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着汉医经典着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着,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着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着。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着。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着《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胸膈满闷、咳嗽咽痛;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见上述证候者。
清热利湿,活血调经,解毒消肿。根:扁桃体炎,月经不调,白带,子宫颈糜烂,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风湿关节酸痛;根、全草外用治乳腺炎,跌打损伤,痈疖疔疮,湿疹。
《纲目拾遗》:"取其粉可去面上癍痣粉刺。"
穴位学名腧穴(腧读shù),又称孔穴、穴、穴道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清胃热,滋肾阴。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牙齿松动,齿龈出血,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滑大,重按无力。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为治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临床以牙痛齿松,齿龈出血,烦热口渴,舌红苔
宣肺泄热,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内蕴,发热咳嗽,喘息急迫,口渴,脉浮滑而数,苔薄白或黄。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
凉血调荣,散瘀化滞。治胃火熏肺,鼻部血液瘀滞所生的酒渣鼻。
解毒消肿,利湿止痒。用于痔疮,肛门肿痛,湿疹。
解毒消肿;祛风杀虫。主疮痈肿毒;咽痛咳嗽;慢性鼻炎;鼻窦炎;湿疹瘙痒;疮癣
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眩晕,头痛,头脑不清,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集中等。
理气化痰,疏肝解郁。主治痰气郁结、肝气不舒、脾胃不和所致之轻中度郁证。
宣肺,清热,化湿。主治面部粉刺,色红疼痛,破出白汁。
清肝胆湿热。主肝胆湿热,循经上蒙清窍。
石恩骏认为云南白药不仅可用于跌打外伤疼痛,若配伍相应方药,则运用范围更广。
祛风活血,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胃痛;外用治创伤出血。
治酒疸,酒皶面疱,阴下湿痒,癞病,重舌,痈疽,水肿。①《本经》:"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②《别录》:"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
益血,止血,调中,开胃。治虚损失血,泻痢食少。①《本草通玄》:"安神,开胃。"②《本经逢原》:"治虚损失血,吐利下血。又血痢口噤不能食,频服则结粪自下,胃气自开,便能进食
凉血活血,解毒化斑。治多形性红斑(血风疮),丹毒初起,紫癜,结节性红斑(瓜藤缠)及一切红斑类皮肤病的初期,偏于下肢者。
祛痰,降气,消食。主治老人气实痰盛,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呆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百合、莲肉、山药、薏苡仁、芡实、白蒺藜,各末一升,粳米粉一斗二升,糯米粉三升,用砂糖一斤调匀蒸糕,晒干常食。
悦泽人面,耐老。
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肠炎、菌痢、流脑、乙脑初起,
夏秋感受寒暑,伤风头痛,恶寒发烧,遍身骨节疼痛,霍乱吐泻,瘟疫疟痢,时毒斑疹,四时不正之气。
解肌清热。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 2019-2023 fane8.com 方剂汇 联系我们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