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药材 | 巴豆、白沙蒿、油菜子油、花生油、火索麻、芸薹子、油茶油、美舌藻 |
---|---|
方剂 | 沉香酒、调胃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理气宽肠汤、小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甘遂通结汤、抵当丸、大承气汤 |
对肠梗阻的分类是为了便于对病情的认识、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估计,通常有下列几种分类方法。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 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 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肠梗阻的分类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的,但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如肠扭转可既是机械性、完全性,也是绞窄性、闭襻性。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单纯性肠梗阻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最后也可发展为麻痹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时,由于炎症、水肿或治疗不及时,也可发展成完全性肠梗阻。
1.粘连性肠梗阻
表现:
(1)以往有慢性梗阻症状和多次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
(2)多数病人有腹腔手术、创伤、出血、异物或炎性疾病史。
(3)临床症状为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等。
体检:
(1)全身情况:梗阻早期多无明显改变,晚期可出现体液丢失的体征。发生绞窄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休克。
(2)腹部检查应注意如下情况:①有腹部手术史者可见腹壁切口瘢痕;②病人可有腹胀,且腹胀多不对称;③多数可见肠型及蠕动波;④腹部压痛在早期多不明显,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明显压痛;⑤梗阻肠襻较固定时可扪及压痛性包块;⑥腹腔液增多或肠绞窄者可有腹膜刺激征或移动性浊音;⑦肠梗阻发展至肠绞窄、肠麻痹前均表现肠鸣音亢进,并可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2.绞窄性肠梗阻
表现:
(1)腹痛为持续性剧烈腹痛,频繁阵发性加剧,无完全休止间歇,呕吐不能使腹痛腹胀缓解。
(2)呕吐出现早而且较频繁。
(3)早期即出现全身性变化,如脉率增快,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倾向。
(4)腹胀:低位小肠梗阻腹胀明显,闭襻性小肠梗阻呈不对称腹胀,可触及孤立胀大肠襻,不排气排便。
(5)连续观察:可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感染性休克表现,肠鸣音从亢进转为减弱。
(6)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7)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8)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
1.粘连性肠梗阻
(1)实验室检查 梗阻早期一般无异常发现。应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方剂汇www.fane8.com],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钾、钠、氯及尿便常规。
(2)辅助检查 X线立位腹平片检查:梗阻发生后的4~6小时,腹平片上即可见胀气的肠袢及多数气液平面。如立位腹平片表现为一位置固定的咖啡豆样积气影,应警惕有肠绞窄的存在。
2.绞窄性肠梗阻
(1)实验室检查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液浓缩。②代谢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③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2)辅助检查 X线立位腹平片表现为固定孤立的肠襻,呈咖啡豆状,假肿瘤状及花瓣状,且肠间隙增宽。
1.粘连性肠梗阻
(1)非手术疗法 对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特别是广泛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对于单纯性肠梗阻可观察24~48小时,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观察不宜超过4~6小时。
基础疗法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治感染及毒血症。
(2)手术疗法 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或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特别是闭襻性肠梗阻;或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时,均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粘连带或小片粘连行简单切断分离。②小范围局限紧密粘连成团的肠襻无法分离,或肠管已坏死者,可行肠切除吻合术,如肠管水肿明显,一期吻合困难,或病人术中情况欠佳,可先行造瘘术。③如病人情况极差,或术中血压难以维持,可先行肠外置术。④肠襻紧密粘连又不能切除和分离者,可行梗阻部位远、近端肠管侧侧吻合术。⑤广泛粘连而反复引起肠梗阻者可行肠排列术。
2.绞窄性肠梗阻
(1)绞窄性小肠梗阻,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治疗,术中根据绞窄原因决定手术方法。
(2)如病人情况极严重,肠管已坏死,而术中血压不能维持,可行肠外置术方法,待病情好转再行二期吻合术。
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采取某些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减少肠梗阻的发生。
