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铁镜》共六卷(又有二卷本)。清·夏鼎撰。刊于1695年。卷一主要论述小儿科医生应注意的事项和推拿疗法的具体应用;卷二论面部望诊及初生儿疾病;卷三为惊痫诸症;卷四麻疹、伤寒、疟、痢诸病;卷五
《苍生司命》八卷,卷首一卷。明·虞抟辑。卷首总论药性、经络总抄、脉学《四言举要》、内景图解等。后八卷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五官、口腔、妇产科病证等,有论有方,便于检阅。
《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分上中下3卷,共计92案。其中大多医案有一剂知,二剂已,甚则覆杯而愈的效果。《曹颖甫先生医案》是由王慎轩随曹颖甫先生侍诊时抄录整理汇编而成,为搜集附列的治验。曹颖甫
本文汇集了李可先生治疗糖尿病的三则医案,前两则都用了傅青主的引火汤,第三则为温补肾阳的三畏汤(李可自创的方子,用了三对畏药)。另外健脾补肾的收尾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众妙仙方》,明·冯时可。是书刊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共四卷。本书据作者经验,并参《简便方》、《救急易方》及其父冯恩所遗《众妙仙方》编成。分补养、子嗣、稀痘、痰嗽、疟疾、须发、齿牙、脾
《濒湖脉学》作为初学脉法的阶梯,全书按概论、各论性质将原本七言诀、四言诀的次序颠倒,并就其不同的内容,分成段落,另加标题,然后以白话文体予以语译和注解,本书还删除了原书中一些不切实际的部分论述,
《黄帝内经太素》是隋代杨上善撰中医学著作。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
脉学着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病人“一天昏昏沉沉没有精神”属于一身尽重,“说话语无伦次,急躁易怒,”属于胸满烦惊,失眠属于不可转侧着,怕冷,舌淡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着名医学家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医门法律》是清代喻昌撰著的一部临证著作。全书共六卷:卷一为基本理论,卷二至卷四为外感病卷五卷六为内科杂病。共设中寒门、中风门、热温暑三气门、伤燥门、疟证门、痢疾、痰饮门、咳嗽门、关格门、消渴门
明·贾所学撰,清·李延昰补订。卷首为李延昰所补订的四篇药论,卷一为药物的总论部分,卷二至卷十三为药物各论,分为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13类述药162品,所论围绕常用的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
《本草分经》,共四卷。清·姚澜撰。刊于1840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将药物分成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与不循经络的杂品。并用简明的注文形式阐述药性、主治等内容。书中
《汤液本草》由元代王好古撰于公元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补充若干资料。王好古以本草、汤液(经方)为正学,故撰此书。上卷为药性总论,中下两卷记载242种药物。 《
《本草经集注》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创作的古代医学着作,编着于约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
© 2019-2023 fane8.com 方剂汇 联系我们
豫ICP备160101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