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证的防治中,一方面诸多邪气阻碍脏腑化生正气,会因实致虚,而脏腑正气虚弱、气血流通异常,也会产生气滞血瘀等内邪,逐渐形成虚实互生,更虚更实的局面,最终正虚与邪实交阻,虚实夹杂并存,恶性循环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在运用补益药的时候,也存在药物补益效力不足或过于滋腻的问题。祛邪药则具有通达三焦、调畅气血之用,配伍祛邪药可截断虚实互生的恶性循环,对补益药有增效防弊作用。探讨祛邪药在虚证防治中的运用,有助于拓宽虚证的防治思路。
病证有虚、实之分,“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是治疗大法。依照常规思维,祛邪之品多具破散气血之弊,虚证用之恐令虚者更虚。但医者若纯用补益药治疗虚证,往往虚证未已,实邪已至。祛邪药具有通达三焦、调畅气血之功,实有助于虚证的防治,兹将祛邪药在虚证防治中的运用探讨如下。
若病患邪气不尽,正气可能逐渐亏虚,故用祛邪药,祛邪以防正伤,并且有助于打破虚实互生的恶性循环。邪气阻碍正气充盈的机理有四:第一,邪气影响脏腑化生正气的能力,则正气亏损。如小儿疳积之证,食积损伤脾胃,气血难以化生,则患儿渐虚,面黄肌瘦、饮食不馨。治当消积以防气血不生,食积去而脾胃运,气血方能增长。王氏等[1]研究红黑丸治疗小儿疳积,以百草霜、寒食面等品消食化积为主,以党参健脾补气为辅,红黑丸组疗效相较于肥儿丸组更佳(P<0.05)。第二,某些邪气由正气转化而来,邪气愈烈,则正气愈微。痰饮之生,或由热邪煎灼,或由寒邪凝滞,随着病情发展,自可损津耗液,令其化为痰饮,更伤津液。治当涤除痰饮、祛除病源,使正气不再损伤。若热淫于内,灼伤津液为痰,停于肺窍,不必滋阴复津,治当清热化痰,可投清气化痰丸,以苦寒之胆南星为君,辅以瓜蒌仁、制半夏,痰热除而津液自复。若寒淫于内,化津液为寒饮,不能润泽,杭氏等[2]针对消渴提出“漫云口渴多燥热,每需温阳用真武”,力倡在消渴病治疗中采用温阳之法,以附子、生姜等温阳散寒化饮,寒饮除,津液自不受病。第三,邪气过盛会直接损耗正气,“壮火食气”,即火热之邪过于亢盛则消耗正气。治当清火以防气耗,清泄邪火,则气不为火所耗而自存。如袁氏[3]治陆某消渴,患者初起燥热之极,进而正气逐日为火热所耗,呈现火旺气虚之势,出现神疲目眩、或渴或饥等症,此时若纯施补益,无异于南辕北辙,非清火补气之法合用不能获救,故投黄连、黄柏之类为主,略参黄芪、红参等品,服后精神转佳,尿糖降低。第四,有形实邪占据体内,正气无容身之所,正如《血证论·瘀血》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脏腑、脉道本为正常血液流通之处,若被瘀血占据,则有碍血液化生。治当活血以防新血不生。若见虚即补益收涩,不但新血难以生成,甚至瘀血也会缠绵难除。傅山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制生化汤,以当归、桃仁、川芎化旧以生新,他在《傅青主女科·闪跌血崩》中说:“盖此症之状......久之则面色萎黄,形容枯藁,乃是瘀血作祟......倘不知解瘀而用补涩,则瘀血内攻,疼无止时,反致新血不得生,旧血无由化,死不得悟,岂不可伤哉。”
因虚致实指正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气血运行无力,以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虚证治疗中配伍祛邪药,可以预防实邪的滋生,从而避免虚证演变为虚实夹杂证,进而打破虚实互生的循环。
1.2.1病在脾胃,配伍消食燥湿药
脾胃虚弱,难以运化津液、食糜,湿滞、食积从内而生,常出现纳差、脘腹胀满、腹泻等症,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若遇脾胃气虚的病患,可在补益脾胃药中佐以消食燥湿之品,可以防止湿滞食积。如六君子汤治疗脾胃虚弱,本无实邪,但是为了避免脾胃虚弱导致湿滞食积,故于人参、白术之中参入陈皮、半夏行气化湿先行预防。
1.2.2病在肺卫,配伍疏散风邪药
卫气由肺气宣发而成,肺虚难以宣发卫阳,因而卫气不固,“真气先虚,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严氏济生方》),常出现自汗、畏寒、发热等症,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若遇肺卫气虚的病患,运用补益药,当少佐以疏风之品,可以防止风邪侵犯。如玉屏风散治疗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本无实邪,但为避免肺卫气虚招致风邪,当于白术、黄芪之中参入防风,先行预防,正乃“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医方考》)。
1.2.3病在肾脏,配伍利水渗湿药
肾阳亏虚,不能主水,水邪容易趁虚作祟,常出现水肿、怔忡、奔豚等症,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因此若遇肾阳亏虚的病患,运用补肾助阳药时,少佐以利水渗湿之品,可以防止邪气滋生。如《温病条辨》的双补汤,治疗久痢食滑便溏,体内本无实邪,但为避免年老肾阳亏虚招致水饮邪气,当于肉苁蓉、巴戟天之中参入茯苓等品,先行预防。
