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入腊茶一钱,汤点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⑨治九漏瘰疬,发于项腋之间,憎寒发热,或痛或不痛:白花蛇(酒浸软,去皮、骨,焙干)二两,生犀(镑)半钱,黑牵牛半两(半生半炒),青皮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腻粉半钱,研匀,五更,糯米次调下,巳时利下恶物。更候十余日,再进一服。忌发风壅热物。如已成疮,一月可效。(《三因方》白花蛇散)
⑩治杨梅疮,先服发散药后服此:花蛇肉(酒炙)、龟板(酥炙)、穿山甲(炙)、蜂房(炙)、轻粉、朱砂各一钱。为末,红枣肉捣丸梧子大。每服七丸,冷茶下,日三。忌鱼肉。服尽即愈,后服土茯苓药调之。(《纲目》俗传白花蛇丸)
⑾治营卫不和,阳少阴多,手足举动不快:白花蛇(酒煮,去皮骨,瓦焙,取肉)一两,天麻、狗脊各二两。为细末,以银盂盛,无灰酒一升浸之,重汤煮稠如膏,银匙搅之,入生姜汁半杯,同熬匀,瓶收。每服半匙头,用好酒或白汤化服,日二次。(《鸡峰普济方》白花蛇膏)
⑿治大人小儿疮子倒黡:白花蛇一两(连骨,火炙令干,勿焦),大丁香二十一枚。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小儿半钱,以水解淡洒调下。(《奇效良方》白花蛇散)
①五步蛇又名:褰鼻蛇(《开宝本草》),蕲蛇(《纲目》),百步蛇、盘蛇、棋盘蛇、五步跳、龙蛇、尖吻蝮。
全长54~180厘米.头大、扁平,呈三角形,如犁铲状。尾端侧扁、尖锐。吻鳞和鼻间鳞向上突出;吻鳞之长为宽的2倍。前额鳞大,略呈五角形,额鳞较小;颅顶鳞比眼上鳞大。鼻孔大,开口于2鼻鳞之间。后鼻鳞向内凹入呈弧形。眼前鳞2片,眼后鳞1~2片,眼下鳞1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4~5片。上唇鳞7片,其中第3、4片最大;下唇鳞9~11片,前3片与前颏鳞相接。,体鳞有显着起棱,成23~21~17行。腹鳞157~171片,肛鳞单一,尾下鳞40~60对,其前端的1~10片常不成对。体背面灰褐色,两侧有"∧"形大斑纹24个,斑纹暗褐色,边缘浓褐色,其顶点常在背中线上相接,将背面隔成斜方块形,头顶暗黑色,头侧灰黄色,上唇下缘有灰褐色不规则小斑点,吻端尤多。眼前鳞至口角,有一大形黑褐色斑。腹面黄白色,两侧有直径约2鳞左右的黑色圆斑。
栖于山地森林中,常盘居落叶下或岩洞内,行动缓慢。多以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唾腺中具强烈的出血性及溶血性毒。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
本动物的头部(白花蛇头)、眼睛(白花蛇目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银环蛇,又名:银报应、寸白蛇、多条金甲带、白节蛇、手巾蛇、断肌甲。
全长30~160厘米。头小,尾细长而尖。吻鳞宽大于高;鼻间鳞宽约为其长的1.5倍;前额鳞宽大于长,长为鼻间鳞长的2倍;颧鳞长稍大于宽;眼上鳞的长约和前额鳞长相等;颅顶鳞长约为额鳞与前额鳞之和。鼻孔椭圆形,开口于2鼻鳞之间。眼小,眼前鳞1片,眼后鳞2片,无颊鳞。前颞鳞1~2片,后颞鳞2片。上唇鳞7片,第3、4两片入眼;下唇鳞7片,前4片与前颊鳞相接。体鳞光滑,15行;背中央的一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198~218片。肛鳞单一,尾下鳞单行,40~53片。体背面黑色或蓝黑色,有宽约1鳞左右的白色环带斑纹37~61个。头顶深紫褐色。腹面白色而略有灰褐色小斑点。尾部腹面紫褐色,白色环带也很明显。
栖于平原、山地、水边等草丛中,亦常侵入人家屋内。多夜间活动,以鱼,蛙、蛇、鼠等动物为食。唾腺中具强烈的神经性毒。
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蛇毒中含有凝血酶样物质、酯酶及3种抗凝血物质。凝血酶样物质是一种糖蛋白(含13%糖),分子量约为33500。
银环蛇蛇毒中的α环蛇毒素,是一种神经毒,已分离提纯;分子量约8000;是7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有5个双硫键。毒液中尚含胆碱酯酶、蛋白酶、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及透明质酸酶等酶,但与毒性没有联系。
