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某,女,1952年10月出生。初诊2018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严重汗出8年余。白天头发常被汗浸湿,需备吹风机及毛巾以随时拭汗,夜晚每被过多汗出浸湿头发而醒,一夜需3~4次用吹风机吹干头发,痛苦不堪,迭经中西药治疗多年无效。2018年9月末患者因发热伴小便不适以泌尿系感染在我院肾内科检查治疗,泌尿道感染症状趋于缓解,后因其严重汗出不止求诊。刻下症见:低热,汗出明显,伴胃脘胀满,小便略频,涩痛,纳谷可,大便可,舌红,苔薄黄腻,脉左细沉,右脉弱。既往糖尿病史。方选司天麦冬汤。
处方:剖麦冬20g,桑白皮12g,钟乳石10g,党参15g,紫菀10g,白芷10g,清半夏10g[方剂汇www.fane8.com],淡竹叶10g,炙甘草10g,焦神曲10g,通草3g,生地黄10g,生姜片6g。5剂。
2018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1剂半后,汗大减,已无发热,服药5剂汗渐止,自觉欢喜。后在上方基础上又加减续服12剂。2018年11月8日随访,患者未再有汗出,自述多年“哇凉”的痛苦消失,幸福感倍增。后改为膏方继续调理。
按: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患者壬辰年10月出生,壬年木运太过,风从火化,又值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火气伤心,心气伤则易得汗证;心合小肠,今年戊戌岁火运太过,9月下旬又逢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心火发于小肠而患尿路感染,两病皆由火起,病机一也。故以司天麦冬汤加导赤散清心降火,使火从小肠而泄,多年的严重汗证竟同时获得痊愈。(郭香云 山东兖矿集团总医院)
月经先期量少,按《傅青主女科》言应属水亏火旺,然本案原以戊戌年麦冬汤疗患者咳嗽,却意外使其月经恢复正常,所谓一方解诸苦。细细思索,月经先期本有两证,一则气虚,二则血热,患者气虚为本,适逢岁火太过,月经先期自当加重,气虚火旺为其发病之根本。麦冬汤针对戊年之火运太过立方,抑火养血,补肺益气,虽未治月经而经自调,是故临证当明运气之理。
司天麦冬汤方:麦冬、白芷、半夏、竹叶、钟乳、桑白皮、紫菀、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缪问《司天方论》方解:“人参益肺之气,麦冬养肺之阴。张元素谓:参味苦甘能泻心肺之火,麦冬味苦兼泄心阳,且救金且抑火,一用而两擅其长。
患者,女,65岁,2011年12月1日,初诊。自诉平日易于感冒,2月前因受凉出现发热畏寒出汗,伴鼻塞流涕,稍咳嗽咳痰,经西医治疗后,发热、畏寒、鼻塞等症状消失,但唯汗出未见明显改善。现症见:汗出活动后尤甚,体倦乏力,纳差,稍头晕,夜寐可,二便调,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四诊和参,此乃肺脾气虚,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治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合参
戊戌年岁火太过,遇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煎熬津液,故患者血糖异常增高。肺为华盖,主通调水道。《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此案用司天麦冬汤抑火补肺而降糖消肿,体现了肺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
老年阴阳失调,脏腑虚损,阳气偏亢或阳虚不固,腠理疏松,均可致汗出,因此,自汗、盗汗为老年常见病证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汗》云:“汗本乎阴,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经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肾五脏液,故凡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此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辨治体验,浅述于后。
顾植山教授在用司天方调整天人关系的基础上,也兼顾了辨证施治。如案一病人转为咽中异物感时加用了加味四七汤;案二病人咽痒、干咳较甚,对于这种类型的咳嗽,常在处方中配伍桃仁与威灵仙,这是顾植山教授的经验用药。《名医别录》谓桃仁能“止咳逆上气”。《开宝本草》记载威灵仙能“主诸风”。临床上将两药相伍,对干咳咽痒者效果显著。
浮小麦50~100克,羊肚250~350克。健脾益气止汗。适用于小儿脾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证。
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治自汗、盗汗证。自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麦冬(去心),香白芷,半夏(汤洗去滑),竹叶,甘草(炙),钟乳粉,桑白皮,紫菀(取茸),人参(各等分)。治肺经受热,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聋,泄泻,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疼,息高。
黄芪30克,生晒参(人参)1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茯神15克,桑叶末15克(冲服),旱莲草30克,仙鹤草30克,浮小麦30~5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先煎),炙甘草6克益气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汗是由皮肤排出的一种津液。汗液能润泽皮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本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一作濡而微弱)。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脉濡而弱,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自汗属阳有虚实,或因胃热或表虚,睡中盗汗为阴弱,心虚血热随证医。〔注〕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洩于外者为汗。若汗无故而出者,乃因阴阳偏胜也。如小儿无因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自汗属阳
产后产妇汗出过多,持续时间长久者,称为“产后汗证”。产后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如在觉醒情况下,不因气候或服药影响而自然汗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如睡中汗出温衣,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
论《内经》曰∶心之液为汗。《原病式》曰∶心热则出汗。东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据内经独主于心,而东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盖心为君火主热,脾胃属
脉∶汗脉浮虚,或濡或涩。自汗在寸,盗汗在尺。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盗汗者,属阴虚,睡中而出,醒则止也。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当归黄(各一钱)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七分)上锉一剂。水
杨某某,男,94岁,近10日有感汗出,动则加重,午后明显,伴有口干、口苦、口臭,食欲不振,夜间睡眠差,大便秘结难解,小便淋沥不尽,下半夜尿频,双下肢乏力明显,遂前来我院就诊。患者有多发性脑
张某,女,50岁,2015年1月23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15年,脑出血后2月,平素急躁易怒,现症见阵发性汗出,甚则大汗淋漓,伴盗汗,心烦急躁,口干,全身乏力,少气懒言,纳可,眠差,梦多,二
龙某,男,32岁。2021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多汗5年余。患者5年前出现多汗,以上半身出汗为主,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患者曾因睡眠打鼾至外院就诊,诊断为睡眠唿吸暂停综合征。刻诊: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