1.2.4病在心脏,配伍活血化瘀药
心血虚日久,濡养无能[方剂汇www.fane8.com],则可使血行迟缓而成瘀,原有心悸、胸闷、脉细等症状,又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黯、脉涩等症,而成虚实夹杂之证,如《景岳全书》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因此若遇心血虚的病患,运用补益心血药,当少佐活血化瘀之品,可以防止瘀血损害。如加味养心汤(《医醇賸义》)治疗心血虚证,本无实邪,但仍于当归、酸枣仁之中加入丹参,避免心血虚导致瘀血。
1.2.5病在肝脏,配伍疏肝理气药
《灵枢·本神》言“肝气虚则恐”,《素问·六节藏象论》言“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疏泄,若肝气亏虚,无力疏泄则生郁滞,在恐惧、疲乏的症状上,出现胁肋满闷、经下血块、痛经等症,呈虚实夹杂之证[4],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作疼”。因此若遇肝气虚弱的病患,运用补肝药,当少佐以疏肝理气之品,可以防止气滞血瘀。如刘氏等[5]以益气疏肝汤治疗乙肝患者,证属肝气虚弱,本无实邪,但为避免实邪,于白术、黄芪之中参入柴胡、香附等品,先行预防,符合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虽然虚证当用补药,但是补药偏静,因此有时难以自行到达病灶,需要借助祛邪药善于通行的特性,布散补益药的药力。布散的形式有三:第一,若脏腑虚弱难以布散补益药药力,当以理气药、消导药等辅助,如香砂六君子汤,以木香、砂仁、陈皮等,配伍白术、人参,帮助脾气布散精微。第二,实邪扰乱气机,使得补虚药药力难以布散,当以祛邪药祛除邪气,则补益药药力自然布散。如痿证中,火热不但损伤肺津,且能扰乱肺气,使得宣肃失常,此即《素问·痿论》所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也”,当于补药中配伍疏散风邪药。张氏[6]认为疏散风邪药能助肺之开宣,通畅肺气,通调水道,津液随之敷布全身,痿证有望痊愈,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以风药桑叶配伍麦冬、阿胶之类治疗“诸痿喘呕”。第三,部分祛邪药具有引经作用,能够帮助补益药直达病灶。如痛泻要方(《医方考》)治疗土虚木乘之泄泻,防风除疏泄肝经外,还利于补药行至脾胃补其虚弱,正如“若补脾胃,非此(防风)引用不能行”(《医方集解》)所言。
有时补益药的药性与病证的寒热不相适应,而某些祛邪药对补益药有去性存用之功。阴虚生内热,本当投以甘寒滋阴之品,温补之品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而李东垣创制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投以熟地、当归、黄芪等温热药,因为辅有黄芩、黄连、黄柏等清泄火热实邪之品,以补益药之甘与泻火药之寒相配,符合“甘寒化阴”之法[7],使温补之品在补益正气的同时,不会加重阴虚症状,此乃祛邪药对补益药去性存用的增效之功。另外,王冰曰:“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纯寒清泄之品治疗虚热之证同样不合适,难以补益阴精亏虚,祛邪药配伍补益之品则有益于虚热证的治疗。同理,对于虚寒证,若欲投寒补之品,则需配伍温热之祛邪药。如治肾阳虚证,张仲景不投鹿茸、菟丝子等甘温补阳之品,而创制肾气丸,以大剂干地黄(今日所用之生地黄即汉朝之干地黄[8],八两)配桂枝、附子(各一两),或亦有此意。
《难经·八十一难》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成为后世祛邪药不适用于虚证说法的渊源,针对方剂的整体效果而言,即不可以攻邪之剂治疗纯虚之证,而祛邪药不但有助于补益方剂效力的发挥,而且还能防止补益药的弊端,有利于虚证的治疗。补药大多滋腻,若同时患者脾胃虚弱而运化药力的能力降低,可能导致虚不受补,使得虚证迁延不愈,甚至变生他邪,如《本草新编·十剂论》云:“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少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因此,配伍消食化积药,避免了补药滋腻损伤脾胃的弊端,有利于补药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帮助虚证患者痊愈。
在虚实相生的恶性循环之中,邪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祛邪药通过祛邪扶正、祛邪防变,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虚证治疗以补益药为主,配伍祛邪药,在增强补虚药药力的同时,还能防止补药滋腻的弊端。因此,巧妙使用祛邪药,有反佐之妙用,得“治”与“防”之精髓,有助于临床虚证的防治,不要把祛邪药的使用局限于实证之中。
