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之病机在于机体应激反应之后阳气上逆,虚热内扰,大气不能肃降也,其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口渴心烦,夜寐不宁等,所见右脉寸关二段脉浮滑上冲,实乃胃肺之气机不降,虚阳外越也,治宜补脾降肺,肃肺降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香薷(去梗) 紫苏(去梗) 干木瓜(各一两) 丁香 甘草(炙) 檀香 白茯神(去
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然,无汗恶寒。并治三阳合病自利方。葛根(一两) 麻黄(去节,三分) 桂心(半两)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
《鸡峰普济方》,方书,30卷。现存清代覆宋刻本(缺卷2、卷3、卷6、卷8)。南宋张锐撰,成书于绍兴三年(1133年)。清代陆心源疑为北宋孙兆撰(《仪顾堂集》卷19)。卷1为绪论及炮炙法,绪论共有
滋阴清热。主治复发生口疮,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阴虚火旺型患者。常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尿黄,舌质红或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
(陈实功) 治肺痈浊唾腥臭,五心烦热,壅闷喘嗽。甘草 桔梗 紫苑 川贝母 杏仁 水煎。甘草甘凉桔梗辛,(名甘桔汤)咽喉疼痛此为珍。(此治咽痛之主方,非独治少阴咽痛也。甘痛肺,起者
(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须从凉散,宜此主之。柴胡(二三钱) 芍药(二钱) 黄
(积滞泻利子和) 治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泻泄下痢,里急后重,食疟实积。 (胸腹痞满泻痢,由于饮食留滞湿热郁积而成;二便不通,由于热结;里急后重,由于气滞。按里急后重,有因火热者,火燥物而
(张子和《儒门事亲》) 治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泄泻下痢,里急后重,食疟实积。木香 槟榔 莪术 陈皮 青皮 黄柏(各一两) 黄连 大黄(各三两) 香附 黑牵牛(各四两) 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
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泽泻(三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二钱) 桂心(一钱) 人参(一钱半) 柴胡(一钱) 麦门冬(一钱半) 渴甚去桂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根,一两) 紫苏(去粗梗) 干木瓜 藿香叶(洗去砂土) 茯神(去木,
驱暑和中,通用。 香薷(四钱) 白扁豆 厚朴(姜制,各一钱半) 白茯苓(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风寒,暑湿外搏肌肤,发为瘾疹,遍身瘙痒,或赤或白,口苦咽干,或作寒热。 用败毒散(一两半),加天麻薄荷(各三钱),蝉蜕(二十个,去足翼) 分作六服,每服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温服取效。
治风冷邪气入于脑,停滞鼻间,气不得宣散,结聚不通,故使鼻塞也。 甘菊花 防风 前胡(各一两) 细辛 桂心(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乳香少许,煎荆芥汤,食远调服。
驱暑和中,除烦止渴。 香薷(三钱) 缩砂(二钱) 草果仁 干葛(各一钱半) 乌梅肉 白扁豆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健脾益气,和胃化湿。用于脾虚湿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溏烂,形体虚弱,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健脾益气,开胃消食。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厌食,偏食,胸腹胀满,大便溏薄,神疲懒言等症状。
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脾胃湿热内蕴。
胸脘痞闷、身重体倦、舌苔黄腻是湿热内蕴证的典型症状,具体地说是湿热阻滞中焦的具体症状。因湿热内蕴,脾胃受困则胸脘痞闷,脾胃升降之机失常,胃不降浊,上逆则为呕恶,脾不升清,下降则为溏泄。今以苍术、厚朴燥
清热解毒,消食,止痛。用于胃痛,小儿疳积,腮腺炎,淋巴结炎,毒蛇咬伤。
健脾利湿,开胃导滞。用于食积不化,食欲不振,便溏消瘦。
本例患者首诊虽然以四君子汤加减方向不错,脾气虚只是脾阳虚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汤药力单薄,难以建功。二诊考虑患者脾阳虚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再加重化湿行气之品,所以收效明显。
益气健脾,益胃生津。现多用治胃酸缺乏症。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
该书正文69卷,分64门,每门再分若干病证,每病有论有方,共载方7000余首,汇集了上自《内经》、《难经》,下迄唐、宋、金元、明初各种重要医籍的病论及医方精华,综合了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等各
治消中,消谷善饥。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术(以上各二钱) 枳壳(去穰,麸炒) 柴胡 藿香 干葛 北五味子 木香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 2019-2023 fane8.com 方剂汇 联系我们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