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
药材 | 水案板、美人蕉、小檗、茭白、三角泡、蛇莓、铁扫帚、老蜗生、岩春草、翠云草、半枝莲、垂盆草、苦地胆、酸浆、叶下珠、青箭、大青草、菟丝、亮叶桦皮、金钱草 |
---|---|
方剂 | 大黄䗪虫丸、三黄片、调胃承气汤、乌蛇荣皮汤、茵陈五苓汤、神仙秘诀丸、茵陈五苓散、山栀粥、丝瓜酒、泻心汤 |
中成药 | 苦黄注射液、黄连胶囊、急肝退黄胶囊、五味治肝片、健康补脾丸、益肝冲剂、益肝乐冲剂、苦胆片、胆石通胶囊、舒胆片 |
黄疸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或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病人转氨酶多会升高。
4.肝内型胆汁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功能障碍)、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1.基本症状
(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瘙痒,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浓茶样尿,陶土样便。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泻、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2.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3.腹部体征
(1)腹部外形 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2)肝脏情况 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而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方剂汇www.fane8.com],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肝癌时肝肿大较者,可失去正常形态,质坚,可扪及巨大包块或较小结节,压痛可不显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除深部癌肿或亚临床型“小肝癌”。肝脓肿接近肝表面时,局部皮肤可有红肿、压痛等炎症征象,巨大肝脓肿、肝包虫病、多囊肝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等情况时,肝区或有囊样或波动感。
(3)脾肿大 黄疸而伴脾肿大者,多见于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润性疾病,癌肿侵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时,可引起脾肿大,少见的脾梗塞和脾脓肿等亦有类似脾肿大,且有压痛等体征。
(4)胆囊肿大 黄疸而伴胆囊肿大者均属肝外梗阻,应考虑:①癌性黄疸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乏特壶腹癌和罕见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胆囊光滑、无压痛,可移动,即所谓Cour-voisier胆囊。胆囊癌时质坚,常有压痛,②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一旦出现梗阻,胆囊可肿大,多无压痛。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时,胆囊萎缩而不能扪到,③慢性梗阻性胆囊炎,因胆囊管存在结石,胆囊肿大的机会较急性胆囊炎为大,压痛不明显。④慢性胰腺炎时,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压迫胆总管而使胆囊肿大,压痛也不显著。⑤胆囊底部巨大结石、先天性胆管扩张或胆道蛔虫症,也可引起胆囊肿大、压痛多不明显。肝内胆淤时胆囊多萎缩,胆囊是否肿大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
(5)其他情况 有肝炎、扑翼震颤、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缩、杵状指、皮肤角化过度、匙状指甲、多发性静脉栓塞和心动过缓等。晚期癌性黄疸病人尚可表现癌肿转移的有关征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现脑病和颅内出血情况。血腹、胆汁性腹膜炎,胆汁性肾病和休克等也可见于癌性黄疸病人。
1.实验室检查
出现黄疸时,应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以区别胆红素升高的类型,另外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主要见于各类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疾病。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小于35%。
除上述检查外,还应进行一些有关溶血性疾病的辅助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自身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血常规、尿隐血、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血清乳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等。
(2)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 见于各类肝内、肝外阻塞使胆汁排泄不畅,直接胆红素与总比值大于55%者。
除进行一些常规检查外,还需进一步检查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总胆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细胞损伤混合性黄疸 见于各类肝病,表现为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为35%~55%,检查肝功能可获得异常结果。
2.其他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定量试验。
(3)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检查。
(4)血清酶学检查。
(5)血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
(6)免疫学检查。
(7)X线检查。
(8)B型超声波检查。
(9)放射性核素检查。
(10)肝活组织检查。
(11)腹腔镜检查。
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需要和假性黄疸鉴别。假性黄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桔等食物。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巩膜正常;老年人球结膜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
黄疸的治疗原则是在明确原发病的基础上针对病因治疗,止痒、退黄等对症治疗。
早在汉代,张仲景以茵陈蒿汤为首方治疗黄疸。茵陈蒿归肝胆经,可泻肝胆热,同时可解郁,为理肝胆、治黄疸最要之品,间接反映了黄疸与肝胆的关系。而对此最早的论述当属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书中提到:“又一种胆黄证......胆伤而汁泄于外......”描述了黄疸的一个重要病因即胆汁外泄。
