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也叫内火,中医证名。又称为“火热内生”。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症状为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有阳虚和阴虚之分,如《明医杂著》卷一记述:“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
药材 | 麦冬、五味子、枸杞子、地黄、熟地黄、黄精、桑椹、黄芪、天花粉、人参、党参、知母、地骨皮、玉竹、山茱萸、江蓠、万年青根、野料豆、长尾复叶耳蕨、西洋参 |
---|---|
方剂 | 普济回春丹、固经汤、英明普救丸、地骨皮露、黄耆汤、保阴煎、益母丸、女贞子酒、加味脾阴煎、百合地黄汤 |
中成药 | 牛黄净脑片、金芪降糖片、血府逐瘀丸、玉泉散、太和妙灵丸(太和妙灵丹)、增液颗粒、桑枝颗粒、血府逐瘀胶囊、小儿清热宁颗粒(果味型)、防风通圣颗粒 |
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等情况下,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内火的发生。
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
1.实热
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
2.虚热
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内热者,其来必缓、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者,皆是内热之证。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
1.五脏实热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
(1)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2)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
(3)脾热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治则:泻脾胃伏火。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4)肺热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方剂汇www.fane8.com],胸膈烦热。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
(5)肾热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治则:滋肾清热,降火。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
2.五脏虚热
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
(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
(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
干燥综合征(sjogrensyndrome,SS)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病、斯约格伦综合征、口眼干燥关节炎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本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90%以上为女性,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人群,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上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风湿病。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大部分盗汗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其发病机制主要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所致。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及久病虚弱之人。复溜穴是治疗本病的一个很常用的穴位。
内热与外热不同,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外热以肤腠之邪,风寒外袭,病在阳分,故外热者宜解散,不宜清降,清降则表热愈留,外内合邪也。此外
小儿咬牙夜烦、夜啼、夜咳、尿多、大便屎烂、便后下白物如熟藕粉,皆属内热。若服凉药,必生他弊。方用白糖绿豆沙热食,养胃益阴,其热自平。此经验最良之方也。内热者,睡着后、饭后两腮不发红色。若睡着后、饭后两
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有青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
虚劳发热,皆因内伤七情而成。人之饮食起居,一失其节,皆能成伤,不止房劳一端为内伤因醉饱后入房,及忧思劳役,或病饮食失调,暨大喜、大怒、大痛、大泪,严寒酷暑房劳,不能调摄,邪气入内而成注。注之为言住也,
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
内热头痛属阳明,鼻干目痛齿颊疼,清热加味茶调治,便秘加入大黄攻。〔注〕胃热头痛,病在阳明,因小儿肥甘无节,胃火上炎,故发时鼻干目痛,上至头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宜加味茶调散清之。加味茶调散荆芥穗 薄荷
□〔仲〕云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与桂枝汤治寒,次与小柴胡汤治热也。)□〔罗〕病有远近有缓急征南帅不邻吉歹年七旬,丙辰冬南征至楚丘,诸路迎送,多献酒醴,因而过饮
要注意因为暴饮暴食引起的身体不适及感染症。腐苔多属热证,主食积、痰湿。
中医上所谓的阴虚内热津伤,其实就是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会导致月经不调、脾气暴躁、失眠等不适症状。建议可以到医院化验一下腺激素6项,如果显示内分泌紊乱的话,可以口服中药调理,也可以口服雌孕激素序贯疗法进行
如果是单纯阳虚的话一般不会。因为人体内的阳气具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地阳虚的话,那么一般的症状表现是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的,一般是不会引起内热上火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阴阳是相互
表现阳虚内热是中医里面的一种征象,指的是患者体内阳气不足,但是又很容易会上火的情况,对于这种体内的人群来说,通常会表现出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腰膝酸软、疲劳乏力、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的症状。治疗方法根据个
1、日常生活调理饮食上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煎炸烧烤等性温燥烈之品,同时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适宜做有氧运动,多吃一些燕窝、银耳、西洋参等滋阴润燥、生津清补的食物,同时需要节制
不建议吃。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生姜的性质偏微温性,食用之后可以增加人体内的热气,对于人体来说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比较适合于寒性体质的人群食用。而对于阴虚内热体质的人群来说,其本身体
1、多吃清淡降火的食物本身有阴虚火旺的人,为阴液不足和内热引起大便干燥症状,需食用清淡降火的食物补充阴液,缓解内热,常见的清淡降火食物有很多,比如西瓜、百合、银耳以及菊花茶等。2、补充纤维素适当补充纤
阵发性胸憋气喘,呼吸困难,相当于热哮,咳嗽,痰少不利,喉中痰鸣,兼咽干口干,渴欲饮水,手足心热,头晕,或颧红面赤,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宣肺平喘,治疗当以哮灵汤合泻白散加减。常用药灸麻黄,杏仁,
阴虚内热患者,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理身体阴虚内热主要是指体内阴津不足,水不制火,致使虚热内生而出现的一些表现,患者调理身体,需要从饮食、生活等方面进行。阴虚内热患者,饮食应以滋润养阴食物为主,多吃蔬菜
唐某,男,83岁。2017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后背烧灼感半年。现主症:后背自觉灼热,无压痛,自测体温正常,纳可,寐欠安,大便干、难解,2~3日一行。小便可,舌暗红、中有裂纹、苔黄腻。
刘某,女,6岁,2018年6月20日初诊。主诉:腹痛1个月。患儿近半年来反复患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给予消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甚者住院治疗,每每临床痊愈1~2周即再次发病。此次发病于
刘某某,女,10岁。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末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乃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