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临床经过,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常与胆石症合并存在。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见于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绞痛样。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
药材 | 锯鲨胆、五脉绿绒蒿花、四方草、梅根、黄疸树、赛北紫堇、过山枫、马蹄金、秤钩风、小飞蓬、东北埃蕾、小獐毛、蜈蚣兰、马绊草、榜嘎、山飘儿草、黑及草、纤毛婆婆纳、溪黄草、灯笼泡 |
---|---|
方剂 | 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汤、龙胆泻肝汤、枳术汤、疏肝行气饮、金钱败酱茵陈茶、舒肝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 |
中成药 | 大黄利胆胶囊、金龙舒胆颗粒、胰胆舒胶囊、舒肝益脾液、胃力胶囊、七味肝胆清胶囊、肝康颗粒、大柴胡颗粒、肝康片、复方肝炎颗粒(冲剂) |
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导致急性胆囊炎,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肿瘤阻塞也可引起急性胆囊炎。此外,增龄老化过程中,胆囊壁逐渐变得肥厚或萎缩,收缩功能减退,造成胆汁淤滞、浓缩并形成胆酸盐;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变得松弛,容易发生逆行性感染;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滞度增加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胆囊管或胆囊颈梗阻后,胆囊内淤滞的胆汁浓缩形成胆酸盐,后者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胆囊炎(早期);与此同时胆汁潴留使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膨胀的胆囊首先影响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胆囊出现充血水肿,当胆囊内压5.39kPa(55cmHO)时,胆囊壁动脉血流阻断,胆囊发生缺血性损伤,缺血的胆囊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囊炎进程,最终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若胆囊管梗阻而没有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近年的研究表明,磷脂酶A可因胆汁淤滞或结石嵌顿从损伤的胆囊黏膜上皮释放,使胆汁中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后者进而使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急性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急性无结石性胆囊炎基本相同。
(1)症状 ①疼痛 右上腹剧痛或绞痛,多为结石或寄生虫嵌顿梗阻胆囊颈部所致的急性胆囊炎;疼痛常突然发作,十分剧烈,或呈现绞痛样,多发生在进食高脂食物后,多发生在夜间;右上腹一般性疼痛,见于胆囊管非梗阻性急性胆囊炎时,右上腹疼痛一般不剧烈,多为持续性胀痛,随着胆囊炎症的进展,疼痛亦可加重,疼痛呈现放射性,最常见的放射部位是右肩部和右肩胛骨下角等处,乃系胆囊炎症刺激右膈神经末梢和腹壁周围神经所致。②恶心、呕吐 是最常见的症状,如恶心、呕吐顽固或频繁,可造成脱水,虚脱和电解质紊乱,多见于结石或蛔虫梗阻胆囊管时。③畏寒、寒战、发热 轻型病例常有畏寒和低热;重型病例则可有寒战和高热,热度可达39℃以上,并可出现谵语、谵妄等精神症状。④黄疸 较少见,如有黄疸一般程度较轻,表示感染经淋巴管蔓延到了肝脏,造成了肝损害,或炎症已侵犯胆总管。
(2)主要体征 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及上腹中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伴胆囊积脓或胆囊周围脓肿者,于右上腹可扪及有压痛的包块或明显肿大的胆囊。当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扩展到腹部其他区域或全腹时,则提示胆囊穿孔。或有急性腹膜炎。有15%~20%的病人因胆囊管周围性水肿、胆石压迫及胆囊周围炎造成肝脏损害,或炎症累及胆总管,造成Oddi括约肌痉挛和水肿、导致胆汁排出障碍,可出现轻度黄疸。如黄疸明显加深,则表示胆总管伴结石梗阻或并发胆总管炎的可能。严重病例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血压常偏低,甚至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此种情况尤易见于化脓坏疽型重症病例时。
2.慢性胆囊炎
(1)症状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右下肩胛区疼痛;进食高脂或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相交替的特点,急性发作时与急性胆囊炎症状同,缓解期有时可无任何症状。
(2)体征 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击痛,但无反跳痛;胆汁淤积病例可扪到胀大的胆囊;急性发作时右上腹可有肌紧张,体温正常或有低热,偶可出现黄疸。胆囊压痛点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点,胸椎压痛点在8~10胸椎旁,右膈神经压痛点在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角之间。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胆囊炎时,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如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L,并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颗粒,则可能是胆囊坏死或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十二指肠引流 慢性胆囊炎时,如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或寄生虫检查阳性,对诊断帮助很大。
2.其他辅助检查
(1)急性胆囊炎 ①超声检查 B超发现胆囊肿大、壁厚、腔内胆汁黏稠等常可及时做出诊断。②放射线检查 腹平片具有诊断意义的阳性发现是:胆囊区结石;胆囊阴影扩大;胆囊壁钙化斑;胆囊腔内气体和液平。胆囊造影:口服法:胆囊一般不显影;静脉注射法,对急性胆囊炎则有诊断意义。③放射性核素检查 对诊断急性胆囊炎的敏感性为100%[方剂汇www.fane8.com],特异性为95%,亦具有诊断价值。
