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荪老师系上海蔡氏妇科七世传人。十余年来,蔡师以化瘀散结为宗旨自拟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较好疗效。1981年总结43例,有效率占88.4%。本文重点介绍蔡师治疗本症常见五大类型-痛经、崩漏、发热、不孕、症瘕的经验。
一、本症痛经,化瘀止痛
蔡师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和其他瘀血性痛经有别,后者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经血排出困难所致,若瘀血畅行或块膜排出,则腹痛立见减轻或消失。而本症这痛经往往是经下愈多愈痛,此乃子宫内膜异位于宫腔之外,中医所谓“离经之血”,因而造成新血无以归经而瘀血不能排出的局面。治疗固当遵“通则不痛”之则,以化瘀治本为主。然而在用药上应依据其病理特点,不能专事祛瘀通下,应采取促使瘀血溶化内消之法,以达通畅之目的。自拟“内异”Ⅰ方:当归9g 丹参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川芎6g 桂枝4.5g 没药6g 失笑散12g 血竭3g。其旨在理气活血诸药中,配散寒破血见长之没药、血竭、失笑散,破散症积宿血,兼具定痛理血之功。服药当于经前或痛前3~7天之内,过晚则瘀血既成,日渐增加,难收预期功效。
二、本症血崩,以通求固
治崩中漏下,常法有塞流,澄源、复旧三者。暴崩久漏之际,总先取治标止血之法。本症之崩漏,因是宿瘀内结,阻滞经脉,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所致,故纯用炭剂止血,犹如扬汤止沸,往往难以应手。治此须谨守病机,仿“通因通用”之法[方剂汇www.fane8.com],重在化瘀澄源。用“内异”Ⅱ方:当归9g 牛膝12g 赤芍12g 香附9g 熟军炭12g 生蒲黄9~60g 丹参12g 花蕊石15g 血竭3g 震灵丹(包)15g。于经前3~5天开始服。蔡师用药每喜轻简,唯蒲黄此药,常据崩漏症情,超量用之,多则可达30~60g。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血,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且善化瘀止血,对本症经量多而兼痛经者尤为适者。方中还常佐山羊血、三七、茜草等,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功。经净之后,遂取复旧之法,重在益气生血之品调理,以固其本。
三、本症发热,祛瘀为要
经前发热,在本症患者中也占相当比例。经期发热素有外感、内伤之分。本症发热系瘀血内结,郁而化热之故,治疗理当专于活血化瘀之法。主用“内异”Ⅲ方:云茯苓12g 桂枝4.5g 桃仁10g 赤芍10g 丹皮10g 皂角刺20g 鬼箭羽20g 石见穿15g。往往在1~2周期内发热即见消失。
四、本症不孕,攻补兼顾
本症之不孕率为22~66%。对于这类病人,治分三期:月经净后至排卵期,以育肾通络之“孕”Ⅰ方(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熟地15g 桂枝2.4g 仙茅10g 仙灵脾12g 路路通10g 公丁香2.4g 川牛膝10g)合“内异”Ⅲ方治之;排卵后至经前3~7天用育肾湿煦之“孕”Ⅱ方(生地熟地各15g 云茯苓12g 石楠叶10g 鹿角霜10g 仙灵脾12g 巴戟10g 肉苁蓉10g 旱莲草12g 女贞子子10g 淮牛膝12g)合并“内异”Ⅲ方治之;经前数天至经净或痛止,选用“内异”Ⅰ方或“内异”Ⅱ方化瘀、调经、止痛。对基础体温转为典型双相,并示相对高温者,则化瘀之品须在经来后使用,慎防坠胎。
五、本症症瘕,消症治本
症瘕是本症患者共有症状,兼存于各种类型中,此为疾病之根本。蔡师按“血实宜决之”治则,于经净后以“内异”Ⅲ方消症散结。疗程一般较长,往往在三个月以上方能见其病灶有缩小现象,故坚持服药十分重要。
通过长期临床经验积累,夏桂成教授认为本病多因患者素体偏于阳虚,或者平时疏于摄生,经期饮冷贪凉,阳气受损,气血失畅,以致血凝,久而结为癥瘕。该病以阳虚瘀结为病理特点,兼有气虚、气滞、痰湿和湿热等证。运用周期疗法治疗,时间节点重在经间期和经前期,注重温阳化浊,理气止痛,化瘀消癥。兹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顽固痛经患者治疗验案,对夏老诊治本病的经验试做解析如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内膜细胞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或内膜碎屑随血液转移停留在某脏器或组织上而发病,如:腹腔、胸腔、四肢等,可随月经期而出现病变部位疼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本病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女性,青春期前不发病,绝经后异位病灶可逐渐萎缩退化。
