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气怯,夜不能寐,睡卧反侧,辗转不安,或少睡而即惊醒,或再睡而恍如捉拿。
痘疹,如暴风连日而有伤风之症者。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现常用于慢性胃炎、
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上吐下利者,名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人参甘草白术干姜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
清·柯琴编注。四卷。书成于1669年。柯氏在编注此书时,贯串了“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的思想,对《伤寒论》原文逐条逐句地加以研究、校正。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分篇汇论,挈其大纲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着,可不慎欤!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
温中逐寒,补火崇土。寒中厥阴,吐利厥冷,舌卷囊缩,脉迟微者。
具有清热祛湿,通利小便之功效。主治阳黄,两眼身面皆黄。
清热化湿,醒脾消滞。用于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口臭。
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
大补血气,壮脾胃,益虚损。主
脾胃虚寒,痰饮内停,中焦失运,呕吐食少,腹痛便溏,脉来迟细者。
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 温胆汤方本二陈,竹茹枳实合和匀。(二陈加竹茹、枳实。)不眠惊悸虚烦呕,日暖风和木气伸。 陈修园曰: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隔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天王遗下补心丹,为悯山僧讲课难。归地二冬酸柏远,三参苓桔味为丸。(《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
阴蛾。少阴肾火上炎,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症,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稍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尿等症。 六味滋阴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丸。(山茱肉、薯蓣(又名山药)各四两,丹皮、泽泻、白茯苓各三
脾胃平素虚寒,而饮食少减,或难于消化者,陡被外袭之寒淫所中,或内因有形之冷积所伤,一时肢体厥冷,心腹窘痛,恶心呕吐,暴泄清溏。
解表温中。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现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而有本方见证及胃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等属中阳不足者,兼表与否皆可用之。
和血通阳,补益心气,育养心神,宁神定志。主气阴两虚。(神经官能症)
肝主筋,前阴乃宗筋所聚,故《辨证录》曰:“肝气旺而宗筋伸。”《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素问·五脏生成》)。同理,
(附论)夫脏腑气虚。脾胃衰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伏留而不去方沉香丸治脾脏冷气。攻冲心腹满闷。疼痛不可忍。沉香(锉)诃黎勒(去核)缩砂(去皮)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去壳)
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主气虚血滞,瘀痰阻络。
凡病伤寒者,本由寒气所伤,而风即寒之帅也。第以风寒分气令,则风主春而东,寒主冬而北;以风寒分微甚,则风属阳而浅,寒属阴而深。然风送寒来,寒随风入,透骨侵肌,本为同气,故凡寒之浅者,即为伤风,风之深者,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内热消渴。
益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难以收敛,舌淡苔白,脉弱。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白细胞减少症、贫血、慢性肾功能不全、胃脘痛等病症。
益气活血,助阳通脉。主心气不足,血脉瘀滞。
补气养血,填精补髓。主精髓不足,气血亏虚。
郁有忧闷、抑郁、结滞不通之意。凡人之情志及气、血、痰、湿、食、热等皆可因结滞不通畅而成郁,故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本节所讲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欲笑等为主证的病证。概括起来
