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中医症状名。凡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缓解的,称为恶寒。中医中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故“恶寒”常为临床诊断和鉴别外感表证的重要指征。
药材 | 血人参、腊瓣花、香薷、咳嗽草、肉桂叶、白苏叶、水毛花根 |
---|---|
方剂 | 大青龙汤、柴葛解肌汤、藿香正气散、参苏饮、固真汤、真武丸、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葛根加半夏汤、大黄牡丹汤 |
中成药 | 扑感片、柴黄清热冲剂、感冒解痛散、连花清瘟胶囊、感冒解毒片、感冒解毒颗粒(冲剂)、发汗解热丸、外感风寒颗粒、枫蓼肠胃康颗粒、外感平安茶 |
《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表明恶寒为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外感病初起,外邪侵袭,正邪交争,郁遏阳分,使卫阳之气不能外达,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此时虽加衣近火,仍不能使外邪祛除,邪气郁遏不解,故不能使肌体之阳气宣达于表,因而得温怕冷感却无明显缓解。
临证中恶寒常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脉浮等症状兼见。
临床中,需将恶寒与恶风、寒战、畏寒相鉴别。
其中恶风、寒战属外感病常见症状,恶风指患者遇风怕冷,避风可缓,较之恶寒为轻,为外感证中恶寒之轻症;寒战是指患者恶寒时伴有战栗[方剂汇www.fane8.com],是外感证中恶寒之重症;三者区别是轻重不同。
而畏寒是指患者身寒怕冷,加衣复被,或近火取暖而寒冷能缓解的症状,多见于阳虚之证。其与恶寒的区别是发病机理不同,恶寒一般指新病、病程短,多为实证、表证,而畏寒一般指久病、病程长、多为阳虚证、里证,常以加温近火后怕冷能否缓解进行鉴别。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3条曰:“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根据本症风寒犯表郁遏卫阳的发病机制和“邪在表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辛温发汗自然为鼓舞营卫、驱散风寒的正当治法,其治疗以热随汗出而解为顺机。
胸膜炎大多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胸闷、气急,甚至呼吸困难。感染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继发感染时,可有恶寒、发热。病情轻时可无症状。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膜炎可伴有相应疾病的临床表现。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局部症状包括胸痛、干咳、呼吸困难等。1.胸痛症状多出现在胸廓呼吸运动幅度最大的腋前线或腋...
何志红主任医师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呼吸内科 来自:百科名医网
服桂枝汤后啜热粥以助之,意在滋养脾胃,培养汗源,以取水谷之精气以为汗,使汗后病解,表阳得复;《伤寒论》桂枝人参汤方后虽未注“啜热粥,取微汗,”但证有泻后恶寒,方中又有桂枝,仍需通过微汗,调和营卫,鼓舞表阳,故亦让服桂枝人参汤后也啜热粥,取微汗。意在滋养脾胃,培补后天,鼓舞表阳,祛邪外出;服理中汤加附子汤啜热粥,是因为宿顽久泻后,在脾阳脾气损伤的同时,脾胃之津液亦伤,所以药后亦啜热粥,扶脾胃之阳气,养脾胃之津液,有易于腹泻的恢复。
本案患者非典型乌梅丸证,其寒热表现为恶寒发热而非寒热往来,且无明显厥阴经见证。但所幸前医的诊治过程为笔者排除了许多类似证的可能。粗看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经仔细推敲辨证,则可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机。口腔溃疡、尿黄、苔黄为有热;便溏、脉沉为寒;乏力、自汗、四肢酸楚、脉细为气血亏虚,卫外不固,筋脉失养。
恶寒即怕冷,一般外感证初期均有怕冷现象,接着是发热。有的一边发热,一边仍然恶寒,有的发热后,恶寒轻减,概称为表证。凡是外感证,无论伤寒或温病,日期有多少,热有轻重,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
恶寒发热是病人在发热的同时,必伴有怕冷的感觉,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一般发热为中等程度,体温多在38-39℃之间。
阳和汤本为治阴疽之主方。而本证的病机不仅在于表虚不固,更主要在于阳虚寒凝,故借用阳和汤,取其温经解凝之功用。习古方者,贵在变通运用也。
【纲】仲景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目】朱肱曰。大抵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恶寒家慎不可过当覆衣被。及近火气。寒热相
【纲】仲景曰。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目】赵嗣真曰。详仲景论中。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素问以为五脏之合。
内经曰阳虚则外寒者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阴盛则内寒者因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按此言阴阳虚
详见寒门
许学士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此谓元受病而然也又云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此谓医所病而然也大抵阴不足阳
丹溪曰经云恶寒战栗者皆属于热又云禁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绵在身自觉凛凛战栗禁栗动摇之貌如丧神守恶寒之甚原病式曰病热甚而反觉其寒此为病热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得热药而少愈者何也予曰病热
经曰∶阳虚生外寒。盖阳气不能外卫,所以恶寒。必背恶寒甚,脉浮无力,阳虚,宜参之类。甚者加附子三分。病久而恶寒者,亦宜解郁。盖恶寒非寒,明是热证,火极似水,热甚而反觉自冷,实非寒也。有用热药少愈者,以辛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成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丹谨按身大热欲得衣盖人之身不能自温因表气之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