肝旺气郁,经前乳部胀痛,烦躁欠安,输卵管不通,往往有此现象,惟经前乳胀,并非均系输卵管不通,要皆配合妇科检查,方可确切定论,患者在外地医院任护士,原有慢性盆腔炎,由单位妇产科检查,并作碘油造影,发现输卵管结核,阻塞不通,屡经刮宫通液等治疗。
经崩二旬,血色素5g 屡用各种止血药,及注射针剂均未效,面黄似,血色全无,气血大耗,显见一斑,缘去血过多,气亦随亏,统摄无权,冲任失固,顾经色淡而质稀,说明并无瘀积之象,断为虚症,似无异议,且缔延日久。
目为肝之外候,肝藏血,血不充,两目眩晕。缘患者产后调摄失宜,贫血将甫10年,屡治未效。且曾接触X射线,及磷与毒气多年,益见亏损。血不养肝,脾肾交虚,由是藏统失司经来始而过多如注,继则淋漓。
本案不孕之由,蔡小荪根据其病史,分析其病因主要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剥离术后,又加人流,正虚邪浊内侵。气滞痰凝血瘀导致输卵管通而不畅。又伴基础体温的不典型,表明其肾的育化功能不足,双重原因导致继发不孕。运用周期调治法,经行期以四物汤加味调理冲任,经后期以桂枝茯苓丸加味理气化瘀、育肾通络,经前期育肾培元、理气扶正。总法不离化瘀通络治其标,育肾培元治其本,邪祛正安,胞脉得通而受孕。
桃核(去皮、尖)五十个(12克),大黄四两(12克),桂枝(去皮)、甘草(炙)、芒硝各二两(6克)。破血下瘀。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
虻虫(去足翘熬)二十个,水蛭(猪脂熬黑,如无,以陵鲤甲米漆涂炙代之)二十个,大黄(酒浸)三两(9g),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下蓄血,除腹满。主伤寒蓄血,发狂善忘,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色黑,身体发
升麻9g,党参12g,白术6g,生地黄12g,白芍9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蒲黄12g,生槐米12g,大蓟、小蓟各12g,生山楂12g,茜草12g益气养阴,清热凉血,祛瘀生新。主治月经过多。
鸡血藤8克,瘦猪肉150克,盐2克,鸡精1克。活血调经。适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赤芍12g,红花6g,当归10g,川芎9g,三棱12g,莪术12g,鸡血藤12g,川牛膝12g,炙鳖甲10g,生薏苡仁12g,香附10g,延胡索10g,黄芪12g。养血活血,化瘀消癥,调经止痛。主治子
炒当归10g,赤芍、白芍各10g,生蒲黄30~60g,花蕊石15~20g,血竭3g,炒牛膝10g,丹参6g,三七粉2g,制香附10g,震灵丹12g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异症,经行腹痛,经量过多者,
蒲公英30克,红藤(大血藤)30克,败酱草30克,紫花地丁30克,续断12克,刘寄奴12克,桑寄生12克,延胡索15克,柴胡9克。清热化瘀,疏理冲任。主治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腺病合并炎症
当归4.5g,白芍9g,茯苓12g,白术9g,泽泻9g,川芎4.5g,黄芪6g,桂枝4.5g,炒甘草2.4g养血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因血行不畅,水饮内聚所致的妊娠浮肿,羊水过多,妇女月经失调(子宫内膜
当在子宫腔面以外有子宫内膜组织生长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常见部位为卵巢、子宫韧带和盆腔腹膜等处。病变在卵巢最为常见,多呈囊肿样,内含混有子宫内膜组织的棕褐色稠厚陈旧性血液,称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组织
正常在子宫内壁上生长的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到子宫以外部位引起的疾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通常局限在腹膜和腹腔器官的表面。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常附着在卵巢和子宫支持韧带上,也可以附着在肠、输尿
具有生长能力及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内膜在子宫肌层内生长,且局限于子宫者,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子宫肌腺病;内膜侵犯子宫肌层以外的组织,称外在性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一种特殊性疾病,它既非炎症,也不属于肿瘤范围,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本病多发生在30~40岁妇女。病人主要表现为痛经,痛经的部位为下腹及腰骶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