[1]王晓燕,陆莹.红黑丸治疗小儿疳积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83.
[2]杭文璐,高天舒.探讨温阳法在消渴病中的理论源流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136.
[3]袁兴石.《内经》壮火食气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7):8.
[4]秦钟,马卫东.益气理肝治崩法探讨[J].四川中医,2007,25(7):20.
[5]刘燕平,黄岑汉.益气疏肝汤治疗肝气虚证42例[J].四川中医,2007,25(6):54.
[6]张真全.疏风药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张明选.吴鞠通复合养阴法初探[J].中医杂志,2010,51(9):859.
[8]王毅.张仲景应用地黄剖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942.
(韩行,张林.祛邪药在虚证防治中的运用.江苏中医药,2021,53(4):73)
肝阴虚证是指由于肝之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火灼肝阴,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使肝阴不足而成。本证以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的见症及阴虚内热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叶天士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被后世誉为“温热大师”。其实,叶氏对我国中医药学的贡献是全方位、多层次,甚至很多方面是具有开创性的。其中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尤为重要。其《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中关于胃病之证所分大致有胃阴虚、胃阳虚、脾胃阳虚、中虚、饥伤、食伤等。世人皆晓温病学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养阴润燥,却少知叶氏更重视中焦胃阳,且辨治之法鲜明独到,值得挖掘。
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口渴,盗汗多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辨证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过食辛热之品,或过用温热,或发汗太过,阴津受损。气阴两虚,不荣肌肤,卫外不固,则面黄少华,形体消瘦,反复受邪感冒。气虚则多汗;阴虚则盗汗;阴虚生热,故见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本证以反复外感,多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苔花剥为特
证候:屡受外邪,面色萎黄或少华,形体消瘦或肌肉松软,少气懒言,或咳喘迁延,自汗多汗,食少纳呆,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指纹淡。 辨证本证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加之后天失调,喂养不当,乏乳早断之小儿。肺气虚则无力卫外,故屡受外邪,或咳喘迁延,多汗;脾气虚不仅运化失职,也乏生化之源,以致气血不足以充养肌肤、上荣于面,故面黄少华,肌肉松软,食少纳呆,大便不调。 本证以屡受外邪,面色萎黄
患者年少手淫频繁,先天肾精尚未充盛而受戕害,故致肾气受损,先天不足则后天亦虚,固摄作用本已减弱,加之多梦,心神不宁,故夜患遗精,精时自泄。精亏、脑窍失养而见头晕多梦,腰府失养,故见腰酸。患者为一派精气血亏虚之象,皆因中气不足,精为之变,故以归脾汤加补肾固精之品治疗。
心脾两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不足、脾虚气弱而表现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统血的虚弱证候。多因久病失调,或思虑过度,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慢性失血,血亏气耗,渐而导致心脾气血两虚。本证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并伴见气血亏虚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
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甘草(炙)二两(6g)。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
