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由于引发肝炎的病因不同,虽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在病原学、血清学、损伤机制、临床经过及预后、肝外损害、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往往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药材 | 地耳草、老鼠簕、裸茎千里光、木豆、白马骨、羊蹄、多裂委陵菜、相思子、菜板、三对节、蛇莓、桦树皮、柳枝、大蓟、广西过路黄、荩草、茵陈、黄栌、黄锁梅、牛大力 |
---|---|
方剂 | 参苓白术散、附子汤、半夏泻心汤、健脾舒肝丸、安宫牛黄丸、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君子汤、舒肝化癥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
中成药 | 五酯胶囊、清肝注射液、利胆止痛片、护肝宁片、芫蒿护肝片、肝复乐片、舒肝消积丸、珍珠灵芝胶囊、清肝败毒丸、澳泰乐胶囊 |
1.根据病因
可以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如阿米巴)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非酒精性脂肪性等。
2.根据病程长短
3.根据有无出现黄疸
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4.根据病情轻重程度
慢性肝炎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
1.症状
不同病因的肝炎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厌油腻食物、
2.体征
部分患者巩膜或皮肤黄染,发热,肝区隐痛、肝大、触痛,部分患者出现蜘蛛痣和肝掌,重型肝炎可见腹水、少尿、出血倾向和意识障碍、昏迷等。
1.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2)血清学检查(检测病毒特异性标志物[方剂汇www.fane8.com],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分型)。
(3)其他相关检查(血常规、肾功能、蛋白、脂肪及糖代谢、血清免疫学检查等)。
2.影像学检查
包括腹部超声、CT、磁共振检查等
3.肝穿刺病理检查
对各型肝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通过肝组织电镜、免疫组化检测以及以KnodellHAI计分系统观察,对肝炎的病原、病因、炎症活动度以及纤维化程度等均可得到正确数据,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
根据病因、病程以及肝炎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平素多坐少动,渐至发展为中心性肥胖,表现为胃强脾弱,乏力,能食大便溏等症状,化验指标异常,属于“久坐伤肉”致脾虚不化的典型病例。治疗采用益气化聚法,给予对应方药,经过数周治疗,脂肪性肝炎好转,体重减轻,体力增强,脾虚不化证候明显改善。
防风通圣散本祛风解毒之剂,用于三焦俱实者,然实可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使人体之开阖趋于正常,既可祛外来及内生之浊邪,亦能激发人体内蕴之正气,自能达到祛邪扶正目的,观本例一般病状,确乎适用防风通圣散。若其表现一派气虚、阳虚、湿胜、阴亏,则本方未必适宜。
肝炎后肝硬化大多因乙型肝炎迁延不愈转变而成。其病理特点,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新生,同时伴有弥漫性炎症及结缔组织增生,最后演变成肝硬化。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正气虚亏,复感邪毒,内外合因,导致乙肝发生。乙肝迁延不愈,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络阻塞,因致血瘀肝硬。
慢性乙型肝炎多为湿热毒邪蕴结肝胆,旁及脾胃,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血不调。现代医学认为,病理变化为肝损伤、微循环障碍所致。该患者为脾阳素虚,湿从寒化,寒湿内阻,阳气不宣,宜健脾利湿汤治疗乙型肝炎。方中白术补脾健胃,除湿祛寒利水;苍术健脾燥湿;薏苡仁健脾渗湿,脾胃得健,即能促进运化水湿,使寒湿之邪得到清除;黄芪补气利水,通过健脾扶正,使体内精气旺盛。
中医学虽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黄疸”、“胁痛”、“肝着”等范畴。笔者从事《伤寒论》经方诊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近10年,初步形成了该病的六经辨证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今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不足之处,尚希同道指正。
