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撰于公元1249年,三卷,是李东垣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卷上为基本部分,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论治。卷下详述脾胃病与天地阴阳、
脉学着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 初刊于1
为什么着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寻找到并亲自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中医秘籍”? 李可老中医认为:该书作者、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
虚实不爽,而后补泻无不应;阴阳不谬,而后寒暄无不投。然必脏腑不瘥,而后补泻寒喧悉对其病,以拔其根而主方无不谛,则就虚实阴阳,以分夫脏腑而定以主方,临症者尤不可混也。而脏腑之分,不越青黄黑白,主方之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着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难经》之
《名医医案选读》一书,旨在帮助中医函授大学的学生,以及自学中医的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古今医案的概貌,初步掌握古今名医某些医疗经验,为学生从理论学习阶段,顺利地进入临床实践指示门径。通过本课程的学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
《濒湖脉学》,脉学著作,1卷。明·李时珍撰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时珍晚号濒湖老人,此书撰于晚年,故名。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
《脉诀刊误集解》,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2卷。元代戴启宗撰,撰年不详。此书将高阳生《脉诀》原文逐一考核辨妄,采集《灵枢》《素问》、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名医之书作为诠释、订正。
《汤头歌诀》是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着作。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祖国
《症因脉治》为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共4卷。本书论述了与内伤杂病相关的一些病证,主张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故以《症因脉治》为书名,是一部提供诊治规范的中医内科名着。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帮助您避免医院的过度检查以及过度医疗,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准确发现疾病的萌芽,并给出不伤害体质的有效调理方法,您是否有兴趣读一读呢?您是否愿意为有病就只知道求助于医院的年迈父母送上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 2019-2023 fane8.com 方剂汇 联系我们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