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枫“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
陈枫学术思想
注重治神:陈枫尊崇《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对许多疾病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应用于临床疗效颇佳。在针灸治疗中,陈枫首先强调“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即指凡刺法的施治,都必须首先以病人的神为根本,即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治病当首重治神。治神包括医者治神和患者治神两方面。“粗守形,上守神”说的就是医者治病时应全神贯注,将意念集中于针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治神,当处于安静环境下,心平气和以候气至。医患共同配合以治神,方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穴精简、手法精妙:用针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陈枫认为针刺治疗的关键,不在于穴位的多寡,在于选穴得当与否。其次在于手法得当与否,使穴位得气,且气至病所。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故陈枫针刺时,取穴少而精,通过行针手法,使针刺穴位产生得气效应。陈枫善用摇法,行针时惯用操作的手心放在针柄上方,做小幅度高频率的抖动使针身摇动以刺激穴位,以针刺部位得到放射感为度。每行此手法,患者速感气至,产生放电样针感,借助此手法迅速达到气至病所,事半功倍。
针药并用:针药并用早在《汤液醪醴论篇》就有记载:“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陈枫教授认为,针灸和方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作用形式不同,但都可以通过作用于人体,调节阴阳,使人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从而充分调动患者的自愈力,来抗御外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常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将针灸和方药相伍而用,提高临床疗效。下面将以颈性眩晕的治疗为例,举要简述。
陈枫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及颈项软组织劳损引起其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50岁以上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该病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颈性眩晕发病率为3.8%~17.6%,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头痛、视物模糊等,使很多患者饱受困扰。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治疗方法各具特色。在此基础上,陈枫提出眩晕病位在脑,病机为本虚标实,其根本以正虚为主。“上实下虚,故足不任地”故治疗以头针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以下肢穴位补益不足。
颈性眩晕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颈椎的创伤、退变、炎症、机械性因素等功能性、器质性改变[方剂汇www.fane8.com],可以导致颈性眩晕的发生。这些原因可以造成颈椎的失稳,对颈部的软组织,骨关节,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造成刺激和压迫,进而引起椎动脉的扭曲,最终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而发病。临床上西医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高风险、高成本,药物治疗疗效不显,陈枫的针灸治疗方法,为治疗该病提出了一条新的途径,尤显重要。
选穴用方
陈枫教授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颅底七穴”的概念及组方,“颅底七穴”组方为哑门、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共7个穴位。针刺头部穴位,以调畅局部经络之气血;同时配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下肢穴位,以补肝肾之亏。
完骨进针1寸,针尖向鼻尖;风池进针1.2寸,针尖向对侧目睛;天柱垂直进针1寸,捻转平补平泻,以120次/分钟的速度,捻转2分钟;由于哑门穴位置特殊,浅刺不易得气,影响治疗效果,深刺则易出现危险,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针刺深度与角度。嘱患者头部不得前后俯仰,垂直进针,针尖略向下,进针1.5寸后,使用摇法,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予小幅度高频率的持续性刺激,以针感放射至巅顶为度;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常规针刺。以上穴位操作后,均留针30分钟。
临床验案
王某,女,52岁,2019年3月28日初诊。诉头晕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与颈部体位改变有关,曾于外院就诊,行头CT检查,自述未见明显异常。后于我院脊柱科就诊,行颈椎X线示“颈椎退行性变”,后行颈椎核磁检查,示“C3-4、C5-7椎间盘突出”,曾于外院行针灸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诊治,于陈枫教授门诊就诊,行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检查。示“左侧颞窗透声不良,经眼窗探测:左侧大脑总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较对侧偏快,频谱正常,未闻及明显涡流杂音;余血管血流速度及频谱未见明显异常。”予针灸对症治疗,针刺穴位为“颅底七穴”配合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等穴位,留针30分钟后起针,患者眩晕症状当即已诉好转大半,此后予1周3次针灸治疗,3周后患者眩晕症状已基本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随访4个月未复发。
