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中医耳鼻喉科疾病咽喉病名词。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其含义较广,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红肿疼痛为特点的多种咽喉部急、慢性炎症。后世医家对疾病的分类渐趋详细,将“喉痹”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区分开来,如《喉科心法》:“凡红肿无形为痹,有形是蛾”,但总的来说,古代医籍中“喉痹”的概念一直较为笼统。现代中医喉科对“喉痹”的概念已逐渐统一,系专指急、慢性咽炎,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急性咽炎又可称为“风热喉痹”或“风寒喉痹”。
药材 | 金银花、蛇蜕、朱砂、白梅、天名精、榼藤子、西瓜、卤地菊、藿香、薄荷、盐麸子、消石、金线草根、蓖麻子、地丁、木通、木蝴蝶、铜脚威灵仙、鹳骨、鹅喉管 |
---|---|
方剂 | 桔梗汤、增损双解散、玄参甘桔汤、镇阴煎、冰硼散、玉钥匙、木通茶、太乙紫金丹、半夏汤、泻热方 |
中成药 | 咽炎清片、喉痛解毒丸、芩石利咽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珍珠牛黄散、菊蓝抗流感片、芩翘口服液、复方鱼腥草滴丸、西瓜霜润喉片、舒咽清喷雾剂 |
本病的形成,多因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致风热邪毒乘虚侵犯,由口鼻而入直袭咽喉,以致咽部红肿疼痛而发为风热喉痹。若因失治误治,或平素肺胃积热,则邪热传里而出现肺胃热盛的重症。素体虚寒者,风寒之邪犯于皮毛,内应于肺,壅结于咽喉,则可表现为风寒喉痹。
1.发病较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痛。吞咽唾液时咽痛比进食更甚,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因年龄、免疫力以及病毒、细菌毒力之不同而程度不一,可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四肢酸痛等表现。
2.悬雍垂肿胀时,吞咽痛更明显,说话常带鼻音,黏液积留于喉咽部,易引起咳嗽。感染向喉部扩散时咳嗽加重,出现声音嘶哑,炎症向咽鼓管扩散时,听力下降。
1.乳蛾
青少年多见,以喉核红肿疼痛为主。
2.喉痈
急起,高热,咽喉部剧痛。红肿,吞咽障碍,可化脓,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3.急喉风
病情急重,以突起咽喉紧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为主要特征,而不仅是咽痛、咽痒不适等表现。
感染向上蔓延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向下蔓延可致喉炎、气管炎、肺炎。急性脓毒性咽炎可能并发急性肾炎、风湿热、败血症等。
1.风热外侵
证候:咽部微红肿,干燥灼热感,微痛,或痒咳,吞咽不利,可伴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舌质正常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主方:疏风清热汤(经验方)加减。方药:荆芥、防风、牛蒡子、甘草、银花、连翘、黄芩、桑白皮、赤芍、桔梗、浙贝母、天花粉、玄参。
头痛者,可加蔓荆子、藁本;咽痒作咳,去玄参,加蝉衣、橘红;若咽痛较重,可加射干、山豆根。
2.风寒袭肺
证候:咽部微痛或痒,黏膜淡红不肿,吞咽不顺,伴恶寒微热[方剂汇www.fane8.com],无汗,鼻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治则:辛温解表,疏风散寒。主方:六味汤(《喉科秘旨》)加减。方药:荆芥、防风、桔梗、甘草、薄荷、僵蚕、苏叶、生姜。
鼻塞流清涕者,加苍耳子、辛夷;咳嗽加紫菀、杏仁;咽痒加蝉衣、橘红。
3.肺胃热盛
证候:咽部红肿疼痛较剧,软腭及悬壅垂亦红肿,吞咽困难,痰多而黄,不易咯出,颌下有臖核、压痛,发热,口干,头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治则:泄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方:清咽利膈汤(《喉症全科紫珍集》)加减。方药:连翘、银花、大黄、黄芩、栀子、薄荷、牛蒡子、荆芥、防风、玄明粉(冲)、玄参。
大便秘结者,大黄可酌情增加;口渴加天花粉;痰多加瓜蒌仁、浙贝母;高热加生石膏、知母;咽部肿甚,加牡丹皮、赤芍。
1.吹喉法
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于咽部患处,以起到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如双料喉风散、喉康散、复方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等。
2.含漱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煎成汤剂或提取有效成分制备水剂进行频频含漱,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银连漱口液、漱口方。
3.含服法
将中药制成片剂含服,使药物能在咽部停留较长时间而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常用药如咽喉片、草珊瑚含片、银黄含化片、薄荷喉片等。
4.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法
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中药煎汤。反复过滤,取滤液行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咽部而发挥治疗作用,方剂如银花、大青叶、黄芩、荆芥、牛蒡子、甘草。
5.针灸
(1)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或5号注射针头在双侧耳尖(耳轮上缘中点)及少商穴点刺,挤出恶血数滴,每日1次,有显著的利咽止痛作用。
