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100~200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药材 | 剪秋罗、木香花、地丁、酸枣肉、积雪草、酸藤木、盐麸子根、白金果榄、复生草、剪夏罗根、绢毛石花、厚壳树、毛叶柿叶、海底柏、大唇马先蒿、蝙蝠藤、看麦娘、金鸡豇豆、猪屎豆、旱冬瓜 |
---|---|
方剂 | 葛根汤、温肾止泻酒、桂附理中汤、十味石榴丸、逐寒荡惊汤、泻停散、人参桂圆蜜膏、云母粥、藿香茶、高粱大枣散 |
中成药 | 回春散、九味清热胶囊、小儿喜食片、小建中颗粒、参苓健体粉、参蛤胶囊、抱龙丸、补脾消食片、解毒止泻胶囊、消食健脾丸 |
1.急性腹泻
(1)感染 包括病毒(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或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梨形鞭毛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2)中毒 食物中毒如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3)药物 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
(4)其他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2.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可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包括:。
(1)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等。
(4)小肠吸收不良 ①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②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5)肠动力疾病 如肠易激综合征
(6)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①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②萎缩性胃炎;③慢性肝炎;④肝硬化;⑤慢性胰腺炎;⑥慢性胆囊炎。
(7)全身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糖尿病;③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④系统性红斑狼疮;⑤烟酸缺乏病;⑥食物及药物过敏。
1.急性腹泻
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分为水样泻和痢疾样泻,前者粪便不含血或脓,可不伴里急后重,腹痛较轻;后者有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和腹部绞痛。感染性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及发热,小肠感染常为水样泻,大肠感染常含血性便。
2.慢性腹泻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便稀或不成形,粪便含水量大于85%,有时伴黏液、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病变位于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多有里急后重,每次排便量少,有时只排出少量气体和黏液,粉色较深,多呈黏冻状,可混血液,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粪便不成形,可成液状,色较淡[方剂汇www.fane8.com],量较多。慢性胰腺炎和小肠吸收不良者,粪便中可见油滴,多泡沫,含食物残渣,有恶臭。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病引起的腹泻,粪便常带脓血。肠易激综合征和肠结核常有腹泻和便秘交替现象。因病因不同可伴有腹痛、发热、消瘦、腹部包块等症状。
1.血常规和生化检查
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2.粪便检查
新鲜粪便检查时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的最重要步骤,可发现红白细胞、吞噬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及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测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
3.X线检查
X线钡剂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肠道动力状态等。
4.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检查
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胰腺癌等尤有价值。
5.内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对肠道的肿瘤和炎症病变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黏膜活检有助于发现早期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和某些寄生虫。
6.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可通过粪脂测定、胆盐吸收试验、维生素B吸收试验、右旋木糖醇吸收试验等方法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7.血清及尿中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对各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判断有重要诊断价值。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
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 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剂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其他 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患者因忧郁思虑,伤及于肝,肝失条达,脾气失和,故成肝脾不调之状。以致中焦气机不畅,运化失常,日久则浊毒内生。据此,李佃贵治以化浊解毒,调和肝脾。方中葛根、黄芩、黄连祛大肠浊毒壅滞,调脘腹气机不畅,导滞升阳,调理升降。
脂肪瘤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呈单发或多发,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笔者虽知该病,临证却未曾中药治脂肪瘤经验。在调理脾胃时,脂肪瘤却逐渐消退,实属意外。《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温胆汤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
患者脾阳不足、脾虚下陷,故而腹泻经年不愈,且见肛门坠胀;湿阻气滞,故见腹部胀满、矢气频多、时而大便不畅,法以温阳健脾、燥湿清热,升降、寒热、补消并用,兼以调气。方中干姜、附片、桂枝温阳,黄芩、黄连清热,党参、白术健脾,苍术、藿香、车前子除湿,葛根、枳壳升降气机,木香理气止泻。
