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药材 | 山药、苹果、吴茱萸根、人参、茯苓、猪胰、扁豆、薏苡仁、陈仓米、莲子、白术、龙眼、太子参、阿月浑子、大枣、五指毛桃、川明参、荔枝、蕨麻、打碗花 |
---|---|
方剂 | 羊肉补酒、参朴二术汤、健脾养肾抗疲劳方、扶脾舒肝汤、六君子汤、温白茶、强力烘蛋糕、红参薯蓣肚、生地煲鸡汤、补虚正气粥 |
中成药 | 潞党参口服液、强肝丸、九味肝泰胶囊、复方乌鸡颗粒、健脾安神胶囊、益肾化湿颗粒、五灵胶囊、固本咳喘颗粒、复方仙鹤草肠炎胶囊、秋泻灵颗粒 |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则: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则:温脾利水消肿。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则:健脾益气摄血。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方剂汇www.fane8.com],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治则:补脾胃、养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则:补益脾气摄津。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则: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1.脾虚证的宜忌食物
(1)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2.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甘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1)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撒入适量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白术,干姜,鸡内金。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气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2)补脾食物马铃薯:味甘、性平。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味甘、性温。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味甘、性温。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因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之胃痛,津亏肠燥之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
《临证指南医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患者中年女性,平素多愁善感、情志不畅,故肝气郁滞,复加饮食不节,不能助脾疏散水谷精微,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二者相加,使水谷精微壅滞血中而致本病。
据患者大便不成形(食后加重)、腹腔脏器下垂、口黏、苔白腻、腹部饱胀疼痛等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湿邪困阻,所以代师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祛风胜湿、缓急止泻。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在产后1周内出现症状,产后4~6周逐渐明显,平均持续6~8周,甚至长达数年。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呈每年2%~3%的上升,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其发病率为3.5%~33.0%,国内为5.45%~17%,而北京地区为10.6%。
《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综合此患儿体质、症状、舌脉的情况,辨证为胃强脾弱,肝脾不调。处方银台芍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益胃、疏肝理气。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和胃燥湿,用之治疗脾虚泄泻很好理解,而用之治疗胃强脾弱的消谷善饥,虽然有赢而益之之虞,却又在情理之中。本案主要病位在胃。
患者全身红斑丘疹、瘙痒为主要症状,兼见流口涎、纳差等脾虚症状,结合舌脉,符合脾虚夹寒湿证。太阴脾虚,不能摄津,则口流稀涎不断。《伤寒论》第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求其病机,病程日久损伤太阴脾,轻则脾气亏虚,重则脾阳受损,脾阳不足则寒湿生,不能摄津,故见喜唾流涎诸症。
董某,男,28岁,泡池村人。连续三年,每届春季,晨曦未至,头额先痛,上午9~10点,疼痛由轻至重,午后渐缓。日日如此,甚为规律。人夏则疼痛渐止。今年春风未吹。疼痛已十余日矣。痛时二目发赤,前额烘热,须
泛指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而言。临床表现有食不消化、腹满,肠鸣,泄泻等(《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脾气虚”、“脾阴虚”条。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
诊脉细濡,恙经多时,始而便泻,继则下血,渐致食少欲呕,形疲心愦,药无灵效。略投辛温,血下即多,稍用清凉,饮食即减。辗转却难借箸。然医贵变通,未可见病治病,印定眼目,经曰∶湿多成五泻。病始于泻,脾虚酿湿
陈无择曰脾虚多中湿故曰湿流关节中之多使人胀四肢关节疼痛而烦久则浮肿喘满昏不知人挟风则眩晕呕哕兼寒则挛拳掣痛治之不得猛发汗及灼艾泄泻惟利小便为佳也谨按脾虚中湿内因多中满痞膈泻痢外感多为痿痹肿疼痛等证盖脾
黄翁静丞,古稀之年,向称清健。讵料客秋以家庭之故,抑郁不适,循至肌肉黄瘦,精神委靡,杂治无效,病反增,迎余往治。诊脉沉迟无力,身不热,口不渴,舌白润滑,饮食无味,面色萎黄暗淡,胸膈痞闷,时有噫气,大便
脾虚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少精神,面黄懒食肌消瘦,参苓白术奏奇勋。[注]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作泻腹满不渴,精神短少,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其泻自止。(参苓白术散)方见
陈无择云: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关,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下注,伤及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异常;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不容而呈㿠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乏;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治则健脾化湿以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植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治则健脾益气止泻。施灸穴位主穴取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配
中脘穴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解溪穴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
可以。脾虚的人食用白术对脾虚还有一定的作用,因为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效果,所以如果是脾虚的人,适当的食用一些白术,有利于补脾虚,促进脾胃的健康,预防由于脾虚导致的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的情况,促进人体正常肠
可以适当地吃一些。燕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后可以为人体补充多种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而且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燕窝味甘、性平,入肺、胃、肾经,能对人
建议选择生白术。生白术是由白术去除杂质后用水浸泡而成,然后再冲洗、切片、干燥,主要的功效是健脾、通便,而炒白术主要是由炒制而成,性更加的热,所以主要功效是除湿燥,两者各有用处,如果要改善脾虚的情况,建
不建议艾灸。阴虚脾虚的人是不建议艾灸的,因为阴虚脾虚的人体内阴液不足,进而容易产生内热的症状,比如形体消瘦、五心烦热、两颧潮热发红、口干咽干、大便干结等等症状。而艾灸本身就是阳热性质的治疗,艾灸有很好
虽说桑葚干的营养价值以及食用价值比较高,但由于桑葚干性寒,而脾胃虚寒者体内寒气比较重,食用过量很容易加重其肠胃负担,加重病情。一般建议脾胃虚寒者食用桑葚干,建议将桑葚干泡水,这样可以帮助稀释一些桑葚干
患者,男,28岁。初诊时间:2012年9月22日。诉消瘦1年余,反复胃腹胀满、腹泻8月余。患者于2012年7月开始体质量下降、形体消瘦,于外院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未行治疗
秦某,女,23岁。2018年7月29日初诊。患者近日情绪不宁,心情抑郁,时而心烦,寐中多梦,倦怠乏力,口干,饮食欠馨,二便正常。视其面色少华,舌淡白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为神经衰
何某,女,24岁。患白带一年多,初起不以为意,未就医治疗。近来白带增多,质清稀如米泪,有腥臊气,精神萎靡,身倦乏力,腰酸腹痛;舌质淡,苔白厚,六脉沉缓。病为脾失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