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
名称 | 白附子(Bái Fù Zǐ) |
---|---|
英文名 | RHIZOMA TYPHONII |
别名 | 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 |
功能主治 |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一般炮制后用,3~6g。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
性味 | 辛,温;有毒。 |
归经 | 归胃、肝经。 |
常用配伍 | 附子、僵蚕、天麻、麝香、防风、天南星、白僵蚕、半夏、羌活、朱砂、全蝎、甘草、牛黄、人参、白芷、川芎、茯苓、当归、麻黄、川乌 |
相关方剂 | 加减神效活络丹、白芷膏、扶阳益火膏、灵圆丹、凉风化痰丸、黑虎子惊药、参砂膏、芦荟散、白雪丸、雄黄防风丸 |
相关中成药 | 八宝镇惊丸、追风丸、肿痛安胶囊、透骨镇风丸(透骨镇风丹)、透骨镇风丸、消栓再造丸、醒脑再造丸、独角莲膏、镇惊散、天麻追风膏 |
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白色至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麻辣刺舌。
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有时残存。内皮层不明显。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侧较大,常环状排列,向中心渐小而少,黏液细胞随处可见,内含草酸钙针晶束。维管束散列,外韧型及周木型。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球形或类球形,直径2~29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人字状;复粒由2~12 分粒组成,以2~4分粒者为多见。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针晶长约至97(136)μm,螺纹、环纹导管直径9~45μm。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生态环境:生于阴湿的林下、山涧、水沟及庄稼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北纬42度以南、包括西藏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此外,吉林、辽宁、江苏、湖北等地有栽培。
独角莲,多年生草本,植株常较高大。地下块茎似芋艿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外被暗褐色小鳞片。叶1-7(与年限有关);叶柄肥大肉质,下部常呈淡粉红色或紫色条斑,长达40cm;叶片三角状卵形、戟状箭形或卵状宽椭圆形,长10-40cm,宽7-30cm,初发时向内卷曲如角状,后即开展,先端渐尖。花梗自块茎抽出,绿色间有此红色斑块;佛焰苞紫红色,管部圆筒形或长圆状卵形,顶端渐尖而弯曲,檐部卵形,长达15cm;肉穗花序位于佛镂苞内,长约14cm;雌花序和中性花序各长3cm左右;雄花序长约2cm;附属器圆柱形,直立,长约6cm,紫色,不伸出佛焰苞外;雄花金黄色,雄蕊有2花药,药室顶孔开裂;中性花线形,下垂,淡黄色;雌花棕红色。浆果熟时红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白附子(图缺)入阳明治头面之邪风,辛甘而苦,性燥毒治胃家之寒湿,温散而升。(白附子辛甘而温,有小毒,不若川附之刚猛,虽性味相同,而主治各异,其形似天雄而长,晒干则有节,入阳明经,治风痰,燥寒湿,其功长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
白附子,形似附子,故得此名,功能逐风,又主消瘢,他无所用。
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三月采。陶隐居云∶此物乃言出芮,芮久绝,俗无复真者,今人乃作之献用。唐本注云∶此物本出高丽,今出凉州已西,形似天雄。《本经》出蜀郡,今不复有。凉州者生沙中,独茎似
辛甘,大热纯阳,阳明经药,能引药势上行,治面上百病,祛风痰痹湿,此药无复真者。
(《别录》下品)【释名】(见后发明下)【集解】〔《别录》曰〕白附子生蜀郡。三月采。〔弘景曰〕此物久绝,无复真者。〔恭曰〕本出高丽,今出凉州以西,蜀郡不复有。生砂碛下湿地,独茎似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
味甘、辛,气温。纯阳,无毒。云有小毒者,非。善行诸气之药,可恃之为舟楫者也。用于人参之中,可开中风之失音;用于茯苓、薏仁之中,可去寒湿之痹症;用于当归、川芎之中,可通枯血之经脉;用于大黄之中,可以去滞
治中风失音,面皯瘢疵,疥癣风疮,头面瘢痕,阴囊下湿,腿脚无力,诸风冷气。《赋》曰:去面风之游走。《经》云: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力。味甘、辛,性温,平,无毒。又云:大温,有小毒。三月采取,炮过入药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