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或新鲜全草,别名鹩哥利、鹤舌草等。性凉、味甘、淡。具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等功效。历史上是南方一种民间野生草药,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抗癌和护肝等功效。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等省自治区。
金钱白花蛇来源于眼镜蛇科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去内脏干燥幼体。由于加工时将头盘在中央,蛇体圈成盘状,形如古钱,加之周身通体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故称金钱白花蛇。金钱白花蛇是常用名贵中药,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镇痛、攻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等症。
金钱白花蛇又名小白花蛇、金钱蕲蛇、金钱蛇。载《饮片新参》。系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蛇体。夏、秋季捕捉,剖腹除去内脏,抹净血,以头为中心,盘成圆形,用竹签撑开后焙干。
金钱白花蛇又名金钱蛇、小白花蛇,是一味常用名贵药材,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白花蛇舌草又名目目生珠草、蛇舌癀。载《广西中药志》。系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willd.)roxb.的全草。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晒干或鲜用。
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金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幼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其性温,味甘咸,有毒,入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透筋骨、定惊搐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癣、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杨梅疮、瘰疬、恶疮等症。市场上有以游蛇科动物水赤链游蛇的干燥体冒充白花蛇,使用时注意鉴别。
味甘,咸,温,有毒。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一名褰鼻蛇,白花者良。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月采捕之,火干。(今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
味甘咸温有毒.入手足太阴厥阴经.功专治风湿瘫痪.大风疥癞.类中风属虚者大忌.头治癜风毒癞.得火良.乌梢蛇.无毒力浅.功同白花蛇.或酥炙用.
一名蕲蛇得酒良。甘、咸、温。有毒。入足厥阴、手太阴经。治风淫末疾,(四肢为末。)透骨搜风,截惊定搐。其性善窜,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引诸药直至于有风疾处。凡癞麻、鹤膝、鸡距,并宜治之。得丁香,治痘疮黑
白花蛇,味甘、咸,气温,有毒。蕲州者佳。止风痛,如癞麻风,至须发脱落,鼻柱将塌者,必须服之。其余如鹤膝鸡距,筋爪拘挛,肌肉皮毛诸风,断不可服。盖白花蛇性窜,上行而不下走,解上焦之风而不解下焦之风,解阳
味甘、咸,气温。有毒。虽有黔土,惟取蕲州。头长小角锋,尾生佛指甲。项绕真珠白点,背缠方胜花纹。因而得名,观之犹异。诸蛇鼻生向下,此独鼻向上生。(一名蹇鼻蛇。)诸蛇死闭眼睛,是则眼开如活。舒蕲连界上杀获
「释名」蕲蛇、褰鼻蛇。「气味」(肉)甘、咸、温、有毒。「主治」1、风瘫、疠风、疥癣。用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荆芥各二钱半,共研为末,加好酒二升、蜜四两,熬成膏。每服一碗,酒送下。一天
一名蕲蛇。湖蜀皆有。独以蕲产擅名。然亦不多得。今市肆所货。皆自江南兴国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方胜纹二十四。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惟出蕲
甘咸性温,搜风透骨,定搐截惊。治瘫痪、疥癞。去尽皮、骨、头、尾,酒炙,非有毒不可轻用。头∶治瘢风毒癞。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