小结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受压血流不畅,脑供血不足所致。陈枫 “颅底七穴”组方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症状,此外还可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调整颈椎失稳状态和椎间关节的紊乱,减少复发。并且组方遵从WHO西太地区《针灸临床研究规范》针灸选穴四大依据之穴位处方学要求。通过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陈枫“颅底七穴”组方治疗效果远远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价廉、无毒副作用、标本兼治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侍诊过程中,陈枫经常教导:针灸这门技术知易行难,在治病过程中必须重视治神,达到“针神合一”。其次针刺时当“正指直刺,手如卧虎”,再通过精妙的行针手法促使得气,才能使气至病所。跟随恩师侍诊已2年有余,获益颇丰,深感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性。(王旋 陈东晓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
郭剑华临床灵活使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取得良效。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具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的作用;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加以丹参、川芎养血活血,益气与活血并调,加以茯神、夜交藤养心安神,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协同党参、黄芪升举清阳,加以葛根升阳止泻、舒筋解痉、缓解颈痛,共为使药。
实证型癃闭针灸治疗取膀胱俞募穴、脾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虚证型癃闭针灸治疗取背俞及任脉腧穴为主,针用补法,可灸。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少腹胀痛,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癃”是指小便不利,点滴而下,病情较缓;“闭”是指小便不通,欲溲不下,病情较急。癃、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指排尿困难,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故合称癃闭。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和排尿困难均属本病范畴。
芒针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神经走行分布区内的疼痛综合征,中医归属于胁痛范畴。西医学认为多由于邻近组织器官的病变、以及炎症、外伤、畸形等引起,也可见于带状疱疹后的神经炎。中医学认为可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阻滞或饮食不调,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患者辨证为阴虚阳亢,真阴亏虚,阴不敛阳,虚阳上浮故血压持续不降。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为法,方中运用附子、肉桂,水中升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使虚阳得抑,血压降到正常水平,眩晕明显好转。附子其性善走,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药,诸病真阳不足,能入窟穴而招之,引浮火归元;肉桂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消阴,使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宅。
风阳上扰型眩晕针灸治疗取足厥阴、少阳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酌用补法;痰浊上蒙型眩晕针灸治疗取足阳明、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目视发黑为眩,头如旋转为晕。两者常同时出现,故名眩晕。轻者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中,不能站立,睁目晕甚。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西医的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贫血等引起的眩晕均属本病范畴。
枸杞子、牛膝、山茱萸、生地黄、杜仲、菊花、白芍各60克,五加皮、桑寄生各120克,龙眼肉240克,木瓜、当归各30克,桂枝9克,白酒10000毫升补肾养肝,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适用腰膝疼痛、四肢麻
茯苓四两(12g),人参一两(3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6g),甘草(炙)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回阳救逆,宁心除烦。主治少阴病兼见烦躁不安,伴见舌淡脉微细。现常用于治疗休
