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
药材 | 散血丹、贯众、人指甲、白草根、芒种花、榕树叶、中华里白、栀子花根、莲子草、狼萁草、粟米、苦地胆、血藤、东风螺、山棯子、地星、紫萁贯众、代赭石、湖北地黄、管仲 |
---|---|
方剂 | 地金汤、清胃黄连丸、醍醐酒、凉膈散、清肺泄热饮、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醍醐灌顶润窍饮、大黄甘草汤、鸡苏龙脑散 |
中成药 | 云南红药胶囊(云南七龙散胶囊)、断血流片、止血胶囊、八宝五胆药墨、羚羊清肺颗粒、羚羊清肺胶囊、云南红药散、益气补血片、断血流胶囊、复方大红袍止血片 |
鼻腔内部结构
鼻出血多数发生于鼻中隔前下部位,该处有扩张的血管形成血管丛,称为鼻中隔易出血区,少数病例出血部位在鼻腔后方或其他部位。鼻出血大多数为一侧性,出血量可以很少,亦可为动脉性大量出血,甚至发生休克。病因可归纳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从口吐出。一般说来,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
通过前鼻镜检查不能发现出血部位,如出血不剧,可行后鼻镜或光导纤维鼻咽镜检查。鼻窦内出血,血液常自鼻道或嗅裂流出。除了寻找出血点外,并作必要的全身检查(测量血压、血常规检查、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及血小板计数等)。有时尚须与有关科室共同会诊,寻找病因。
对鼻出血患者,应进行全面、精确检查,这关系到以后的治疗效果。
鼻出血严重者就诊是往往双侧皆有血迹,通过病史询问了解首先出血的一侧,该侧即为出血鼻腔,对以往主要相关疾病的了解也属必要。
止血
以含有0.1%肾上腺素棉片放于出血鼻腔内,一分钟后取出,在鼻腔下寻找出血部位。
结合临床情况,如有必要,可在止住鼻血后行鼻窦X线检查
严重鼻出血者,应迅速了解其全身状况,以防有白血病等全身性疾病的可能,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1.安慰病人不要紧张,然后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头部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滴入1%麻黄素或1∶1000肾上腺素溶液(高血压病人忌用),也可用一般滴鼻液浸湿棉团塞入鼻腔止血。
2.若出血不止应送医院处理。
1.对患者应多方安慰。
2.严重鼻出血可使大脑皮层供血不足,患者常出现烦躁不安,可注射镇定剂,一般用巴比妥类药物,但对老年人以用安定或异丙嗪为宜。对心力衰竭及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鼻出血时,忌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
3.已出现休克症状者,应注意呼吸道情况,对合并有呼吸道阻塞者,应首先予以解除,同时进行有效地抗休克治疗。
应对鼻出血
按病因和病情不同区别对待。
若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疗。
手术治疗可酌情采用。
鼻中隔前方的少量出血可作鼻部冷敷或鼻内充填消毒棉球或浸有 1%麻黄素的棉球止血, 亦可用各种止血海绵、凝血质、凝血酶等。出血量较多者应由医生检查,寻找出血部位。常用的止血法有药物烧灼法、冷冻止血法及用凡士林纱条作前鼻充填或后鼻充填法。极少量严重出血需结扎或栓塞有关血管止血。除以上局部处置外,全身使用止血药治疗,必要时输血输液,并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症状 :由于上火、鼻腔干燥或因其他原因刺激引起的鼻出血 ,用穴位疗法止血效果很好。但因外伤或疾病引起的鼻出血应当先治疗伤或病。
方法 :鼻出血时应安静地坐下或躺下 ,如果活动出血还要增多。然后用脱脂棉塞住鼻孔 ,并解开衣领扣以放松 ,用冷水浸过的毛巾冷敷鼻子 ,待心情平静下来后再慢慢地指压巨髎、天柱、温溜、合谷穴位。
用食指或中指压迫一会儿鼻孔旁边的巨髎穴之后 ,再用双手拇指压迫头部后面的天柱穴。接着再压迫温溜穴和合谷穴 ,过一会儿鼻血便会止住了。
如果是在行走的时候突然流鼻血 ,这时千万不要惊慌。惊慌会使鼻血管进一步扩张 ,致使血流不止。首先用干净的卫生纸堵住鼻孔 ,然后想办法找到附近的百货商场之类的地方 ,迅速去那里的洗手间 ,用浸过冷水的湿巾冷敷鼻子。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 ,解开衣领扣儿 ,然后指压巨髎、天柱、温溜、合谷这 4个穴位 ,鼻血慢慢就会止住。
需注意的是 ,流鼻血的当天绝不能喝酒、洗浴 ,以免刺激血管扩张再次出血。
据临床资料分析,儿童在春季发生鼻出血的比例,远远高与其他季节。鼻出血多是突发性,往往使患儿不知所措,如果救治不及时,会出血太多影响健康。
第一,春季来临,儿童体内阳气也随之急剧升发,血随气涌,上冲到鼻咽而容易出血。
第二,冬去春来,脱去厚衣重帽的儿童,突然获得室外活动的机会,特别兴奋,容易造成鼻外伤出血。
第三,入春转暖,冬天过久收缩的鼻腔血管扩张,鼻内产生干燥、发痒等不适感,稍一抠挖,即会出血。