《中医骨伤科讲义》一书,在高等中医函授教材中,是在学习了中医的基础课以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之后的临床课。其内容包括具体指导骨伤科临床的基础理论,骨伤科的诊断法、治疗法、常见骨折、关节脱位、筋骨缝
滋补肝肾。主肝肾阴虚。
主骨伤患者后期气血虚弱;肿瘤经化疗或放疗期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者。
金锁固精芡实研,莲须龙牡蒺藜连。又将莲粉为煳合,梦泄多遗久服蠲。(芡实(蒸)、莲蕊须、沙苑蒺藜(炒)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夜,煅粉)各三两,莲子粉为煳丸,盐汤或酒下。)
治蛊毒。雄黄(别研)朱砂(别研。各半两)鬼臼巴豆(去皮心油,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三丸,空心,煎干姜汤送下,当转下恶物并蛊毒等,
治忧愁思虑过度,心血虚寒,悸恐不乐,舌强话难,恍惚、喜忘、愁恚、面黄多汗,不进饮食。紫石英(火,研细)熟地黄(洗)菖蒲茯神(去木)当归(去芦)附子(炮,去皮脐)参(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用)上为细末,好醋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饮送下。
养心清心,化瘀通络。主少阴虚火,蒸腾上扰,咽喉瘀滞。
味苦,寒,无毒。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 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 ,一名茅 ,一名 。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石胆 蘼芜 蜀椒 款冬 桑根白皮 野狼毒 竹叶 女菀 白前 吴茱萸 百部根 当归麻黄 贝母 紫菀 白藓皮 荛花 藜芦 乌头 附子 鬼臼 射干 半夏 蜀漆 菖蒲远志 甘草 细辛 防葵 杏仁 桃仁 瓜丁
石 雄黄 殷孽 浓朴 特生 石 曾青 戎盐 硫黄 阳起石 石膏 理石 高良姜朴硝 芫花 桔梗 吴茱萸 葶苈 旋复花 麦门冬 太一余粮 泽泻 茯苓 人参柴胡 蒺藜 菌 防葵 牡丹 荛花 海藻 肉苁蓉 丹
淡竹叶 枳实 吴茱萸 浓朴 胡椒 槟榔仁 莱菔 茯苓 恒山 松萝 旋复花 大黄芫花 荛花 半夏 乌头 黄芩 前胡 巴豆 柴胡 白术 细辛 朴硝 芒硝
方解石 代赭 金牙 卫矛 赤箭 徐长卿 升麻 瓜蒂 雷丸 紫菀 黄环 青木香巴豆 麝香 景天 荷 犀角 羚羊角 豚卵 獭肝 狐茎 鹳骨 蜂房 胡燕屎 鲛皮白颈蚯蚓 蛇蜕 蜈蚣 斑蝥 芫青 芫花 藜芦
铅丹 紫石英 白石脂 秦皮 银屑 玄石 铁精 钓藤 款冬花 牡丹皮 白藓皮紫菀 女菀 柏子仁 茯苓 茯神 桔梗 荛花 莨菪子 蛇衔 远志 人参 细辛 防葵龙胆 杏仁 龙骨 龙齿 牛黄 头发 白芝 龙角
秦艽 本 狗脊 萆 通草 石南 防风 芎 续断 天门冬 女萎 干地黄石斛 牛膝 薏苡 菟丝 杜仲 干漆 荆子 枸杞 大豆卷 天雄 附子 野葛 蒴
白胶 阿胶 鹿茸 鹿角 鹿脂 鸡头 蔓荆 竹沥 肉苁蓉 防风 芎 景天 丹参络石 千岁 汁 王不留行 山樱木汁 蛇床 漏芦 茜根 飞廉 石 桔梗 芫花旋复花 附子 侧子 天雄 踯躅 茵芋 当归 秦艽
治毒冷霍乱吐利,烦呕,转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肿,喘息垂死,绝语音不出,百方不效,脉不通者,服此汤取瘥乃止。随吐续服勿止,并灸之方。人参 附子 浓朴 茯苓 甘草 橘皮 当归 葛根 干姜 桂心(各二两)上
治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方。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干
温脏治肺痿,多涎唾,小便数,肺中冷,必眩不渴(若渴者属消渴症,)不咳,上虚下不能制溲方。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服此汤已小温覆之。(《集验》、《肘后》
凡蛇毒,消蜡注疮上。不瘥,更消注之。又以母猪耳中垢敷之。牛耳垢亦可。蝮蛇毒,令妇人尿疮上。又方∶令妇人骑度三过,又令坐上。又方∶末姜薄之,干则易。又方∶以射罔涂肿上,血出即愈。又方∶生麻、楮叶合捣,以
凡解百药毒,甘草、荠 、大小豆汁、蓝汁、蓝实汁、蓝根汁并解。雄黄毒,防己解。石毒,大豆汁解。金银毒,服水银数两即出。鸭屎解。水和鸡屎汁、煮葱汁并解。铁粉毒,磁石解。防葵毒,葵根汁解。桔梗毒,白粥解。甘
凡卒死无脉,无他形候,牵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瘥。牛不肯舐,盐汁涂面上即牛肯舐。又方∶牛马屎绞取汁饮之。无新者,水和干者亦得。一法以人溺解之。又方∶炙熨斗,熨两胁下。又治尸厥。魇死,慎灯火,勿令手动,
《千金宝要》,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
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主热毒内结,瘀阻胸胁。
行气化瘀,清咽利膈。主痰湿中阻,痰气上逆。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 2019-2022 fane8.com 方剂汇 联系我们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