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药材 | 黄瓜叶、列当、阴香叶、山大烟、紫油木、花唐松草、无花果、油柑根、积雪草、当归藤、伏龙肝、罐嘴菜、綟木、胡颓子根、乌奴龙胆、薯莨、刺蜜、鬼针草、金不换、百草霜 |
---|---|
方剂 | 葛根汤、桂附理中汤、苍葛止泻灵、复方樟脑酊、午时茶、逐寒荡惊汤、人参桂圆蜜膏、藿香茶、七味白术散、健脾粉 |
中成药 | 养脾散、秋泻灵颗粒、保济丸、枫蓼肠胃康合剂、九味清热胶囊、腹可安分散片、参苓健脾丸、连番止泻胶囊、春梅颗粒(乌梅冲剂)、小儿敷脐止泻散 |
1.急性腹泻
(1)感染 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或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梨形鞭毛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2)中毒 食物中毒如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3)药物 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
(4)其他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2.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可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包括:。
(1)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4)小肠吸收不良 ①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②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5)肠动力疾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
(6)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②萎缩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胆囊炎。
(7)全身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糖尿病;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系统性红斑狼疮;⑤烟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药物过敏。
1.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方剂汇www.fane8.com],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
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2.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3.X线检查
X线钡剂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肠道动力状态等。
4.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
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价值。
5.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对肠道的肿瘤和炎症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黏膜活检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和某些寄生虫。
6.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可通过粪脂测定、胆盐吸收试验、维生素B吸收试验、右旋木糖醇吸收试验等方法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7.血清及尿中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对各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判断有重要诊断价值。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 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剂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其他 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不成形,甚至泻出如水样便,并伴有腹痛、腹胀或肠鸣音、排便不爽或黏滞臭秽等症状,多由急性腹泻发展而来。我们认为慢性腹泻病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属本虚标实,以脾肾阳虚为本,湿热内盛为标,从寒热错杂论治慢性腹泻常取得良好疗效。
患者辨证为脾肾阳虚,湿邪困脾,故治疗重用温阳之品,以附子理中汤联合四神丸温肾阳,暖脾土,收敛止泻。方中附子温阳,配合肉桂、干姜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共同起温阳散寒的作用;党参、白术补益中土;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脾阳;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五味子、肉豆蔻涩肠固脱;大枣补益脾胃;甘草调和诸药。
此例晨泻,并非一般意义上脾肾阳虚的五更泻。其腹痛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脉弦滑而非沉迟,乃湿邪困脾而复为肝木所乘,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水走肠间,于是便有了晨泻之症。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柴胡祛风胜湿、升阳止泻,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炒白芍柔肝缓急,其酸收之性,亦可固涩。
腹泻亦名“消化不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可发生,而尤以冬秋两季为多,如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吸收、生长和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
据患者大便不成形(食后加重)、腹腔脏器下垂、口黏、苔白腻、腹部饱胀疼痛等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困阻,所以代师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祛风胜湿、缓急止泻。
脂肪瘤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呈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笔者虽知该病,临证却未曾中药治脂肪瘤经验。在调理脾胃时,脂肪瘤却逐渐消退,实属意外。《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腹泻是指排便频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一、常见病因(一)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二)中毒砷、磷及重金属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等。(三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排水样便甚至含有脓血,24小时排便量常超过300毫升。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腹泻。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男女老
定位:位于手背部,第三、四掌指关节向后1寸处。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腹泻。备考:《新医疗法手册》:“腹泻点……针3~5分,针感麻、酸至手尖。主治腹泻。”
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而且性状有改变,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多见。急性腹泻可以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慢性腹泻会引起肠道吸收障碍,造成患儿营养不良
倭硫黄上肉桂吴茱萸丁香(各一钱)麝香(三分)共研细末。每匀。置脐中。外贴一小膏药。炒热麸皮熨之。不可误入口中。(一方无茱等分掺暖脐膏贴脐上)并治吊脚痧。脾元虚损。霍乱不吐泻。腹胀如鼓。心胸痰塞。丁香(
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脱水和营养不良。引起本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外感风邪、内伤乳食及生冷,以及脾胃虚弱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外邪,包括环境因素(风、寒、暑、湿等)和感染因素(肠道细菌、病毒、霉
病人主要表现是腹泻,轻者每天十几次,大便呈黄绿色稀便或蛋花汤样便,有酸臭味,兼有少量粘液及乳黄色小体,且有气泡,表示肠道内有发酵过程。一般在排便前因腹痛而烦躁不安,啼哭,腹内有鸣声,排便后转为安静。有
【概述】慢性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小肠、结肠、直肠
可能是过敏。党参黄芪的性质一个偏平性,一个偏温性,服用后并不会对人体的脾胃造成较大的刺激,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腹泻症状的。如果吃了党参黄芪之后出现了腹泻症状的话,那么可能是因为对这两种中药材过敏所
腹泻本身并不会影响胎儿健康,不过,却要担心快速蠕动的肠胃连带诱发子宫收缩,而引起早产。尤其是怀孕前3个月,因胚胎着床尚不隐定,如果严重腹泻,较容易有流产的疑虑。此外,有些孕妇在要生之前也可能出现腹泻的
少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奥密克戎是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与最初的新冠病毒毒株及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更快,更容易造成人体的感染和人群的传播,同时感染奥密克戎的症状也比德尔塔毒株
有时候家长觉得宝宝拉肚子,胃肠道功能不好,就少给他吃东西,免得增加肠道负担。这些想法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做起来不应该这样。几十年前,一说拉肚子,就让小孩不吃,认为不吃就不拉了,把这个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
揉外劳宫10分钟位置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角,使穴位显出,以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揉10~15分钟清补脾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推拿方法清脾经,清胃经,退六腑,清大肠,清小肠,按揉天枢,揉龟尾,按揉足三里。推拿功效清脾经,清胃经,退六腑以清中焦湿热;清小肠以清热利尿除湿;清大肠,按揉天枢以清利湿热积
如果孩子是湿热腹泻,家长可选择清补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各1分钟,退六腑,揉脐及天枢,顺时针摩腹,揉龟尾各2分钟。按摩方解清补脾经,清胃经能清除脾胃的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小肠,退六腑能清除肠
饮食要适当宝宝腹泻时的饮食要适当减量,吃辅食的宝宝要以吃面汤、米汤、米粉为主。可以把面炒微黄,把炒面、细姜丝做成面汤,再把姜丝挑出后喂宝宝,炒后的面易消化,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补肚子”(注意,患湿热泻
王某,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腹泻反复发作近两年。患者自进入高中以来,开始出现腹泻,被诊断为胃肠炎,经常服用西药抗生素及止泻药。就诊前一个月曾在某中医院服用中药及西药20余天,服药期间
胡某,女,50岁,农民,2021年9月7日初诊。主诉:入睡困难、腹泻8年。现病史:病人从8年前开始出现失眠、腹泻,主要为入睡困难,无早醒,甚至彻夜不眠,白天倦怠思睡,伴腹泻,每日4-5次,
张某,女性,27岁,某小学教师。家在县城住居,在乡镇教书,一般周一到周五住校,双休日回县城家里。自述两年来每次到学校后就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非水样泻,常服用消炎和止泻药物。自认为是学校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