第四,春天是流感、麻疹等热性病的流行期,发烧之后可继发鼻腔及鼻窦感染,造成鼻出血。
由于春季儿童容易发生鼻出血,因此,儿童要少参加剧烈的活动,避免鼻外伤;饮食要注意清淡,少吃煎炸的食品;预防感冒和其他热性病;如果有春季鼻出血史者,可以服用银花、菊花、麦冬等加以预防。
鼻出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包括局部和全身两大类,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黎氏区,此处有汇集成网状的血管,表面黏膜菲薄,很容易因情绪波动、疲劳、挖鼻孔、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使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损伤出血。此外[方剂汇www.fane8.com],孩子大多有厌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若维生素A、C、PP等摄入不足,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易致出血。最近研究表明,微量元素锌缺乏也可成为鼻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患有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孩子,除全身性出血征象外,鼻出血也会经常发生。
孩子鼻出血时,家长可先让其坐起,头微向上仰,用拇指和食指按住其双侧耳翼,这刚好按在黎氏区,一般5-10分钟出血大多可止住,同时可用冷毛巾敷头部及鼻子周围。若此时出血仍未止,可将麻黄碱或1‰肾上腺素溶液滴于棉球上送入鼻腔,有止血效果。
预防孩子鼻出血,家长首先应帮助纠正小孩挖鼻的不良癖好,积极防治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平时应保证孩子的正常休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番茄、芹菜、萝卜、莲藕、荸荠、西瓜、雪梨、枇杷、橙、桔子、山楂等,忌多食导致“上火”的辛燥、煎炸食品。
易发生鼻出血的孩子,还可选用以下中药食疗方,以促进痊愈和巩固疗效:
①鲫鱼石膏煲豆腐:鲫鱼1条约150克,豆腐200克,生石膏30克;将鱼宰好洗净后,与豆腐、石膏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1小时,以盐调味即可食用;幼儿可只饮汤不吃渣,以防鱼骨哽喉。有清肺热、降胃火、止鼻血的功效。
②生地二根饮:鲜生地、鲜白茅根各30克,鲜芦根50克,水煎服,每日剂,代茶饮,连用7—10天,能清热凉血、止血。
③鲜藕汁饮:鲜藕300克洗净,磨烂挤汁约50—100毫升;每次50毫升,用少量白糖调匀、炖滚后服。可清热解暑,凉血止血。
④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克(干品,浸泡洗净),瘦猪肉100克,蜜枣2枚,同入锅内,加水适量慢火1小时,以盐调味后食用。有清热平肝、润燥、止鼻血之效。
⑤阿胶炖瘦肉:阿胶6克,瘦肉30克(切片),同放碗内,加适量开水,加盖隔水炖1小时,入少许食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止鼻血功能。
《内经》对鼻出血有丰富的论述。《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千金要方》卷六。《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鼻衄,食少体倦,而赤,神情恍惚者,宜茜草丸、伏龙肝汤施治;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阴虚衄血者,宜用大剂量生地煎服。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的产生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临床上,鼻衄与肺、胃、肝、肾、脾关系较密切,分述如下:
1.肺经热盛 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 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血"。
5.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鼻衄可由局部外伤,如挖鼻孔、撞击等损伤引起或因鼻中隔弯曲,鼻腔和鼻窦炎证或肿瘤,或全身性的原因引起。有的妇女在月经期容易出血,称为“倒经”,与内分泌失调有关。还有些是因气温高或空气干燥而使鼻出血。临床上鼻出血可以从一侧鼻孔流出甚至从口中和另一侧鼻孔中同时流出。
鼻衄者多责之肺胃,因鼻为肺窍,龈属胃络故也。肺胃热盛,迫血妄行,血逆清道,致使络破血溢,而成衄血。而临床亦非皆然,若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摄血,而皆可致衄血。临证更当辨其虚热或实热。
鼻出血,中医称之为鼻衄。对鼻出血这种急症,原则上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如空气干燥,感到鼻子干、出血、冒热气,嗓子红肿疼痛时,即可饮茅根芦根液,达到清热解表、退热止血的目的。