侍诊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陈国权老师门下不知不觉已3载,老师在学术上的很多见解非常独到。例如,关于大黄之用。笔者过去认为,用大黄多是为了泻胃肠之实热,如宿食、燥屎等。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有顾此失彼之弊。《神农本草经》曰:“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甄权《药性论草木类卷第二》曰:“大黄……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疮肿伤折》论大黄治跌打损伤,瘀血在内者。重温《金匮要略》相关篇章
血瘀失荣证 湿热黄疸,日久未愈,则从燥化,证见身目俱黄而色泽憔悴,咽干、少腹急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瘦,脉细数等。方用润燥消瘀的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即以猪脂润燥退虚热利血脉,乱发消瘀和血利水道,使“病从小便去”。
临床通过问诊了解小便色探黄或如酽茶并结合望诊具有面黄、目黄的特征即可确立黄疸的诊断。同时通过问诊还应掌握起病过程,是否有来自疫区等因素,综合分析病因,判断黄疸性质是否具有传染性。临床上还应询问目睛是否黄染,小便色黄的程度,皮肤枯萎苍黄与否,有无光泽,以与脾虚气弱,血运不足的萎黄相鉴别。
肝癌并发黄疸乃湿毒、癌瘤内生于肝,而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进而导致胆汁疏泄失常,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临证往往病症错杂,有时很难辨阴黄还是阳黄。此时就要随证治之,有是证用是方,方能发挥中医之优势。
患者入院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因此中医诊断为黄疸。从六经辨证来看,患者食欲差,恶心,干呕,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如浓茶色,舌质红、苔黄厚腻属阳明湿热内蕴的表现。口苦、心烦、脉弦属少阳枢机不利而化火的表现,故考虑为阳明少阳合病,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湿热内蕴,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为主方,加金钱草、田基黄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加茜草以凉血化瘀。前后治疗1月余患者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遍身俱黄,眼白珠黄,指甲黄,小便亦黄涩者是也。经云:诸疸皆属湿热,渴者难愈。又有初生身黄者,胎疸也,宜皂矾丸。遍体俱黄,脉实者,茵陈大黄汤。元气不足者,皂鸡丸。皂矾丸治疸。皂矾(一两,炒研为末)栀子仁
浑身浮肿: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四肢浮肿:曲池通里合谷中渚液门三里三阴交。风浮身肿:解溪。肿水气胀满:复溜神阙。腹
一、胆红素的来源、生成与运输(一)胆红素的来源与生成用14C标记的甘氨酸的示踪试验及其他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胆红素的来源不外以下几种:①大部分胆红素是由衰老红细胞破坏、降解而来,由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
【黄疸总论】黄疸之病,种类不一,有阳黄,有阴黄,有黄汗,有女痨疸之黄,有虫黄,有胆汁满溢波及血分之黄。病源虽殊,其黄则一。倘不识病源,惟知专用退黄之药,以为黄退则病愈,舍本而治标。天下有无源之水,无根
戊申六月初,枢判①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
李某,男,成年,1960年6月6日。两胁不舒,右边有痛感,胸腹胀痛,夜眠不安,大便溏薄。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诊得脉象弦而动数。此为肝郁脾湿,用疏肝行气燥脾利湿法。白芍9克青皮9克木香6克厚
黄疸湿热郁蒸成,遍身皆黄及目睛,阳黄色亮身多热,阴黄色暗冷如冰。〔注〕黄疸一证,乃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然也。其候遍身面目皆黄,甚则深黄,面如烟熏之状,其中又有阴阳之别。如面红口渴尿赤,色亮身热者,乃脾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
不可以去。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而金银花只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材,所以无论是用金银花水洗澡还是喝,对去除黄疸都没有太大作用。但很多新生儿会有生理性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另一类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通常是在生后一周以内的宝宝出现黄疸,一般是指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三到五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导致胎粪排出延迟
宝宝出生12天检测血清中的胆红素低于12mg/dl才算正常。1、如果给宝宝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1的情况下,属于正常。2、如果给宝宝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12mg/dl,或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监测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性黄疸是程度明显升高,进展比较快,然后出现不舒服的表现,一般正常的生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是小于102.6微摩尔每升,4
1、停母乳宝宝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可以采取停母乳的方式使黄疸迅速消退,一般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2、光疗如果宝宝的血清胆红素大于342μmol/L(20
1、挤出乳汁保证再次母乳喂养在暂停母乳期间,应将乳母乳汁吸出,用吸奶器或妈妈干净的手挤出,以维持后续的乳汁分泌,保证以后继续母乳喂养。挤出的乳汁可以倒掉或是用专用的乳汁密封袋装好,放在冰箱冷冻层,保存
因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质所致。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
在家中没有医疗检验设备,单从肉眼怎么知道新生儿的黄疸值已经接近危险值呢?首先,黄疸值慢慢上升到5mg/dL左右时,婴儿的脸就先变黄,当黄疸值越来越高时,皮肤泛黄会慢慢进展到躯干、肢体近端甚至肢体远端。
徐×来,男,49岁。夏末,嗜食瓜果,觉身体沉重,酸软无力,饮食渐减,食少胀闷。十数日后,目黄,继则颜面周身皆黄。胃脘部觉有堵塞感,小便短赤,大便色微白,日一行。心热,口干微渴,但不多饮,常
刘某某,男,20岁。起病时发热恶寒,继则面目发黄,经某医院诊断为溶血性黄疸,虽经西医治疗,并输血达2000毫升,但症状仍严重,因此请中医会诊治疗。四诊所见,患者面目淡黄,神色萎靡,唇舌淡白
陈某,女,26岁。患黄疸已十日,面目发黄,头重身倦,胃纳呆,右胁痛,小便不利,腹胀便澹。曾服西药一周,病势不减。诊之,缓濡无力,苔白而腻。辨证:湿重于热,脾困肝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