黄芪一两半(4.5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酒炒)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饴糖一升(30g)。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主虚劳病,阴阳气
黄芪12两(蜜炙,煎膏),大生地黄6两(铜刀切片),金银花4两,当归4两,甘草(去皮,蜜炙)两半,地骨皮(甘草水洗)2两,广陈皮(去白)1两。痈疡;外科虚证;劳伤虚损。
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一两(30克)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女贞子30g,桑寄生30g,生薏苡仁30g,生黄芪30g,玉竹30g,制何首乌15g,沙参15g,生地黄各15g,炒麦芽20g,陈皮9g。益气养阴,扶正培本。癌症气虚、阴虚证。久病体虚,精气耗伤,心慌
五味子半两(15克)、麦冬一钱(3克)、人参一钱(6克)、杏仁一钱(6克)、生姜十片、大枣三枚益气生津,敛肺止咳。主治气阴两虚证,症见咳喘反复,久而不已,气促胸闷,多汗恶风,倦怠少气,口舌干燥,脉虚而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
虚劳虚劳之证,精神气血俱被损伤是也。盖肾藏精,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肾受伤而精病,精病则遗泄而不秘。心受伤而神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安。肺受伤而气病,气病则痞塞而不宣。肝受伤而血病,血病则凝瘀而不流。然
肺主宗气而营运周身。脾胃主中气而消化水谷。肾中命门主藏元阳。(两肾之间有命门、中脏一点是元阳)而主一身之元气。肺气虚者。气喘息促。时时自汗。喉燥音低。气少不能言。言而微。终日乃复言。中气虚者。四末微冷
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阳气二字,指火旺。火旺则水亏,此阴虚之所由来也)。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
阴虚者,水亏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扰狂越,欲卧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如浆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瘛疭(“瘛疭”:筋脉痉挛。)者,以精
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紧痛、冷汗气促。炒盐,熨脐下气海取暖。(《本草类方》)
(附痼冷)论诸虚不足皆因肾气虚惫,下元积冷,腰背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无光,精神不爽,唇口干燥,眼暗耳鸣,小便滑数,夜多异梦,盗汗失精,不思饮食,日渐羸瘦,可与菟丝子丸、安肾丸、八味丸、无比山药丸、黄耆
阳明从燥金化气,是为燥土,太阴以湿土主令,是为湿土。脾胃以膜相连,《素问》语。感应最捷,胃家实则燥土司气,而湿土以化燥,胃中虚则湿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湿。燥则阳明之证也,湿则太阴之证也,而化气之燥,究不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预防生活中建议人体多吃一些补阴的食物,补阴可以缓解预防阴虚证,其次预防阴虚需要少吃辛辣、煎、炸、爆、烤的食品,火锅;最后就是阴虚指人体火气比较旺盛,比较容易上火,因此要注意自己的情绪
取穴肝俞,肾俞,听宫,听会,耳门,太溪,三阴交。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听会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
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本证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
脾肾阳虚证是指由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权,表现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的虚寒证候。本证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
因阳虚而出现的病证就叫做阳虚证,而以哪一脏的表现为主的就叫这一脏的阳虚证,一般情况下五脏均可出现阳虚表现,不过多以心、脾、肾阳虚较多见,脏器不同阳虚表现也不同,具体区分如下 心阳虚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