“引火归原”又称导龙入海,是在滋肾阴方药中加入肉桂、附子等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下降,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鼻衄,西医学称为鼻出血,大多属实火病证。证属虚阳浮越者,常易误诊,而给予清热解毒等药物则病情加重。
鼻衄通过问诊,有血自鼻孔流出即可诊断。鼻衄即鼻出血。古代医家根据鼻衄症状、病因病机不同,分别称做“鼻大衄”“脑衄”“鼻久衄”“鼻衄不止”。根据其病因不同又有“虚劳鼻衄”“伤寒鼻衄”“时气鼻衄”“热病鼻衄”“温病鼻衄”“五脏衄”“酒食衄”等称谓。
本案证见反复鼻衄,兼见面色萎黄无华,两腿紫斑时发,专家会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再生障碍性贫血。两颧潮红、反复鼻衄是标,为虚阳上泛、火不归元。
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气不宜出血者也。今乃衄血何哉?《金匮》谓热伤阳络则衄血,热伤阴络则便血。阴络者
忌升提,发散,下,破血,补气,闭气,破气,温热,辛燥,复忌极苦寒伤胃,诸药录后。宜降气,清热,凉血益阴,兼行血,咸寒,酸寒,甘寒。苏子天冬麦冬橘皮枇杷叶生地黄降香郁金沙参牛膝熟地黄枸杞子五味阿胶鳖甲青
治鼻鼽。穴神庭治鼻衄有疮。穴曲差治鼻衄。窒喘息不通。穴承灵风池风门后溪治头热鼽衄。穴中脘(又云中脘主鼻间焦臭)三间偏历厉兑承筋京骨昆仑承山飞扬隐白治鼻中衄血不止。淋泺。穴京骨申脉主衄血呕吐。穴门治衄血
矾石(寒)蒲黄(平)天名精(寒)刺蓟(温)鸡酥(微温)溺叶(微温)桑耳(平)竹茹(微寒)皮(平)溺(平)蓝(大寒)狗胆(平)乱发(温)生地黄(大寒)
小儿五岁积热,一时血随气行,得热妄动,溢出于鼻,名曰鼻衄。古法主加减地黄汤(如生地、黄芩、黑栀、赤芍、白茅根),水煎温服。外用吹鼻散〔如炒黑栀仁、乱油发(等分),存性,共为末〕,以些微吹鼻中即止。〔真
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得宣泄,蕴积毒气,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鼻衄,是热搏于气,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其气开窍于鼻。蕴寒先客皮肤,搏于气而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而妄行,发从
《病源论》云∶小儿经脉血气有热,喜令鼻衄也。《极要方》;取乌马屎,薄绵裹,塞鼻中。又方∶烧发作灰,少许吹纳鼻中。《产经》云∶阿胶令烊,水着贴额上良。又方∶书额上言“今日血忌”,即止。又方∶书额上言∶“
夫伤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脏结热所为也。心主于血,热邪伤于心,故衄血也。衄者,鼻出血也。肺主于气,而开窍于鼻。血随气行,所以从鼻出也。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衄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额上急而紧,
(I)肺经郁热: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量多、色红,鼻咽干燥,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2)胃火炽盛:鼻血盈多、色深红,伴见烦渴引饮,齿龈红肿甚至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取上星、阴交、孔最、鱼际、合谷、迎香、太溪、肺俞、胃俞、肾俞、三阴交、巨髎、内庭、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灸上部后灸下部的顺序施灸。让患者取合适体位,使用艾条直接对准穴施
涉及鼻衄、鼻(窦)炎、嗅觉缺失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43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2个穴位,依次是合谷穴、迎香穴、上星穴、印堂穴、足三里穴、少商穴、风池穴、百会穴、太冲穴、肺俞穴、攒竹穴、列缺穴
李某某,男,42岁,干部。1980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遇事心小胆怯,易于惊恐。十天前因夜行受惊,即于当晚寐中鼻衄,此后时流时止,每于惊恐胆怯时衄即发作,近一周来,头晕心悸,不
董某,男,50岁,2010年12月25日初诊。入冬时节病鼻衄,出血不止,经服凉血止血剂不效。诊见:四肢畏冷,无热,口淡,小便清长,脉微迟。诊断:鼻衄。
陵某某,男,50岁,1980年2月23日初诊。七天前突然鼻出血不止,伴轻微咳嗽,素有慢性气管炎和高血压病。住院后血压波动在150/100~120/80mmHg之间。化验:Hb7g%,血小板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