李教授认为,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最早可以追溯至《内经》时期。《素问·藏气法时论》在天人相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观点,并与“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一齐被后世尊为治肝三大原则。后《难经·十四难》又提出“损其肝者,缓其中”的治则,《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说:“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毕XX,男,26岁,1963年10月15日住院。主诉:两眼轻度发黄已两年余。现病史:患者于1961年9月发现面目皮肤发黄,食纳不佳,经医院检査诊断为病毒性黄疸性肝炎,服用中西药,自觉症状好转,但眼睛发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世界性传染病。其病变以肝脏为主,亦可侵犯多种器官。有健康带毒者,亦有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者。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有甲、乙、丙型等几种,老年人多见乙型肝炎,且易慢性化。中医属于“胁痛”、“黄疸”等病。认为与湿热疫毒侵入人体有关。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注射、唾液、鼻咽分泌物、精液
(一)从中医学认识肝在人体的作用与诊断,及女人为什么会比男人长寿的原因所有的大病皆由小病演变而成,因饮食、气候变化(感冒)、治疗不当而恶化。肝病并不可怕,今日大众对肝病的谈虎色变,实因于今日大众未能从
一、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肝炎之病无论属于何证,多与湿浊内蕴相关。故其治疗,亦无不以理湿为之重点。有症状不明显,由化验而确诊之肝炎患者,四诊亦无明显湿浊见征,以清化湿热为治多能获效。此症西医名日
所有慢性病的治疗都是身体自身血气能力足够之后才有能力启动,是身体自己治的,肝炎也不例外。我的经验是肝炎的治疗必需身体的血气很充足时才会启动,因此,养足血气是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想要更快的痊愈,适当的灸疗
传染性肝炎是由于感受疫毒之邪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以纳呆、作逆、乏力、倦怠、右胁下疼及黄疸、发热、尿黄、胁下痞块等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因此时气候湿热,故疫毒易于侵犯人
大柴胡汤出《伤寒论》,为治少阳阳明兼病之方。当今辨证治疗胆道疾患如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等,每收捷效。肝胆相为表里,甲胆乙肝同属于木,不仅于病理上可互相影响,且治法与谴方用药亦多相通之处。如大柴胡
1、甲肝甲肝持续的时间很短,它通常是感染的初期阶段,有可能轻微或严重。甲肝通常不会危及生命,借由食物或人类排泄物污染的水而传播。注射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2、乙肝、乙肝或血清型肝炎持续的时间比甲肝还
涉及肝炎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629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0个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穴、肝俞穴、三阴交穴、胆俞穴、阳陵泉穴、中脘穴、太冲穴、脾俞穴、大椎穴、期门穴。
低烧推拿法(1)捏大椎穴坐位,头略前倾,拇指和食指相对用力,捏起大椎穴处皮肤,作间断捏揉动作。此法能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扶正祛邪。(2)掐内、夕卜关穴以一手拇、食指相对分别按压内关、夕卜关穴位,用力均
方法11.患者俯卧,按摩者立其侧,双手掌揉背部3遍,用肘部按压肝俞,脾俞,胆俞,胃俞各1分钟,双拇指同时点按胃仓穴,再揉下肢2遍。2.患者仰卧,按摩者以双手多指交替连推上腹3-6遍。3.患者侧卧,按摩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宝宝,感染乙肝的比例是没有差别的。只要宝宝出生后接受了联合免疫,无论妈妈是携带者、小三阳还是大三阳,都可以给宝宝哺乳。
一、刮痧前注意事项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
一、刮痧部位1.选督脉的至阳穴,可宽胸理气;2.选任脉的中脘穴,可消积化滞、理气止痛;3.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肝俞、胆俞穴和足厥阴肝经的期门、蠡沟穴,可疏肝活血;4.选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外丘穴,可
五味子敷脐方适用于热毒炽盛型妊娠病毒性肝炎的的治疗。五味子敷脐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方由白花蛇舌草、五味子、僵蚕、虎杖、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各等分组成。将白花蛇舌草、五味子、僵蚕、虎杖、半枝莲、七叶一枝
刘某某,女,25岁,洪都拉斯华侨,住院号52089,1989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去年10月起肝区胀痛不适,呈阵发性加剧,伴呕吐,消瘦。曾在当地作CT等检查诊为“多发性肝癌”,并于12月行
黄某,男,54岁。农民,1989年6月23日初诊。患肺结核16年,断续服抗痨西药,病时重时轻。2个月前咳嗽加剧,咯痰带血,白晴黄染,尿黄,厌食而住某县医院传染科治疗。诊断为“肺结核空洞出血
焦某,女,21岁,学生。2019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间断疲乏无力5年,加重1周。患者2014年6月出现疲乏无力,于医院就诊后乙肝五项示HBsAg阳性,期间不定期非常规复查,未检测病毒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