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37.3℃称为发热。
药材 | 虎耳草、荠菜、寒水石、黄麻、蛇莓、算盘子、牡荆、金银花、五味草、秦艽、滇地黄连、银柴胡、白簕枝叶、大豆黄卷、秋牡丹根、竹肉、酢浆草、扁豆花、杓儿菜、挖耳草 |
---|---|
方剂 | 清瘟汤、葛根汤、川芎茶调散、参苏饮、芎芷石膏汤、黄芪膏、温经汤、枳实汤、清金风芩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中成药 | 感冒灵颗粒(冲剂)、百蕊颗粒、大卫颗粒、藿香正气合剂、双清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抗感颗粒、寒热痹胶囊、新清宁片、小儿回春丸(水丸) |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37.3~38℃是低热,38.1~39℃是中等度热,高热是39.1~41℃,超高热在41℃以上。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方剂汇www.fane8.com],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提示为有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发热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病因复杂,见于多种疾病。现代医学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依据体温分为低热、中热、高热及超高热,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之分,病因和诊断明确是控制发热和改变疾病整体预后的必要条件,然而临床上大约有15%的“不明原因发热”,且现代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往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
本案患儿舌尖虽有红点,但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虽弦数,但按之无力,且患儿平素易感冒,当属虚弱体质,法当用黄芪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以扶正祛邪。然笔者先用小柴胡汤加减不效,复用大柴胡汤加减更不效,方悟此乃气虚发热所致,正所谓“气虚发热,甘温除”,药不对证百剂难效,药证相合1剂而病除。
本患者以发热为主要矛盾,其抗生素级别已经达到特殊使用级,但是体温仍然控制不佳,故转向中医治疗。从“热者寒之”的角度出发,理当选用大量苦寒泄热之品为主,但是方中却应用了许多辛温之品,与其发热形成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此案患者如期发热,每次发热时先恶寒而后发热,当属少阳证之往来寒热无疑。其发热前症见全身肌肉酸痛,从伤寒六经辨证当属病在太阳之表,营卫不和,气血不畅所致,综其脉证,辨为太阳少阳合病。一诊恰逢其预作发热之兆,故方予柴胡桂枝汤化裁,服药3剂后二诊未诉发热,可知服方有效。
湿郁发热,往往迁延数日,难以速效。除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之原因外,人们往往对湿邪为患的多发性认识不足,且兼证众多,不易辨析,致使久治不中,是发热缠绵不愈的常见因素。
本案属于中医发热范畴,以小柴胡汤加大剂量连翘,具有辛凉退热之功,对呼吸道感染、热势不退者有一定疗效。小柴胡汤疏解少阳,柴胡加量有明确退热作用。《伤寒论》中用柴胡八两,一两对3g计算,临证需要至少24g。考虑患者发热,故去原方人参、半夏、生姜和大枣。连翘通利三焦,擅长清解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有效;对发热而呕吐、食欲较差也有效。
夫翕翕然而热者,表热也。有蒸蒸而热者,里热也。其属表者,风寒客于皮肤,邪气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也。其属里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
详见热门
李氏曰∶一发背之热,未有不自肾虚而得之者,必须五更服加减八味丸。〖愚按〗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脑疽,皆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症;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
张某,男,57岁,忻县预制厂工人。咳嗽气短十载有余,近因外感症状加重,发热不退,于1980年3月1日入住内科。住院后检查:体温38.4℃,脉搏9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30/90mmHg,双肺
小儿因秋令暴凉,外束躯骸,发热鼻干,烦躁不宁。古法主防风通圣散(如防风、川芎、当归、白芍等十八味)。〔真按〕前方断不可服,但用苏梗五分,桑叶钱半,前胡三分,忍冬藤一钱,浙贝母钱半,桔梗五分,杏仁钱半,
产褥期内,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本病感染邪毒型发热,相当于西医学产褥感染,其重症,可危及产妇的生命,应予重视。[病因病机]引起产妇发热的原因很多,而与本病关系密切
张郑封妻,娩后即发热,服生化汤两帖,热益炽而发赤疹。顾听泉诊之,即予清解药,三剂不应,欲进犀角地黄汤,而恐病家狃于产后以生疑也,乃拉孟英质之。诊其脉,弦滑而数,面赤热燥,胸闷善悲,肢肿而疼,两肘白泡如
临床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热的类型和兼症此较复杂,概括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属实证。由六淫或疫疠等外邪侵入人体之后,正气与之相抗而引起。分表热、里热、半表半里热。表热多兼恶风寒、舌苔薄白
(1)血热内盛: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或心烦易怒,口干喜饮或尿黄便结,月经先期,经色鲜红,经量偏多,唇红舌赤,脉滑数。(2)肝肾阴虚:经期或经后出现身热,或表现为午后潮热,伴见头晕目眩,耳鸣重听,胁痛,
小儿阴虚发热,可选择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云内劳宫各1分钟,揉二人上马2分钟,清天河水2分钟,推涌泉1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推拿好处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二人上马,按揉足三里以帮助促进脾,肺和
不一定。虽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典型的表现是发烧、干咳、乏力的症状,有时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但发热却不一定就是新冠。患者需要去医院进行就诊才可以判断,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凭借自身的经验得出结论的,需要医学依
有这种情况,具体原因如下1、阳虚是中医九种体质之一,阴虚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内伤发热多以内伤为病因,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虚、阴阳虚或气血痰湿瘀阻引起,阳虚发热一般起病缓慢,病程长,临床多低热,或者
小儿积食发热与外感发热是有明显区别的,积食发热者舌苔厚,黄腻,口有臭气,大便酸臭,肚子胀,有明显压痛感,无食欲。外感发热一般是舌苔薄白,多伴有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而积食发热一般没有这
具体如下一般来说很多人都觉得只有阴虚才会导致发热,而阳虚热在临床上是很少见的,但需要注意一下,医上有一种称为“真寒假热”证,是因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阳热格拒于外;也容易表现为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燥热
两者有以下区别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区别是,阴虚发热是夹杂着阴虚的症状,而血虚发热是夹杂着血虚的症状。阴虚发热会出现,手足心热、少睡多梦、身体消瘦、小便短黄等症状;而血虚发热会出现,低热、头晕眼花、身体
不能。发热是新冠疫苗的禁忌症,所有不明原因导致的发热,一般都是不可以接种新冠疫苗的,所以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情况,应该暂缓接种疫苗,同时还需要把发热及时治疗好之后再接种,这样也可以避免接种新冠疫苗时出现不
左某某,男,86岁。2017年1月23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半月。患者1年前腰椎骨折后长期卧床出现咳嗽咳痰,间断发作,痰黏难咯,因吞咽困难,长期鼻饲流质饮食,曾多次入住我院治疗,既往有帕金
代某某,男,12岁。2020年12月24日初诊。主诉:间断低热3月余。患儿于2020年9月中旬无明显诱因出现自觉全身乏力,周一至周五晨起明显发热至傍晚自然退热,周末发热时间短,自测最高体温
谢某某,男,68岁。2011年6月20日初诊。长期发热7~8年,下午及晚上发热,腰以下如火烤,经常感冒,汗出怕风。中医治疗,多从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着手,口服枸杞、知母、龟板、鳖甲等中药无效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