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女,79 岁,2016 年7 月1 日就诊。
心悸5 年余。患者5 年来间断出现心悸心慌,每先发作呃逆,继发心悸,气短,胸闷,四肢无力,每次时间约10 分钟不等,经休息及服用速效救心丸后好转,一月发作几次。近一周来频繁出现上述症状。
刻下:素体消瘦,面白少华,精神欠佳,言语低微,时有叹气,胃纳不佳,睡眠不佳,易紧张,大便干,小便尚可,舌光剥,脉弦细。既往就诊医生因舌苔光剥言之 “阴亏”严重,多服用熟地、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之品,疗效不佳。该患者虽无苔,观之舌质水滑,并非阴亏,结合脉症,当辨为:肝郁气滞,心气不足;治以疏肝通络,益气养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参麦散加减。
处方:柴胡15 克,香附15 克,郁金10 克,陈皮10 克,枳壳10 克,延胡索10 克,太子参10 克,麦冬6 克,五味子6 克,珍珠母15 克,丹参15 克,川芎10 克,甘草3 克。7 剂[方剂汇www.fane8.com],水煎服。
二诊(2016 年7 月10 日):患者胸闷气短好转,一周发作一次。原方继进7 剂。
三诊(2016 年7 月17 日):患者诸症好转,已无心悸症状。原方去川芎,加桂枝10 克温通心阳。予14 剂巩固疗效。
按:现在许多医生辨别阴虚,只看舌苔,苔少便称阴虚,不从全身辨证分析,一叶障目,辨证之误也;亦喜用熟地、枸杞子、玉竹、石斛之品,虽无良效,用之也无过,但是体内浊阴内盛,阴阳失衡。本案便是明例,患者叹气,紧张,便干,脉弦,肝气郁滞明显,方用柴胡疏肝散疏理肝气;精神不佳,乏力,面色少华为心气虚,生脉散补心气,二方合用效果明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易伤阳气,故加桂枝以温通心阳。清代医家陆九芝曾云:“方且防其劫津,用滋润之玄参麦地,谓是养阴退阳,药不中病,病不待也,尚作何等病观耶,病家习闻夹阴之说,病适留恋增重,适如所言,意本以虚为疑,乃大叹服。参芪并进,手写熟地炭生地炭,口中则议投姜附,临行诵盲左之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而明日果然”,此言我辈医者当共戒之。
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期,多为气阴亏虚,痰热挟夹。治疗应以养心益气、祛痰安神为主要治则。方杂合炙甘草汤与黄连温胆汤,看似无序,却甚和病机。正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提出惊悸病本为心虚,在惊为痰,在悸为饮,认为心悸与痰扰心神有关。著名医家祝味菊先生常以竹茹、附子与五味子配合使用,谓强心治悸妙药,取其温阳通脉、祛痰安神、潜镇浮阳之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疗本案患者,首先辨病:萎缩性胃炎(胃痞),为疾病中期寒热错杂阶段,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胃阴;其次辨证:有胁肋部胀满、心烦、脉弦等,辨为肝胃不和之证,加用柴胡疏肝散;第三审因:既往有饮食不节的诱因,嘱其改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去除病因;最后辨症:兼有纳差、失眠、心烦之症,予以焦三仙健脾消食,合欢花、远志安神定志。
桂枝去芍药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小方,医者往往不喜用之,原方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此患者虽然没有脉促,但患者肤色偏白是桂枝体质,心悸且伴有胸闷。因而刘志龙教授选用桂枝去芍药汤,他往往抓住桂枝体质患者易出现胸闷心慌,而用此方获得良好效果。此患者饭后心悸明显,且伴有胃部不适、反酸和乏力乃是脾胃气虚所致,因为合用香砂六君汤。因为患者舌苔有裂纹故去辛燥之半夏、砂仁防伤胃阴,另加麦芽、枳壳醒脾行气化滞。
柴胡疏肝散是由《伤寒论》之四逆散衍化而来,主治胁肋疼痛,往来寒热。本方由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为主药,为治肝胆、脾胃之要药,有疏肝解郁之功。白芍能补血柔肝敛阳,缓急止痛。现代药理证明,本品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整T细胞的免疫功能和促进液体免疫反应。
《证治汇外·郁证》指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亦曾提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观点。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
本例患者为中年白领,日常工作强度大、加班时间长,焦虑易怒,脾虚运化无力,肝郁气滞血瘀,故见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心烦失眠。四诊合参后辨为肝郁气滞,心脾两虚之证,属《伤寒论》之柴胡龙骨牡蛎汤证。
茯苓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生姜(切)三两(9g)。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现常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湿痰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柴胡四两(12克),龙骨、黄芩(切)、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牡蛎(熬)、茯苓各一两半(4.5克),半夏(洗)二合半(6克),大黄二两(6克),大枣(擘)六枚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镇惊安神。主治
