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37.3℃称为发热。
药材 | 紫云菜、狗肝菜、臭草、苦竹叶、豆角柴、葛根、寒水石、白英、酢浆草、卷毛耳草、红辣树根、柴胡、蛇莓、四川木蓝、水毛射、麻楝、小垂头菊、南方荚蒾、大苦草、臭菘 |
---|---|
方剂 | 龙胆汤、防风汤、桂枝汤、宣痹汤、紫苏茶、藿香正气散、阴湿汤、加味半硫丸、小建中汤、葛根汤 |
中成药 | 西羚解毒丸、双黄连合剂、银黄注射液、感冒伤风咳茶、杏贝止咳颗粒、镇惊散、小青龙口服液、银翘片、大卫颗粒、小青龙颗粒 |
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
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37.3~38℃是低热,38.1~39℃是中等度热,高热是39.1~41℃,超高热在41℃以上。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方剂汇www.fane8.com],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1.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提示各种原因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2.白细胞总数增高或偏低,提示为某些病毒感染或伤寒病。
3.白细胞分类(DC)检查中发现幼稚细胞,提示可能为白血病。
4.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T)均降低,提示可能为某些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5.尿常规镜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较多,尿蛋白增加,提示为泌尿系感染或肾炎、肾结核及肿瘤。
6.血沉增快,提示为急性感染、结核病、肿瘤或结缔组织病。
7.肝功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麝香草酚浊度试验值增高,提示为有肝脏损害,胆红素值升高,提示为有胆道感染。
8.血肥达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伤寒病。
9.外斐反应阳性,提示可能为斑疹伤寒。
10.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如培养出致病菌,将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根本办法。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不同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脱水的患者积极进行补液;发生药物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对于感染性发热而言,发热本身是机体免疫系统清除感染源的表现之一,除非高热以及患者严重不适、强烈要求外,通常可不急于使用解热药等药物,但一定要告知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而对于高热患者必须进行降温处理。
患者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案小儿太阳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由于阳明经脉邪气盛,阳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了里气升降失常,故而发热、无汗、腹泻同见。
本例患者患胆囊炎、胆结石日久,后并发多发性胆总管结石,肝胆湿热,潜伏日久,此即发病之“伏邪”。复因患者年老体虚,又加之手术及术后出血损伤,致邪气内陷,深入阴分,而出现气阴两伤,枢机不利之象。治疗上选择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湿郁发热,往往迁延数日,难以速效。除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之原因外,人们往往对湿邪为患的多发性认识不足,且兼证众多,不易辨析,致使久治不中,是发热缠绵不愈的常见因素。
在治疗方面,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气能固血。治疗既要大补已虚之阴血,又要重视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资固本求源。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薛氏医案》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该患者平素情思细腻,肝气不舒,气郁日久化热,故出现胸部闷热,再加之此病出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者内心更加惶恐焦虑,辨证为郁火内伏,选方升降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
湖南中医学院教授熊继柏伍XX,女,12岁,学生。量976年8月就诊。询其病程:患儿病赤痢7日,下利脓血稠粘,身热腹胀。经用西药治疗,痢未止而反腹胀如鼓,脓血自下,且持续发热。当地医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
秦子曰∶人若发热,则为有病,发热不已,即蹈危机。夫人未有不病而发热者,未有发热不休而不死者。凡病而不发热,虽病未重;若病而发热,虽轻不可忽也。故余于发热症,既详着《伤寒大白》中,又复着于大方杂症门,今
蒸蒸发热(甘草第一,诸方九。)发热盗汗(黄第二,诸方十二。)表身烙手(人参第三,诸方五。)表里俱热(桔梗第五,诸方五。)三焦积热(元参十八,验方二。)心火实热(黄连二十六,验方三十二。)身如火燎(黄芩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内伤发热是与外感发热相对应的一类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的病症,称“经行发热”,又称“经来发热”。本病与西医学的慢性盆腔炎、生殖器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感染有关。[病因病机]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营卫失调,值月经
薛氏曰∶产后虚烦发热,乃阳随阴散,气血俱虚,若恶寒发热,烦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补汤,若热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当归补血汤。若误认为火证,投以凉剂,祸在反掌。王太仆先生云∶如大寒而甚。热之不热,
凉膈散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薄荷(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白虎汤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水煎服。地
薛立斋曰∶产后虚烦发热,乃阳随阴散,气血俱虚,故恶寒发热。若误作火证,投以凉剂,祸在反掌。
根据情况看。发热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但区分为疫苗发热和偶合发热,疫苗发热的话一般温度较低,持续时间短,不需要任何处理即可痊愈,但要是偶合发热的话,温度可能比较高,持续的时间肠,需要及时就医
物理降温注射疫苗过后发热,基本是由于疫苗激活人体免疫机制所引起的反应,一般发热的温度不会过高,持续的时间也不会过长,所以使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即可缓解,比如用温水、酒精擦拭汗腺发达的部位,或者使用退热贴等
视情况而定。如果只是轻微的发烧,那么一般是因为新冠疫苗本身所引起的,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只需要注意多喝水、注意休息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在2-3天之内是可以自行缓解恢复的。但是如果发烧情况很严重,长时间
在目前疫情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如果发热到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高度怀疑是新冠病毒感染,所以可能会检测胸片、血常规以及呼吸道分泌物核酸。不过医生也会结合目前患者的其他症状,看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疑似症
孩子患感冒、发热后出现哪些症状应及时送医院呢?1.高烧39.5℃以上。2.孩子已经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3.孩子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4.孩子呼吸时有喉喘鸣声。5.感冒后孩子呼吸加快,可能引发了轻度
两者有以下区别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区别是,阴虚发热是夹杂着阴虚的症状,而血虚发热是夹杂着血虚的症状。阴虚发热会出现,手足心热、少睡多梦、身体消瘦、小便短黄等症状;而血虚发热会出现,低热、头晕眼花、身体
退热贴是物理降温的一种方法,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降温的作用,退热作用有限。还有些退热贴里面添加了冰片、薄荷、艾叶油之类的物质,这会让局部皮肤感觉凉意,但并不是真的的降温。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精
可以开。发热一般是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而宝宝自身的体温调节功能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的话,那么宝宝的散热功能就会比较差,此时就会导致高温持续不退。所
胡××,男,1.1岁,1976年1月9日就诊。发热、咳嗽月余,气促半月余。初诊:患儿一月前受凉出现发热、咳嗽,热前无寒战,少痰,无盗汗和咳血;半月前又出现气促,哭闹时明显,伴腹泻,每日数次
王某,女,44岁。2014年10月20日初诊。间断性发热2月余。症见:面色晦暗,形体适中,语声正常,低热,乏力,口渴不欲饮,时有小腹部疼痛,纳差,月经先期,量多,睡眠和二便尚可,舌质紫暗、
田某,女,32岁。2016年5月18日初诊。诉产后13天,发热10天。患者自觉手足发热,微汗,体温37.5℃,无头痛、咽痛,无咳嗽、咳痰,恶露正常。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浮数。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