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又称老鼠疮,生于颈部的一种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互相串连,其中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俗称疬子颈。多见于青少年及原有结核病者,好发于颈部、耳后,也有的缠绕颈项,延及锁骨上窝、胸部和腋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多是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所引起的特异性感染,严重时可溃破流脓。该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
药材 | 高梁泡叶、黄耆、白马骨、海藻石、猫骨、鼋甲、白附子、金刚藤、瓦楞子、梅花、鹰爪花果、蜢臂兰、拳参、金橘根、鸽粪、毛大丁草根、乌梢蛇、海蜇、白辣蓼、棕榈根 |
---|---|
方剂 | 蒲公英茶、天葵草膏、人参归脾丸、射干翘茶、小芦荟丸、开郁清痰丸、逍遥蒌贝散、金倍散、四海舒郁丸、培土化毒丹 |
中成药 | 西黄丸、化核膏药、消瘰夏枯草膏、复方夏枯草膏、胆黄片、夏枯草膏、消瘿气瘰丸、夏枯草口服液、消核膏、湛江蟾蜍膏 |
瘰疬发病情况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毒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所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该病常愤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
结核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黏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淋巴结。而民间医者常说此病发病原因:病人由于常和家人或邻里之生气过多,脾气暴躁引起。
1.初期
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
2.中期
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
3.后期
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薄,皮下有向周围延伸的空腔),疮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黯,并可以形成窦道。如果脓水转稠,肉芽变成鲜红色,表示即将愈合。按照局部病变可分为3期,但实际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时兼见两个或者三个阶段的病变。
病初起无全身症状,在化脓时可有低热,食欲不佳。后期破溃,若日久不愈,可导致气血虚弱,肝肾亏损。证见潮热[方剂汇www.fane8.com],盗汗,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头晕失眠,食欲不佳,苔少舌红,脉细数无力。大多数能治愈。预后一般良好,少数体虚的人可继发流痰。治愈后每因体虚或过度劳累而复发。
1.初期
(1)证候 瘰疬初起如豆,单个或数个串生,不热不痛,皮色不变,推之能动,舌苔白,脉弦。
(2)治则 疏肝养血、理气化痰。
(3)方药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2.中期
(1)证候 瘰疬累累如串珠,皮核相亲,或融合成块,渐感疼痛,推之不移,或液化成脓,按之复指,舌苔薄黄,脉弦数。
(2)治则 解郁化痰、托毒透脓,
(3)方药 内托生肌散加减。
3.后期
结核溃破,脓水清稀,久则成瘘,经久不愈,低热盗汗,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数。
(2)方药 香贝养营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
1.摄取优质蛋白质和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肉类、家禽、鱼类、蛋类、豆制品及奶类。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B、C、D的新鲜蔬菜,水果和豆类,配合一些大肉、蛋、等动物蛋白质。
2.不宜食用过多的脂肪,禁用海产品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食物,禁烟戒酒。
①内治 早期宜疏肝养血、健脾化痰;中期可在早期的治疗中加托毒透脓药;后期宜滋补肺肾、益气养血。②外治 早期可于局部肿块处敷药;中期化脓时切开排脓。医。学后期于破溃出脓时外敷药物,也可作手术,将坏死组织刮除,再用生肌收口药。③其他疗法 可应用拔核疗法。年老体弱或瘰疬大而深者不宜用本法。
瘰疬起病缓慢,病程长,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常常此愈彼溃太易收口。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有结核成串,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疬”。俗称“疬子颈”或“老鼠疮”。西医的颈部淋巴结核相当于本病。
瘰疬的临床表现可分为3个阶段:①初期。颈部核块如黄豆大小,一个或数个,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发生,皮色不变,质稍硬,表面光滑,不热不痛,推之能活动。②中期。核块渐增大,与表皮粘连,有时数个核块互相融合成大的肿块,推之不能活动,疼痛。当进一步化脓时,则表面皮肤转成暗红色,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③后期。已化脓的肿块经切开或自行破溃后,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状物质,疮口呈潜行性管腔(表面皮肤较
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是皮里膜外结核累累如贯满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溃后脓水清稀为主要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本
上鲫鱼长三寸者,去肠,以和皮巴豆填满腹,麻皮缠。以一束秆草,烧烟尽,研,粳米粥丸绿豆大,粟饮下一丸。未利,加一丸,以利为度。每日以此为准,常令小利,尽剂乃安。甚者破者效尤速。忌猪肉动风物。
本病是发生于颈项两侧,以及胸腋等处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其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颈部和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
此由风邪毒气客于肌肉,随虚处而停,结为瘰疬。或如梅李、枣核等大小,两三相连在皮间,而时发寒热是也。久则变脓,溃成瘘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踑踞,以两手从内曲
(《集成》)小儿瘰疬,由肝胆二经风热血燥而成。盖二经常多气少血,倘怒,则肝火动而血热。肾阴虚,则不能生木而血燥,燥则筋病,累累然结若贯珠,其证多生于耳之前后,连及颐项,下至缺盆及胸腋之侧,又谓之马刀。
皂角(三十枚。涂酥炙去皮方煮,去滓) 何首乌(四两蒸) 干薄荷(四两) 精羊肉(半斤) 元参(四两)上以皂角水煮肉令烂,细研,和药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薄荷汤亦得。伯父吏部病瘰疬,百
论曰:夫瘰疬之病,即九漏是也。古方所载,名状不一,难以详述。及其生也,多结于项腋之间,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水溃漏,其根在脏腑。盖肝主狼漏,胃主鼠漏,大肠主蝼蛄漏,脾主蜂漏,肺主蚍蜉漏,心主蛴螬漏
夫热毒瘰疬者,由人脏腑俱实,气血充盛,内有积热,不得宣通,热毒之气流于项腋之间,捣于肌肉而生,故谓之热毒瘰疬也。治肝膈热毒盛,攻项腋,生瘰疬,肿痛,心神烦闷,背胛急疼,四肢不利,连翘散方。连翘三分 漏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