茯神60克(去皮)沉香15克治心火不降,肾水不开,心神不定,恍惚不乐,事多健忘,心悸怔忡。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麦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刺五加 10克;黄精 10克;党参 10克;黄芪 10克;桑椹子 10克;枸杞子 10克;熟地黄 10克;淫羊藿 10克;山药 10克;山楂 10克;陈皮 10克;雄蚕蛾 10只;蜂蜜 100克;白酒
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二两(6g),炙甘草二两(6g)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
人参茯苓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三两桂心一两大枣五十枚菖蒲泽泻薯芋上捣筛为末,炼蜜枣膏为丸,如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至三十丸。
论曰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治伤寒厥心下悸,宜先治水
郝某,女,43岁,合索村人。病心动悸,脉时停搏五月余。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甚时一分钟出现5次,以静止或睡卧时为多。某医与炙甘草汤,多服不效。值文明礼貌月,医院在街头服务时就诊,自述心跳
夫伤寒心悸者。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以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发渴。渴则饮。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下之则
治左胁痛。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川芎赤芍枳壳(麸炒)香附(醋炒,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唇焦口渴,乍痛乍止者,火也,加山栀,黄芩;肝经一条扛起者,食积也,加青皮、麦芽、山楂;痛有定处而不移,日轻夜重者
心悸此症在热性病中最多(病人自诉心慌,即是此症。)西医所谓心悸亢进是也。此时心力抵抗病邪,有不足之势,医者用药,应格外注意。若系发汗药,必先用小量:以防危险。中药之发汗药,于此时防有危险,西药之退热剂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女患,40岁,1987年12月25日初诊。主诉:心悸8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8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
于××,女,40岁。北京市某商店职工。【病史】1973年初,自觉眩晕。至1976年病情加重,心悸,手麻,上肢震颤。××医院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服中药调补,疗效不显。【初诊】1978年10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柴胡疏肝散,为理气剂,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1.解热有效
取天池、间使、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少海、神门、太冲、期门、照海、厥阴俞、心俞、膈俞、肾俞、三阴交、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
可以。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
治则温补脾肾,利水宁心。艾灸处方内关,关元,命门,脾俞,足三里。艾灸方义关元,命门温肾壮阳,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内关安神宁心。灸法1.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灸法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
(1)心气不足:心中惕惕不宁,心慌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自汗气短,神情疲倦,舌质淡红,脉虚弱,或略数,或带弦。(2)心阳不振:心悸气短,息短无力,胸中痞闷,入夜尤甚,畏寒喜暖,甚则肢厥,小便清长,
吴某,女,76岁,2021年10月3日初诊。患者自2021年5月上旬以来出现动则心悸胸闷,纳谷不振,倦怠乏力,伴夜寐不实,口干,齿龈有血,苔薄,舌尖红,脉细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邹某某,女,55岁。病史:主诉:心悸、气短、头晕1月余,伴晕仆。1月前,因心悸、气短、时时头晕并晕倒1次而在某附院作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早搏”,给予阿托
秦某某,男,32岁。病史:初觉口干口苦,渐感胸闷如有重物压迫,卧则背嵴酸楚板滞,心悸不寐,眩晕耳鸣,汗多。刻诊:脉迟弦结代,舌红中有裂纹。X线胸透:主动脉弓突出。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