(2)慢性胆囊炎 ①超声波检查 如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缩小或变形,有诊断意义。②腹部X线平片 如系慢性胆囊炎,可发现胆结石、胀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斑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③胆囊造影 可发现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浓缩及收缩功能不良、胆囊显影淡薄等慢性胆囊炎影像。当胆囊不显影时,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损害或肝脏代谢功能失常所致,则可能是慢性胆囊炎。④胆囊收缩素试验 如胆囊收缩幅度小于50%,并出现胆绞痛,为阳性反应,表示为慢性胆囊炎。⑤纤维腹腔镜检查 直视下如发现肝脏和胀大的胆囊为绿色、绿褐色或绿黑色。则提示黄疸为肝外阻塞;如胆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蓝色的外观,变为灰白色,并有胆囊缩小和明显的粘连,以及胆囊变形等,则提示为慢性胆囊炎。⑥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来新提倡的一种诊断疑难肝胆疾病及黄疸的方法,它既能对慢性胆囊炎做出明确诊断,又能了解肝脏的表现情况。
1.急性胆囊炎
①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③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黄疸指数和胆红素可能增高。⑤B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⑥X线检查:胆囊区腹部平片可有胆囊增大阴影。
2.慢性胆囊炎
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的叩击痛。⑤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⑥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⑦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1.急性胆囊炎
应与引起腹痛(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带状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阑尾炎等。
2.慢性胆囊炎
应注意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肠神经功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鉴别。慢性胆囊炎时,进食油腻食物后常有恶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剧,此种情况消化道疾病少见。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和尿液检查进行鉴别。
1.一般治疗
①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及并发症,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胆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并积极治疗肠蛔虫症。②生活起居有节制,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保持乐观情绪及大便通畅。③本病若有结石,或经常发作,可考虑手术治疗。④应选用低脂肪餐,以减少胆汁分泌,减轻胆囊负担。
2.药物治疗
(1)急性胆囊炎 ①解痉、镇痛 可使用阿托品肌内注射,硝酸甘油舌下含化、哌替啶(度冷丁)等,以解除Oddi括约肌痉挛和疼痛。②抗菌治疗 抗生素使用是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通常以氨苄西林(氨基苄青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醣甙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霉素如头孢孟多(头孢羟唑)或头孢呋辛治疗。抗生素的更换应根据血培养、手术时的胆汁培养和胆囊壁的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③利胆药物 50%硫酸镁口服(有腹泻者不用),去氢胆酸片口服,胆酸片口服。
(2)慢性胆囊炎 ①利胆药物 可口服50%硫酸镁、去氢胆酸片等。②驱虫疗法 针对病因进行驱虫。③溶石疗法 如系胆固醇结石引起者,可用鹅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文献报道,溶石有效率可达60%左右。疗程结束后仍需服维持量,以防复发。
(3)合理选用中成药 ①金胆片 功能:消炎利胆。用于急慢性胆囊炎。②清肝利胆口服液 功能:清利肝胆湿热。主治纳呆、胁痛、疲倦乏力、尿黄、苔腻、脉弦、肝郁气滞,肝胆湿热未清等症。
3.外科手术治疗
行胆囊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的根本治疗。手术指征:①胆囊坏疽及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者;②急性胆囊炎反复急性发作,诊断明确者;③经积极内科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并恶化者;④无手术禁忌证,且能耐受手术者。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诊断一经确立,行胆囊切除术是一合理的根本治法。如病人有心、肝、肺等严重疾病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可予内科治疗。
急性胆囊炎的病死率为5%~10%,几乎均因并发化脓性感染和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急性胆囊炎并发局限性穿孔,可通过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并发游离性穿孔,则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25%。
急性胆囊炎,常因饮酒及饮食不当而诱发,发作时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右侧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胆囊息肉是慢性胆囊炎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赘生物。中医辨证属于胆胃郁热,气机郁滞。以辛开苦泄,疏肝利胆之法治之。
獐牙菜为苦寒之品,能起到降火和平衡体内热量的作用。余常用獐牙菜泡茶饮治疗慢性胆囊炎收效显著,多服用1个月时,上腹疼痛不适、腹胀泛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2~3个月,上述症状全部消失,饮食变正常。
