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药材 | 人参、苹果、莲子、太子参、苤蓝、茯苓、猫眼睛、山药、麦芽、五指毛桃、老虎姜、蕨麻、扁豆、蓝圆鲹、鲨鱼肉、海鲶、木竹子、猪胰、薏苡仁、阿月浑子 |
---|---|
方剂 | 分消汤、山药汤圆、助眠交泰汤、参朴二术汤、豆蔻饼、黄耆赤昆汤、六君子汤、猪苓散、枣肉豆蔻丸、龙眼蒸鹌鹑 |
中成药 | 珍苓解郁胶囊、补脾益肠丸、肝加欣片、肝达胶囊、小儿止泻安冲剂、秋泻灵颗粒、秋泻灵合剂、固本明目颗粒、小儿胃宝丸、小儿止泻膏 |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方剂汇www.fane8.com],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2.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1)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撒入适量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白术,干姜,鸡内金。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气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2)补脾食物马铃薯:味甘、性平。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味甘、性温。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味甘、性温。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因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之胃痛,津亏肠燥之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泄泻病位在肠,主责在脾[1]235。郭老分析患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情志不畅则加重,伴胸闷胁胀,咽有异物感,推断其泄泻乃肝气不舒,克伐脾土,使得脾虚失运,泌别清浊功能失司所致。《张津青医案·泄泻》言:“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脾虚津液不布,清阳不升致眼、鼻干燥,头晕。
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
患者全身红斑丘疹、瘙痒为主要症状,兼见流口涎、纳差等脾虚症状,结合舌脉,符合脾虚夹寒湿证。太阴脾虚,不能摄津,则口流稀涎不断。《伤寒论》第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求其病机,病程日久损伤太阴脾,轻则脾气亏虚,重则脾阳受损,脾阳不足则寒湿生,不能摄津,故见喜唾流涎诸症。
本病多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等,根据其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袁师结合40年行医经验,认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以治本为主,抗幽门螺杆菌为辅,临床注重辨证论治。
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制何首乌大补肝之阴血,退虚热;用蒲公英、泽泻清除因气机阻滞所生之少量实热以固护阴液。用白术、焦山楂、槟榔燥湿和胃,延胡索、郁金以行血中之气。用炙远志改善朱某的睡眠问题。全方治肝为主,兼治心、肺、脾、胃、肾,五脏一腑同调,故复诊时月经虽未来潮,但嗜睡、多梦、手指发胀消失,口干减轻,大便调畅,为月经的来潮铺平了道路。
该患者就诊时神志恍惚,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癫痫频繁发作。是在无望中就诊中医的,在治疗中值得称道的是该案例患者的家属及其耐心,护理周到,能积极配合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闵某处境艰难,向多忧虑,脘痛经岁,诸治不瘳。望色萎黄,切脉细弱,问痛喜按乎?曰然,得食痛缓乎?曰然。予曰∶此虚痛也。古云∶痛无补法,此特为强实者言,非概论也。为订归脾汤,嘱多服乃效。如言服廿剂有应,百
有一患者,溃而不敛,以内有热毒,欲用寒凉之药。余曰∶此血气俱虚,而不能敛耳,非归、茯、参、之类,培养脾土,则肌肉何由而生?岂可复用寒凉克伐之药,重损气血哉!遂用前药治之而愈。
脾者土也,为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王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扁鹊云∶“脾病则面色萎黄,实则舌强直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病,喜吞酸,痢不已。其脉来似
聂某,男,33岁,农民。右侧眉棱骨疼痛6天,以上午8~12点为甚,痛剧时手按眉额,难以坐卧,午后痛渐缓减,连日如此,极为规律。询知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胃纳尚可,二便如常,口干口苦,不欲水饮。视其眉额及
由于肝气郁结,疏泄功能障碍,导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胁痛,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四肢倦怠等脾虚症状。参阅“肝郁”条。
论曰: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藏,灌四旁。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补养之法,不可缓也。治脾虚不
脾主运化,摄取营养,把精气上输于肺以养全身。如脾虚则精气不足,以致肺气也虚,出现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便溏、短气、咳嗽、痰多、肌肉瘦削,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多见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消化不良
(论一首方二十三首脉四首灸法一首)脾实热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泻热汤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前胡茯苓龙胆细辛芒硝(各三两)杏仁(四两)
中脘穴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解溪穴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
不建议艾灸。阴虚脾虚的人是不建议艾灸的,因为阴虚脾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进而容易产生内热的症状,比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两颧潮热发红、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等症状。而艾灸本身就是阳热性质的治疗,艾灸有很好
揉外劳宫10分钟位置在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操作方法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呈90度角,使穴位显出,以拇指螺纹面左右揉之,揉10~15分钟清补脾
可能会。如果痰湿脾虚的症状很严重的话,那么就会容易导致身体的气血运行受阻,而眼周的皮肤又是比较薄弱的,此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青黑色。此外,因为脾虚痰湿导致湿气生成的时候,也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质量
可以适当地吃一些。燕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燕窝味甘、性平,入肺、胃、肾经,能对人
山药山药味甘性平,能入脾肺肾经,食用后有很好的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养脾补阴的功效。枸杞枸杞味甘性温,食用后有很好的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的功效,对阴虚脾虚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桑葚桑葚味甘、酸,性微寒,有滋阴
白术和茯苓都具有健脾的作用,都有一定的补脾虚的效果,所以如果是有脾虚的话,可以食用白术,也可以食用茯苓,两者对脾虚都具有一定的效果,都有助于补脾虚,对于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以及食欲不振的情况有
可以适量喝。阴虚脾虚的人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差,而红茶是属于温性的茶饮,阴虚脾虚的人适当喝一些红茶可以帮助调节肠胃、利尿生津,但是喝的时候要注意控制量,不要一次性饮用过多,不然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不利于
郑某某,男,77岁,1982年7月27 日初诊。患者泄泻已达4月之久,迭经中西医治疗罔效。来诊时,形瘦肢倦,气短懒言,由其家人抱扶而来,询知日夜大便10多次,便稀色黄带馊气,溺少色黄,
患者,男,28岁。初诊时间:2012年9月22日。诉消瘦1年余,反复胃腹胀满、腹泻8月余。患者于2012年7月开始体质量下降、形体消瘦,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未行治疗
王某,女,54岁。2013年8月27日初诊。主诉:腹泻3年余。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日4~5次,便质稀薄,时轻时重,曾自行服用健脾养胃丸症状略减,但病症反复。现腹泻每日3~4次,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