据患者大便不成形(食后加重)、腹腔脏器下垂、口黏、苔白腻、腹部饱胀疼痛等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困阻,所以代师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祛风胜湿、缓急止泻。
腹泻是指肠管蠕动增快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称为腹泻
药酒疗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药与酒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药酒的优越性在于药与酒的融合,因为酒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之功效。酒与药的融合可增强药力,既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又可用于久病愈后的辅助性治疗,促进身体尽快康复。而且,酒还是药材中有效成分的良好溶剂。尤其对于消化系统疾病,药酒可以直接入胃肠,发挥作用迅速而直接,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病人主要表现是腹泻,轻者每天十几次,大便呈黄绿色稀便或蛋花汤样便,有酸臭味,兼有少量粘液及乳黄色小体,且有气泡,表示肠道内有发酵过程。一般在排便前因腹痛而烦躁不安,啼哭,腹内有鸣声,排便后转为安静。有
小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如水样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夏秋季节多发。临床常伴呕吐、发热。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排水样便甚至含有脓血,24小时排便量常超过300毫升。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慢性腹泻。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男女老
定位:位于手背部,第三、四掌指关节向后1寸处。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腹泻。备考:《新医疗法手册》:“腹泻点……针3~5分,针感麻、酸至手尖。主治腹泻。”
【概述】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尤以婴幼儿为多。多见于夏秋季节。因小儿“脾常不是”加之饮食不节或感受风、寒、暑、湿、伤及脾胃。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如水样为主症,治不及时,可致气液耗损,久之造
腹泻是指排便频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一、常见病因(一)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二)中毒砷、磷及重金属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等。(三
倭硫黄上肉桂吴茱萸丁香(各一钱)麝香(三分)共研细末。每匀。置脐中。外贴一小膏药。炒热麸皮熨之。不可误入口中。(一方无茱等分掺暖脐膏贴脐上)并治吊脚痧。脾元虚损。霍乱不吐泻。腹胀如鼓。心胸痰塞。丁香(
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脱水和营养不良。引起本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外感风邪、内伤乳食及生冷,以及脾胃虚弱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外邪,包括环境因素(风、寒、暑、湿等)和感染因素(肠道细菌、病毒、霉
视情况而定。新冠疫苗属于一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进入到体内之后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的抗体,对于某些体质的人群来说,在接种完新冠疫苗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以及全身的头痛发热、恶心腹泻等
1.甜食因糖类易发酵和胀气。2.蔬菜许多新鲜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卷心菜等均含有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一般情况下这些蔬菜对身体没有不良影响。但当人处于腹泻、消化功能失调,或胃酸过低时,肠内硝酸盐还原菌
推脾经300次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末节的螺纹面上。操作让患儿取坐位,用右手的拇指螺纹面蘸取介质葱姜水后,在患儿拇指螺纹面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用力要均匀,频率保存在每分钟200次左右。补大肠300次位置
有这种可能性。根据目前反馈的信息,感染奥密克戎病毒后,人体会出现发热、干咳、喉咙痛、头痛、乏力、嗅觉或味觉失灵、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不过,腹泻也是常见疾病,吃得过杂、肠胃不佳也可能会导致腹泻,出现
(1)湿热下注:临床多表现为起病较急,泻下急迫如注,泻出黄色水样便,或泻下不爽,大便带黏液,腥臭,量多次频,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但无后重感。或伴有寒热,口干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黄少赤涩,舌
一、选穴取穴1.可选任脉的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经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2.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脾俞、大肠俞穴,前者可补肾阳,后两者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3.选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穴,可健中
取穴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刮痧顺序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刮拭方法泻法。方义中脘为胃募穴配天枢,可调理胃肠气机,消食止泻。大肠俞可调理肠胃之气,上巨虚为大肠经合穴
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配穴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肠腑湿热者加下巨虚,手三里,合谷;饮食停滞者
吴某,男,52岁。2015年11月20日初诊。慢性腹泻10余年,近年加重,受凉或进食油腻、生冷饮食后更甚。大便稀溏,常夹有未消化食物,日行五、六次。每于清晨即泻,伴有形寒肢冷,腰酸腹痛,肠
王某,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腹泻反复发作近两年。患者自进入高中以来,开始出现腹泻,被诊断为胃肠炎,经常服用西药抗生素及止泻药。就诊前一个月曾在某中医院服用中药及西药20余天,服药期间
患者,男,32岁。2009年4月8日初诊。腹泻近5年,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小腹坠胀,饮食减少,舌淡红苔薄,脉细无力。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