酸枣仁(炒)二升(15g),甘草一两(3g),知母二两(6g),茯苓二两(6g),芎穷(川芎)二两(6g)。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
枸杞子 30克;巴戟天 30克;白酒 500毫升补益肝肾,养血明目。适用肾虚腰痛,头目眩晕,视物昏花,阳痿,遗精,身体虚弱。
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生石决明(先煎)18克、山栀子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首乌藤9克、朱茯神9克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生芡实1两,清半夏4钱,黑脂麻(炒,捣)3钱,柏子仁(炒,捣)2钱,生杭芍2钱,陈皮2钱,茯苓片2钱。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溃于肺中,喘促咳逆;停于心下,惊悸不寐,滞于胃口,胀满哕呃;溢于经络,
陈阿胶(烊冲)二钱(6克)、生白芍三钱(9克)、杵石决明五钱(15克)、双钩藤二钱(6克)、大生地黄四钱(12克)、清炙草六分(2克)、杵生牡蛎四钱(12克)、络石藤三钱(9克)、茯神木四钱(12克)
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
程湘孺人孙氏,鼻衄后眩晕,嘈杂,呕吐清水,夜卧不安,腹中饥而食不下膈,由脾虚肝胆有郁火也。以人参、黄连、白术、扁豆、甘草、陈皮、半夏、竹茹、茯苓、石膏水煎,调养而平。
增损黑锡丹治阴阳不升降,上热下冷,头目眩晕,病至危笃,或暖药,上僭愈甚者。黑锡丹头(二两)川楝子阳起石木香沉香青皮(炒。各半两)肉豆蔻茴香官桂药(去木,锉,一分)磁石(火,醋淬七次,细研水飞)上为末,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
【中风证】大卒气血、虚火与痰,凡中风必口眼斜。中腑则四肢不收,中脏则九窍不利,昏危不语。虽有续命汤之类,须灸刺可获全功。风中五内,气塞涎上,不语昏危∶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间使凡觉心中昏乱,神思不
腰痛,宜针决膝腰勾画中青赤路脉,出血便瘥。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知。腰痛,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十壮,良。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
针灸方宜始论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
1。头痛痰热风湿气,或兼气血虚而疼,在右属气多痰热,左属血少更属风,因风眩晕头风痛,热晕烦渴火上攻,气郁不伸痰呕吐,湿则重痛虚动增。【注】头痛,属痰,属热,属风,属湿,属气,或兼气虚,血虚。因风而痛,
【方歌】人神走注须当记,足大指兮属初一,外踝二日股内三,四日在腰五日寄,六手七日内踝存,八腕九尻腰背十,十有一日鼻柱间,十二日兮在发际,十三注于牙齿中,十四常在胃脘聚,遍身十五十六胸,十有七日气冲集,
涉及荨麻疹的处方用穴共50多个,计222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曲池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大椎穴、合谷穴、风池穴、三阴交穴、委中穴、风市穴。
食谱一早餐豆腐脑一份,水煮鸡蛋一个,泡菜或萝卜干100g。午餐蘑菇焖兔肉300g,炒豇豆300克,或炒莲白300g,豆腐汤一份,或冬瓜汤一份。晚餐水煮虾100g,韭菜炒豆干200g,凉拌胡萝卜100g
1.阳池位于桡骨茎突与掌骨之间,直刺过深会损伤骨膜,造成手腕刺痛。2.忌用粗针强刺,粗针强刺会伤及骨膜,造成手腕刺痛无力,甚至损伤神经,造成腕部活动障碍。3.忌瘢痕灸,阳池位于腕关节部,肌腱附近,故不
针灸是通过针刺来刺激相关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空调的冷风会关闭毛孔、收缩血管,阻滞经络的通畅,两者是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正常情况下在针灸完至少要等到汗液散掉才可以吹空调。
涉及胆石病、胆绞痛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68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9个穴位,依次是阳陵泉穴、胆俞穴、日月穴、足三里穴、期门穴、太冲穴、肝俞穴、胆囊穴穴、丘墟穴。
有用。中医上荨麻疹又被称之为“瘾疹”,发病原因可能是患者血虚、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而通过针灸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使受阻的气血运行畅通,达到治疗的目的。
涉及男性不育、阳萎,遗精、精少的处方用穴共90多个,计845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13个穴位,依次是三阴交穴、关元穴、肾俞穴、中极穴、命门穴、次髎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气海穴、太冲穴、神门穴、曲骨
涉及粉刺、痤疮的处方用穴共40多个,计106穴次,其中最高频次的5个穴位,依次是肺俞穴、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大椎穴。
竹某,37岁,女。在学校工作。初诊1978年4月。体格肥胖、身高153cm,体重60kg。有子女2人。8年前生第2胎后不久患附件炎,从此开始发胖。主诉为眩晕及耳鸣,曾被诊断为梅尼埃症。易上
易某,女,62岁。2021年10月20日初诊。主诉:头晕间作12年,伴胸闷心慌加重7d。患者平素血压为130/80mmHg(1mmHg≈0.133kPa),规律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
左某,男,45岁。初诊:1975年10月4日。缘反复眩晕半年求治。患者于半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轻时行走不稳,重时天旋地转,精神萎靡,伴耳鸣、口干和颈项部胀痛,时有恶心呕吐,无大汗和吞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