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女,41 岁,2015 年3 月27 日初诊。
主诉:全身乏力一个月。患者皮肤干燥、枯黄,头发无光泽,疲倦貌,现困倦乏力,眼睑浮肿,腹胀,口干口苦,无饥饿感,难于入睡,夜寐梦多,舌质红,苔薄黄,脉沉。既往有甲减、近视、慢性鼻炎以及慢性咽炎病史。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当于中医的虚劳病证,此案属气滞饮停证,治当疏肝理气,温阳化饮,方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化裁。处方:柴胡15 克,黄芩10 克,法半夏15 克,党参15 克,红枣20 克[方剂汇www.fane8.com],生姜10 克,炙甘草5 克,全当归15 克,茯苓15 克,泽泻30 克,炒白术15 克,桂枝尖10 克,升麻10 克,10 剂,日1 剂,水煎服,分2 次温服。二诊(2015 年4 月7 日):前药后困倦乏力已除,眼睑沉重好转,睡眠好转。
按: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慢性病虚弱证候的总称。多见于西医学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功能衰退性疾病。中医内科学常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辨证眼目,而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临床诊疗这方面的疾病主要是以经方方证的证眼为辨证眼目,不受后世脏腑辨证的约束。如此案患者的乏力,口干口苦,无饥饿感,难于入睡,夜寐梦多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证眼,困倦、眼睑浮肿、腹胀为五苓散汤证的证眼,因而采用两方化裁治疗而获得佳效。
患者因多年患病神经紧张,调节失常,而致膀胱功能失常。小柴胡汤调和三焦,可以疏解紧张情绪。五苓散为治水之圣剂,对于水液失常的小便不利或尿急,尿频,尤为适宜,故两者合用起效甚速,效如桴鼓,出乎所料。
前两次以小柴胡汤加减斡旋枢机,和解内外。后期巩固以玉屏风散、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辛夷苍耳子散等合方,以达到扶助阳气、改善体质、宣通鼻窍的作用。整个治疗过程,紧握时机,灵活加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急性胆囊炎,常因饮酒及饮食不当而诱发,发作时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右侧背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胆囊息肉是慢性胆囊炎长期炎症刺激形成的赘生物。中医辨证属于胆胃郁热,气机郁滞。以辛开苦泄,疏肝利胆之法治之。
小柴胡汤随证加减具有多种临床应用。表里同治,加表药治疗表症,加里药治疗里症;寒温并用,加温药治疗寒症,加清药治疗热症;补泄同施,加祛邪药则为攻邪方剂,加补益药则为扶正方剂,可补可泄,祛邪扶正;可升可降,升降并调;针对津气发生的病理改变,津液偏盛或气机阻滞均可加减。
初诊:肾阳虚寒,脾土卑监,土无堤防,水邪泛滥,汹涌高源,上凌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阻遏而为喘逆,外溢而为浮肿,内聚而为腹胀。脉沉濡而迟,舌苔白滑。议和阳化浊,崇土利水之法,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真武合五苓法增损用之。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用半夏泻心汤化裁,用后虽然胃胀略减,但余症依旧,因而二诊改用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获得良好效果,由《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柴胡半斤(24g),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各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半夏半升(9g)。和解少阳。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于,目眩,
小柴胡汤加五味子。小儿癍疹喘嗽。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疏表和中。主结胸痞气初起有表,及水结、痰结、热结。
猪苓(去皮)十八铢(9g)、泽泻一两六铢(15g)、白术十八铢(9g)、茯苓十八铢(9g)、桂枝(去皮)半两(6g)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
小柴胡汤加干姜半两,牡蛎6钱。痞而胸胁满胀。
漂白术2钱,白云苓2钱,结猪苓2钱,宣泽泻2钱,青化桂1钱,藿香梗1钱,宣木瓜1钱,西砂仁1钱。暑月不慎口腹,过食生冷瓜果,凉茶冷水,以致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
半夏、条芩、茯苓、甘草、木香、川黄连、白芍、生姜、大枣。产后疟痢兼作,因胎前湿热未化,致产后下陷脾经,寒热滞下不已者。
小柴胡汤加桃仁1钱、五灵脂1钱。伤寒时疾,热入血室者。
伤寒留蓄恶血,内外俱热,昏愦谵语,亦有耳聋虚鸣之证,与少阳经受病相似,如服小柴胡汤不效,当以黄连一分,赤茯苓半分锉细入灯心,煎与之。男女通用。凡大小产、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力所不及者,于内加五灵脂,仍以
(和解)小柴胡汤(仲景)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并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柴胡八两,半夏半升,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一切往来寒热,胸满肋痛,心烦喜呕,口苦耳聋,咳渴悸利,
治少阳经发热,口苦耳聋,其脉弦者。又治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
治伤寒,寒热如疟,胸膈满痛,小便不利,大便涩。柴胡(三钱)人参黄芩(各二钱)半夏(一钱半)甘草(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盅,不拘时服。
即本方加海金沙芍药甘草滑石石苇治五淋
药中之宝五苓散,专治伤寒有大功。阳证见时须去桂,阴加附子水煎浓。狂言乱语辰砂末,头目疼痛入川芎。咳嗽多加五味子,心气不定麦门冬。胃中呕逆人参妙,痰多半夏喜相逢。定喘马兜零最好,苍术去湿腹中空。小便涩闭
治伤寒温湿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黑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遍身发黄,予当用茵陈五苓散治之,甚效。上用生料五苓散一两,加入茵陈半两,车前子一钱,木通一钱半,
治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者。泽泻(三钱)猪苓茯苓白术(各二钱)官桂(去皮,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李某,女,35岁。2015年7月15日初诊。排尿不畅伴发热呕吐2天。患者2天前进食大量辛辣刺激食物并饮酒,其间有憋尿行为,后患者觉排尿不畅,小便有灼热感,淋漓不尽,继而出现发热症状,并有胃
邓某某,男,65岁,2022年2月15日初诊,主诉“全身浮肿半月余”。患者全身浮肿半月余,皮肤瘙痒,于皮肤科诊断为“荨麻疹”,予苯海拉明、泼尼松片治疗后瘙痒好转,但浮肿加重,遂来诊。刻下:
宋某,男,29岁,2018年6月29日就诊:以“头部昏蒙不适半年,失眠2周”为主诉,患者半年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头部昏蒙不适,头部如扣帽感,伴有头晕,症状呈持续性,情绪激动时加重,烦躁,白天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