1.对患有腹壁疝的病人,应予以及时治疗,避免因嵌顿、绞窄造成肠梗阻。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治疗肠蛔虫病。
3.腹部大手术后及腹膜炎患者应很好地胃肠减压,手术操作要轻柔,尽力减轻或避免腹腔感染。
4.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肿瘤。
5.腹部手术后早期活动。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治疗“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中,大黄攻下,枳、朴推逐,芒硝软坚,共同完成攻下的作用。加附子是患者体寒,附子助阳气。所以对于肠梗阻的患者,能够辨证施治,正确使用大承气汤,其效如神。
恶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消化道以及妇科肿瘤,具有手术切除机会小、梗阻部位多发的特点,治疗困难,预后差,现今以姑息治疗为主。
大承气汤方出自《伤寒论》。阳明腑实证以“痞、满、燥、实”为特点,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则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亦可治热结旁流之证。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主方。上二例患者均有腹痛而大便量少或不通,苔黄而脉滑。按仲景原文则不为阳明腑实证之证,而其阳明胃肠不通之病机已成,故以大承气汤加减方通腹泻热,理气止痛,均取得满意效果。
取穴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解溪
肠梗阻乃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通畅性遭到破坏,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和病理政变,属于中医之“关格”“肠结”范畴。盖肠为“传化之府”,司饮食之传递、消化、转输等功能,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能满”,总之是以通降下行为顺。若通降失调,则气血郁塞,热结寒滞,食积虫阻等均可导致肠道气血痞结、滞塞而发病,表现为痛、呕、胀、闭之症。因此,以通为用,乃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法则。
此病例从麻痹性肠梗阻,针药并用险中得生,到大汗不止的辨证施治,体现了中医药学治疗急危重症的特色与优势。中医中药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在西医同道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医、使用中药的热情。
凡肠道内容物流通发生障碍统称为肠梗阻。有机械原因的,如肠腔内蛔虫或异物堵塞、肠壁肿瘤或炎症造成的狭窄、肠外束带或嵌顿性腹股沟疝造成的压迫等;有动力原因的,如腹膜炎时炎症和毒素抑制肠管蠕动,形成肠梗阻,
急性肠梗阻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在急腹症发病率中,仅次于阑尾炎和胆道疾患,居第三位。其病因多种、表现复杂、进展迅速,多可造成全身病理生理变化,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不良后果。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急
肠梗阻由于其发生的原因和梗阻的程度及病理改变等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地通过肠腔,则是各类肠梗阻一致存在的。所以肠梗阻的特征就是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这四个主要症
肠梗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不仅能使肠道的功能改变,而且使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一、主因(一)机械性梗阻最常见,约占90%以上。1.肠壁病变:由先天性肠道狭窄、闭锁、
肠梗阻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组症候群。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动力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由于病因、部位、类型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有的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
肠梗阻是老年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称之为“大便不通”、“肠结”、“关格”等,认为由于饮食不节、热邪郁闭、寒邪凝滞、湿邪中阻、气血淤滞、燥屎内结、虫团聚集等因素导致肠腑传导失常,通降受阻,则气机痞结,水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压迫所致的肠梗阻,较常见。占各类梗阻的19~20%。一、病因、病理肠粘连、粘连带是由于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刺激等所引起,常见有两大类:①广泛性粘连、包括片
潘某,男,57岁,1975-12-22就诊。缘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4天求治。患者于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阵发性钝痛,以中下腹为甚,渐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无大便和矢气,伴恶心未呕吐
冷某,男,61岁。初诊:1978年5月7日。上腹痛渐进加剧5天。5天前进餐后突发上腹部疼痛,呈阵发性绞痛,渐进加剧,休息无缓解,不放射。并伴呕吐宿食数次,非咖啡样物,腹胀、大便闭结、肛门停
黄某,男,37岁。1968年脾切除,1974:年胃全切,胆囊、阑尾切除。1981年11月因上腹部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而住院,诊断为“术后粘连伴部分肠梗阻”。经禁食、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痛未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