(2)穴位敷贴法取蝎尾两只(末节有毒针部分),分别置两块胶布中心(约1×1厘米大小),贴压在双侧扶突穴上,1~2天后取下。
(3)爆灯火法在双侧肩胛骨内侧缘、脊柱两旁寻找皮肤上的斑丘疹、结节或压痛点,或选用大椎、曲池、合谷、少商、角孙。取灯芯草一段,蘸植物油后控干浮油,以不滴下为度,用示指和中指捏住灯芯草前三分之一在蜡烛或酒精上迅速点燃,对准皮肤异点或穴位,迅速爆灸,当灼及皮肤时便发出“啪”的清脆声,无爆响者重灸,每次选1~3个穴位,间隔2~3天一次,以6次左右为宜。
患者反复发作,咽燥、咽痒或微痛,常有异物感,常因咽痒而引起咳嗽,结合检查咽部充血,有颗粒状突起,或干燥,或有粘痰附着,即可诊断。因脏腑虚损,虚火内生,上灼喉,而致咽部不适。干痒、微痛,有梗阻感,检查咽部暗红,或有颗粒突起,或咽部干燥、光亮,有污物附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称为“虚火喉痹”,亦称“阴虚喉痹”。
风热喉痹是指由风热邪毒侵袭,肺胃有热而致的咽喉疾病。以咽部红肿痛为其主要症状,与西医的急性咽炎相类似。本病以秋冬春季为多见,并发症有耳胀、耳闭、脓耳、伤风、急喉瘖、鼻渊、咳喘。 1、初起咽部微痛,干燥灼热感,咽痒咳嗽,吞咽不利,逐渐肿痛加剧,痰涎多,咽喉梗塞感,吞咽难,可伴有发热、恶寒、咳嗽、便秘、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数等全身症状。 2、检查见喉关周围及喉底部红肿,悬雍垂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
常州林氏喉科相传三代,绵延百余年,经验独特。奠基人林润卿(约1875-1915年)为清末民初本邑喉科名医,祖籍广东潮州,出生于苏州,得名师秘传,在常州城东内直街开设喉科诊所,医术精湛,博采众方,仁术济世,内外妇儿喉诸科熟练精通,口碑甚佳,声誉卓着,在常武地区名中医中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此患者,笔者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中医治病,须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切忌套用西医理论和检查结果,削足适履。试想如初诊时套用西医检查和治疗经验,予以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或病情加重。其二,中医治病如能在一些疑难病的诊疗中做到简、验、便、廉,当不患人之不信中医。
本案大量用熟地者,滋补肾阴以壮肾水为主药;加元参肃清咽喉氤氲之气,亦使龙雷之火不至于浮游咽喉峡塞之地;而佐以甘草桔梗清利咽喉;用二冬者,滋补肺胃而濡润咽喉;配少量上安桂以导龙入海,使龙雷下藏于地,配安桂,使其上交于心宫,亦使肾气交于心则昼安,盖心内有液,君相二火则相安其位,上安下泰,人之阴阳得以燮理,而咽喉要峡之地得以外清而内和也。
通过问诊,患者有咽部疼痛、灼热,有异物感,吞咽不利,结合检查有咽部红肿即可诊断为风热喉痹。因风热邪毒而致咽部红肿疼痛者,称为风热喉痹,亦称“风热喉”“红喉”。《杂病源流犀烛》说:“喉痹,痹者,闭也,咽喉闭塞。”本病发生主要因风热邪毒初时经口鼻侵袭咽喉,内伤于肺,使肺经风热,邪在表,病较轻。如失治、误治,热邪传里,以致肺胃热盛,火邪蒸灼咽喉而发病。本病治疗以清热疏风,解毒利咽为主。
病源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补养放两广济疗喉痹急疼,闷妨不通方。马兰
——论小儿喉痹会厌两傍肿者为双乳蛾,易治;一傍肿者,为单乳蛾,难治。乳蛾差小者为喉痹。热积于咽喉,且麻且痒,肿绕于外名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风。宜后方苏危汤 主方。桔梗(二钱) 山豆根(一钱)
治饮食不通欲死者。用腊月蠡鱼胆。阴干为末。点喉中。药至即瘥。病深则水调灌之。一方。用悬枸子茎叶烧治咽喉不得用针者。以小口瓶。内烧蛇床子烟。张口受烟。一熏即破。润关住痛(出危氏方)用生薄荷研。蜜调成膏。
论曰:喉痹,谓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治稍缓杀人。盖由脾肺不利,蕴积热毒,外犯寒邪,二经壅热,结于喉间,痹而不通。其状身热恶寒,治法有先针而后药者,可谓知急先务矣。治喉痹肿塞,射干丸方:射干(一两
夫喉痹者,为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而生热,故喉肿塞而痹痛也。其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若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
(《和剂》)甘桔汤治一切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吞吐如有所碍。甘草(二钱)桔梗(四钱)加荆芥穗(三钱,尤效速)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拔萃》)甘桔汤治热肿喉痹。桔梗甘草薄荷栀子连翘黄芩(各
慢性咽炎,是旷日持久的慢性咽部病变,尽管病变位置明明在咽部,可是中医在习惯上还是称为喉痹或喉风。充其量讲究一些的话,在上面再冠以“慢”或“阴虚”来区别于急性的。它为咽喉病中最常见的多发病,而且还有患者
歌曰∶人间治疫有仙方,一两僵蚕二大黄,姜汁为丸如弹大,井花调蜜便清凉。又法以砭针刺肿处出血,立效。
高某,女,59岁,2012年7月24日就诊,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5年,现行规律腹膜透析治疗.患者3天前因外感着凉突发高热,体温达39°C,咽部及上颚红肿糜烂、疼痛。于当地医院耳鼻喉及口腔科就
周某,女,45岁,2017年2月9日,因“反复咽痛2年,加重伴咽中异物感半年”初诊。患者诉2年来反复出现咽痛,咽干,无咳嗽、咯痰、胸闷等症,常自服“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上述症状有好转,
詹某,男,19岁。2016年6月29日就诊。患者因“咽异物感约1个月”来诊,伴有咳嗽,痰黏,讲话变声,口干,胃纳一般,二便调。查体:咽部稍红。脉细滑,舌质淡红、苔白。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