胆石症的病机为浊毒内蕴,肝胆阻络,故治疗予化浊解毒、疏肝利胆为大法。岳某,男,71岁。2018年4月24日初诊。主诉:患者间断右胁肋胀痛1个月,加重伴纳呆1周。现病史:2018年3月患者因饮食不慎后出现右胁肋胀痛,伴烧心,无反酸,口黏口苦,嗳气频频,纳呆,夜寐安,小便黄,大便黏腻不爽,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彩超示:胆囊结石,泥沙样,范围1.8×0.5cm;胆囊壁增厚。诊断:胆胀病(胆囊结石、
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指由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呕吐,白细胞增高等。
《灵枢·胀论》载:“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张师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导致气滞、血瘀、湿热等邪气内生,阻碍肝胆疏泄功能,导致胆气不通则痛。治当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利胆消胀。张师临床常采用张氏利胆消胀汤加减治之。张师在本方中以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海金沙合四逆散及金铃子散加减。
慢性胆囊炎临床以右胁下不适或持续钝痛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中医胁痛范畴。病因以饮食、情志等因素为主,病机为肝胆郁结,胃失和降。治疗多从疏利肝胆气机、清利肝胆湿热等法入手。胁胀脘痞,胆气上逆,胃中湿阻,欲疏少阳之气,平胃中之湿,非柴平汤莫属。卢永兵治疗胆囊疾病用柴平汤以化湿消食,疏利枢机,并能清热,使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得畅,气机出入有序。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女患,56岁,1990年3月18日初诊。患者从北方迁居四川不久,即感肩背酸痛,纳差体倦,自忖为“水十不服”而就医。医曰“蜀多雨湿,挟风寒而成痹,所以肩背酸痛;纳
胆囊具有浓缩、储存胆汁的功能。胆囊炎常因胆道内寄生虫或细菌感染、胆汁滞留或胰液向胆道反流等引起,也常继发于胆石刺激和梗阻。胆囊炎和胆石症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胆囊炎的炎性渗出物,可成为胆石的石核。胆囊
一、概述胆囊炎与胆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见病。在急腹症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而居第三位。如处理得当,治愈率可达85%以上,但仍有部分效果不满意,值得研究。胆囊炎与胆石症关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结石形成,而结
李某,女,65岁于1993年10月17日初诊患右胁胀痛4年余,时轻时重,近半年来又增之发冷发热时作,“B”超提示“慢性胆囊炎”,曾服中药,西药等,疗效不佳。现右胁及右上腹部胀痛,痛及肩胛,饮食不佳,自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患慢性胆囊炎者占70%以上。本病可分为慢性胆石性胆囊炎和慢性非胆石性胆囊炎两大类,前者常反复急性发作,约占本病的70%
结石是胆固醇过多沉积而成的,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常同时存在,可互为因果,但也可单独发生。急性胆囊炎时可突发右上腹痛,疼痛呈持续性,并可放射到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和发热,油腻饮食可诱发。如伴有结石嵌在胆囊
急性胆囊炎首次发作病情轻微,以后由于屡次发作而演变为慢性胆囊炎。我们常见的急性胆囊炎往往是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胆石症可能继发于胆囊的炎症,也可能是有胆石症后又引起胆囊炎,两者可互为因果。右上腹部疼痛
胆囊炎、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尤其以中年肥胖、多产妇女最多见。发病原因主要是胆汁郁积、细菌感染及胆固醇代谢障碍。胆囊炎临床上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常以油腻饮
鹅蛋和蒲公英一起吃,并不能治疗胆囊炎,反而有加重症状的风险。因为鹅蛋的蛋黄中含有丰富的脂肪、胆固醇等成分,而胆囊炎患者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免促进缩胆囊素的分泌,使胆囊收缩。而且胆囊炎患者有
治则疏利肝胆,消炎镇痛。解析日月,期门分属胆,肝二经,均位于胁肋部位,从局部疏调肝,胆之气;胆俞,肝俞配日月,期门为专治肝胆病症的前后配穴法;阳陵泉是治疗胆道病症的第一要穴;胆囊穴位专治胆腑病症的新穴
常规灸法,胸胁部和背部适合用艾灸盒施灸,下肢适合用艾条灸和温针灸法,每处或每穴5-10分钟,急性期每日2次,慢性期每日或隔日1次。具体操作手法将点燃的艾条在距离穴位2厘米处施灸,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局
一、刮痧部位1.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胆俞、阳纲穴和任脉的中脘穴,可通泻肝胆之气;2.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穴,可疏泄肝胆经气、清热利湿;3.选督脉的至阳穴,可治黄疸。二、刮痧方法1.刮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
日月乳头直下3个肋间隙,即第7肋间隙。期门乳头直下2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肝俞背部第9胸椎下旁开1.5寸。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阳陵泉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胆囊穴阳陵泉穴下
魏某某,女,54岁。1982年7月初诊。素有胸闷胁痛。B超示:胆囊炎伴胆石症。近周胃痛泛呕,厌油腻,曾吐苦绿水,大便偏稀、次多,舌苔厚腻,脉弦。方药:黄连6g,
缑某某,女,54岁,干部,1978年4月3日就诊。主诉:6年来每遇生气、受凉经常右上腹痛,阵发加剧,肩背束困,气短胸闷,暖气纳差。经胆囊超声、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门诊医生始用柴胡疏肝饮6
张某,女,49岁,工人,1991年2月27 El就诊。发热3年余,体温波动在37.5°C~38°C之间,夜半后汗出热退。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B型超声示:胆囊炎。形体消瘦,精神抑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