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所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内经》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临证当分虚实,虚证养血安神为主,实证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心悸初起,治疗及时,比较容易恢复。若失治或误治,病情亦可由轻转重,由实转虚。如年迈体衰,心病及肾,真气亏损者,治疗较难,恢复亦慢。
西医的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脏神经宫能症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一是要问病人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二要掌握惊悸与怔忡之区别,怔忡自觉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惊悸则相反,偶受外来刺激,或因惊恐,或因恼怒均可发病,发则心悸,时作时止,病来虽速,但全身情况较好,病势浅而短暂。一方面,惊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另一方面,怔忡患者,又易受外惊所扰,而使动悸加重。掌握心悸发生的时间长短以及服药后病情的转归,是好转还是恶化,是极为重要的。
(二)分型问诊
1.心虚胆怯
问诊心悸善惊易恐[方剂汇www.fane8.com],坐卧不安,少寐多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
2.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致心悸者,则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
5.水饮凌心
问诊心悸眩晕,胸脘痞满,畏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方药用笭桂术甘汤加减。如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官用真武汤加减,以温阳行水。
6.心血瘀阻
凝脂翳问诊时还应仔细寻问眼眵颜色,若眵为黄绿色,当考虑绿脓杆菌感染的可能性,应迅速给以中西医绪合治疗,针对病因紧急救治
通过问诊,患者有口腔粘膜疼痛,饮食,说话时疼痛加剧,检查见口腔内有一个或多个黄豆大小黄白色溃烂点,溃烂点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其面有黄白色假膜,周围可见红晕,即可诊为口疮。
小儿呕吐主要应通过问诊来辨其寒热虚实实吐多见于体质壮实小儿,吐物酸臭,腹满拒按,虚吐多见于平素体弱之儿,吐物清稀;热吐多呕吐频繁,食入即吐;寒吐多以朝食暮吐,吐物不化为特征。
遇有脊柱、骨盆损伤,瘀血蓄积于腹后壁,腹部外伤,肝脾挫裂伤等,则腹腔内瘀血蓄积,会引起较严重的腹胀,腹痛拒桉,不能进食。水道不通,湿浊中阻所致。正如《素问·缪刺论》中说:“人有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这里所说的满胀,就是指损伤腹胀。其腹胀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
赤膜下垂、血翳包睛为黑睛疾患,故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自觉症状可以出现又由于本病多由椒疮而来,病人多有灼痒涩痛的睑内症状问诊时注意上述特点,即睑内症状与黑睛症状同在的表现。
蟹睛症问诊时注意患眠疼痛由重至轻的缓解过程,及伴随症状(热泪流出)另外,本病还可由外伤而致,故问诊时不应忽视外伤史。蟹睛症,又名“蟹目”“损翳”。本病是因黑睛溃破,黄仁自溃口绽出,形成如豆如珠的黑色颗粒,状如蟹睛而得名。本病是一种严重的眼病,愈后遗留斑脂翳等,并可阻滞神水运行而继发绿风内障。
当归6克 熟地黄6~9克 芍药(酒炒)6克 山药(炒)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养血滋阴。治阴虚血少,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痛。
茯苓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生姜(切)三两(9g)。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现常用于饮停胃中,出现心悸、呕逆、
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炙)、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各3克),木香五分(1.5克) ,炙甘草三分(1克),人参一钱(3克)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
当归三两(9g)、芍药一斤(48g)、茯苓四两(12g)、白术四两(12g)、泽泻半斤(24g)、川芎半斤(一作三两)(10g)。调血养肝,健脾利湿。主治妇人妊娠或经期,肝脾两虚,腹中拘急,绵绵作痛,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一两(30克)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
人参(去芦)、丹参(微炒)、玄参(微炒)、白茯苓(去皮)、远志(去心,炒)、桔梗各五钱(15g),五味子、当归身(酒洗)、天冬(去心)、麦冬(去心)、柏子仁(炒)、酸枣仁各一两(30g),生地黄(酒洗
川黄连5钱,肉桂心5分交通心肾。主治心肾不交,心悸怔忡,失眠,口舌生疮,脉细数。
定位:位于手掌部,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左右手各1点。主治病症:心悸,月经过多,痛经。备考:《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心悸点……针法:针3~5分,针感酸麻至指尖。”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
临床上各系统疾病除共同症状外,还有其特殊症状,问诊时应根据病人情况参考下列提要,进行全面地系统地、重点突出的询问。一、发热程度是低热、中等热度、高热;骤起或缓起;有无恶寒或战粟,有无出汗或盗汗;退热方
遗风徐血后阴耗,脉濡数,舌黄滑,湿火未清,心悸健忘,仍遵前法再进。生地(四钱)焦山栀(三钱)黄草石斛(三钱)夜交藤(三钱)麦冬(三钱)茯神(四钱)远志肉(八分)白薇(钱半)丹参(三钱)元参(钱半)炒条
问诊,是医者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的目的在于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
论曰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以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治伤寒厥心下悸,宜先治水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而紧者,土败阳虚,浊阴上乘也。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外泄,血冷木枯,风动身摇,振振不已。此其病在经络,根原脏腑,缘于水泛土湿,木郁风动。宜苓桂术甘汤
伤寒脉候弦细,头痛发热者,是属少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不可发汗,汗亡心液,火炎神乱,则生谵语,便是里入胃腑。胃和则愈,胃腑燥热不和,则君相升浮,摇荡不安,烦而且悸也。以相火下蛰,则神魂宁谧,而相火顺
(1)心气不足:心中惕惕不宁,心慌乏力,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自汗气短,神情疲倦,舌质淡红,脉虚弱,或略数,或带弦。(2)心阳不振:心悸气短,息短无力,胸中痞闷,入夜尤甚,畏寒喜暖,甚则肢厥,小便清长,
取天池、间使、曲骨、关元、气海、阴交、神阙、下脘、中脘、巨阙、膻中、少海、神门、太冲、期门、照海、厥阴俞、心俞、膈俞、肾俞、三阴交、天枢、足三里、按照先灸腰背部穴位再灸胸腹部穴位、先灸头部后灸四肢、先
治则滋养肝肾,养心安神。艾灸处方行间,太溪,太冲,三阴交,神门。艾灸方义行间,太冲平肝潜阳,太溪滋肾阴,三阴交滋益肝肾,神门养心安神定悸。灸法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
治则温补脾肾,利水宁心。艾灸处方内关,关元,命门,脾俞,足三里。艾灸方义关元,命门温肾壮阳,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湿,内关安神宁心。灸法1.雀啄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每疗
患者,男,50岁,1995年9月5日初诊。1984年被确诊为冠心病。现胸闷,心悸阵发性发作,唇紫肢冷,夜眠较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诊断:(心阳不足,瘀
唐x,男,49岁,2021年8月12日初诊。主诉:心悸、多汗2月。病史:患者就诊前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多汗不适,自觉心率增快,电子手表监测心率90-100次/分,运动时心率最快可达17
患者:女,62岁。2011年12月13日初诊。主诉:间断心慌、胸闷、气短5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5年前劳累后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